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易明:弘忍东山门下法脉流变因缘初探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5-03-15

金易明教授

 

    大菩文化佛讯 印度禅流传至中国后,中国佛教禅学思想及其禅修实践,以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为滥觞,经罗什、道生等诸译经师及禅师的发扬光大,并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勒那摩提及其弟子僧实、跋陀及其弟子僧稠、菩提达摩及其弟子慧可等为代表的三大系佛教禅学潮流;嗣后,出现了达摩祖师的禅学思想一枝独秀、禅宗在中国教界异军突起的现象。达摩系禅宗在盛唐众多的佛教宗门流派中,可谓是生气勃勃、法脉兴隆。四祖道信禅师门下,形成了旁系法脉法融禅师之牛头宗与东山法门之间的分流;五祖弘忍门下,东山法门一分而为后世禅师所描述的所谓“南顿北渐”,即由神秀与慧能禅师为代表的南北两宗。而至六祖慧能大师的门下,由其弟子菏泽神会禅师,于开元十八年至二十年之际,三上洛阳与神秀禅师弟子辩驳,不断强化六祖本身与神秀禅师之间的分流,奠定了南禅系在中国禅学史上重要地位。同时,南禅自身也形成以神会禅师为代表的菏泽宗、马祖道一禅师为代表的洪州宗之间的分流;嗣后,南禅总体上虽然一枝独秀于天下,然而晚唐以降 “一花开五叶”的分灯,即是禅宗之辉煌,也是南禅自身义理诠释形式、修学意趣风格璀璨纷呈的表现。其中,临济宗和曹洞宗法脉源远流长,直到当今还在影响著中国和日本、韩国等,并在西方禅学思潮中发挥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梳理中国禅宗初传之际的法脉流变,辨清中国初期禅宗之思想脉络,辨析其中的南北、顿渐、得失等辨析、争辩的背景及意趣,对于全面把握作为中国佛教之代表的禅宗法脉,有著重要的意义。

 

    笔者以为,道宣法师的《续高僧传》、淨觉禅师的《楞伽师资记》、以及宗密法师《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禅门诸诠集都序》,由于时间上比较接近东山门下南北分流之际,与神会禅师于开元年间北上洛阳对垒神秀禅师弟子的时代亦不远,故系瞭解早期禅宗历史原貌,推测东山门下南北禅分流之历史原委的重要线索。其中,宗密法师与道宣法师本身见识之深邃、论述之公允,为教界与学界所首肯;而淨觉禅师为玄赜弟子,离开弘忍禅师不远,其师玄赜又亲承五祖託付。更重要的是,中唐时代的南禅嗣子门徒,涂抹禅宗历史的状况尚不严重,因此还能捕捉到诸多真实的资讯,其分析可以建立在比较客观的基础之上。

 

    记得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今日所存的禅宗材料,至少有百分之八九十是北来和尚道原、赞宁、契嵩以后的材料,往往经过了种种妄改和伪造的手续,故不可深信。我们若要作一部禅宗的信史,必须先搜求唐朝的原料,必不可轻信五代以后改造过的材料” 。胡适先生许多有关禅宗研究的武断结论可以商榷甚至于否定,但由史料分析的角度出发的敏锐判断,确实能成为学者之警策。

 

 

 

编辑:妙菲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