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金易明
佛教梵呗、梵乐在中国的流传,历尽两千年,与佛教义理的弘传、道场的盛衰相伴随。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艺术,梵呗乃是印度语言艺术的产物,同时,其在中国的流传,不仅由翻译而改变了梵呗唱诵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为中国语言带来了四声之丰富多彩的语调,对于中国文学语言有着重大贡献;作为唱诵的梵呗,不仅有其特有的韵律,并且尤其以其清雅的音律而被中国佛教信徒所接纳,构成中国佛教之信仰和修学的重要载体。
关 键 词
梵呗 历史流变 信仰修学意义
当代数十年间,基于改革开放后佛教道场的兴盛、佛教信仰适应时代,其弘传模式相应之改变,文化艺术型、媒体传播型的弘传模式日趋盛行,佛教的梵乐也得以再度绽放风采。事实上,无论是鲜活地存在于寺院日常早晚上殿、法事活动中的唱咏,还是在各种梵乐音乐会上演绎的梵乐,都无不以梵呗为其渊源。作为印度丰富文化艺术成果的梵呗,伴随佛教的传入而一并深入中国民间社会,随着翻译经典著作等的流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民族音乐创作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诗词歌赋、丝竹音乐的风格。为此,如今时代梵乐盛行几成时尚之际,更须将梵乐的历史流变,以及彰显信仰、助推修学的意义予以明确,确保准确把握梵呗艺术佛学内涵;同时,深入探索梵呗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之影响,引导如法绽放梵呗这枝艺术奇葩济世导俗、众生蒙熏的功用,其必要性不言而喻。(文: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金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