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南京栖霞古寺净善法师谈佛教古籍保护

来源:多宝讲寺发布时间:2018-12-24


我们佛教界更要重视起来,要积极发起呼吁,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认识到恭敬三宝的意义,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

——净善法师


南京栖霞古寺外景


南京栖霞古寺隋代舍利塔


栖霞古寺位于南京市东北处的栖霞山上,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拥有建于隋代建立的我国最大的舍利塔。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栖霞古寺历代祖师大德辈出,留下了灿烂的精神文化遗产。其藏经楼内,透过历史的尘埃,诸多佛教典籍熠熠生辉,从明代刻印的《南藏》,到清乾隆年间的《龙藏》,以及明代刻版《华严经》,历代高僧祖师的血写经书、手抄本等,无一不是堪列中华古籍精品的传世珍宝。


栖霞古寺一直对古籍普查工作非常重视。2014年12月,栖霞古寺顺利成为南京第一家“五星级档案单位”。为了盘点历史遗存,并让这批珍宝得到妥善修复并建档归类,在栖霞古寺方丈隆相大和尚的支持下,净善法师带着一支居士义工团队,默默工作了五年之久,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引起了中国佛教界和古籍保护界的关注和赞赏。他们整理出龙藏10432册,散本32664册,续藏经1398册,頻伽藏714册,民国影印宋蹟沙藏556册等,并对46296册文献进行了编目工作。


净善法师应邀参加多宝讲寺“恭敬三宝”文化交流会


净善法师分享栖霞寺藏经楼古籍保护的经验


用报纸包裹的古籍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等观看古籍修复照片


南京栖霞古寺内古籍修复工作台


古籍修复团队在工作


2018年12月24日,栖霞寺净善法师应邀专程到浙江三门多宝讲寺,在"恭敬三宝”文化交流会上,接受嘉宾访谈时,从分享栖霞寺藏经楼古籍保护的角度,分享了以下对恭敬三宝的见解:


“这次因缘汇集,能够亲自到多宝讲寺来,经过接近一天的学习,自己内心颇有感触。修书是我发自内心的一项个人爱好,大学毕业以后,我在南京栖霞古寺剃度出家,发心希望能对寺院的经典加以整理。”


“我和这批法宝非常有因缘。我是1984年出生的,而栖霞古寺里除了《龙藏》以外的所有经典,也正是于1984年用当年的报纸包起来的,存放在几间库房里。我和团队接下来花了三年,对这批四万七千多册的佛教经典逐一进行除尘。就经典库存量来说,我们在全国寺院当中应该是名列前茅的。接着我们又用了两年时间,把四万七千多册古籍输入电脑一一存档。当看到这些古籍保存下来时,我从内心非常赞叹这些祖师们的功德。”


“这十几年,几乎都是和古籍打交道。全国大的寺院的藏经楼、全国公共的图书馆,有藏经的地方,几乎也都走过。经过这一番走访,我发现整个社会上的古籍,流传最好的、版本最好的,就是佛经。国家图书馆珍藏了唐代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兜率宫经》,应该是迄今有历史年号记载的第一部经典。所以说,佛经的推广,直接推动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浙江也是一块宝地,佛教《大藏经》有二十几种版本,浙江就有普宁藏、思溪藏、径山藏、嘉兴藏等,好几版《大藏经》的出版印刷都在浙江。所以说,浙江是佛教古籍的一个重镇,以前浙江很多寺院都在刻经、印经。嘉业堂目前还存有二十余万块雕板。这几年,我们也走了好多寺院,看到了古籍保护的一些现状,应该来讲不是太理想。2016年,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到栖霞古寺去看了以后非常震撼。因为我们用了接近五年的时间,把接近五万册古籍的除尘和编目工作全部完成。我们对栖霞古寺珍藏的善本、孤本,进行了古籍再造。2019年,是栖霞古寺中兴一百周年,我们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举行一场佛教界古籍保护论坛。我们就是希望,让社会的力量也能融入进来。”


纸的寿命长可以达千年,敦煌遗书、唐人写经,其实已经超过千年。这些纸张是非常好,特别是宋代的藏经纸非常好,现在已经失传。净善法师建议,今后在印经的时候,尽量多选一些好纸。民国以后的纸张,酸性特别大,就像报纸,放了几年以后,会发黄,开始脆化、脱落。民国时期的这些佛教文献,已经出现这些问题。只有好的纸张,才能更好地把佛法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三宝的一种恭敬。



编辑:妙文 责任编辑:李蕴雨

南京栖霞古寺,净善法师,佛教古籍,保护,菩萨在线,佛教新闻,最新资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