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菩文化编辑:智海法师您好,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新戒理解“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
智海大和尚:受戒呢,最重要的是得戒体。戒体是什么?戒体就是我们身心之上的功能,他能够防非止恶,把一些错误、烦恼都能防止掉,但是这样防止他又怎么能戒体呢?戒体显现在什么地方?其实,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内心里面要有一种警觉,这种警觉不是意识上的,几乎要伸入到潜意识里面、骨子里面的,永远不会忘记的“行住坐卧”。意识里面每想起来,他潜意识里的本体力量就会非常大。自觉、韧蕴、自然、不间断,而这样的戒体在内心上升起来的时候他其实是需要一系列的“行、住、坐、卧”四威仪的强化,威仪强化以后,戒体就很坚固,威仪没学好,内心戒体的力量就不够。所以说我们在行住坐卧过程当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就是说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要求围绕这个核心,一个防非止恶的核心去运作。你原来那种行住坐卧,那是世间上散乱的,而我们现在的行住坐卧呢?要在防非止恶的精神指导下,点点滴滴要落实在过去、落实在现在、落实在未来、落实在身口意、落实在尽虚空遍法界,这一切东西实际上是非常非常细的,所谓说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实际上就是生活到各个层面,也就是非常细腻的去熏洗。你的行住坐卧里面平时是怎样散乱的呢?今天要把散乱之心屏蔽掉,要让警觉之心升起来。平时是怎么造业的呢?去起烦恼的呢?今天要把它转过来,要去防止那种烦恼,防止恶业,防止那种痛苦的结果。所以说这样的生活细节里面,他需要点点滴滴的细节熏洗。在一个月过程当中,在行住坐卧,实际上就是细节的赔补,细节赔补掉以后,戒体升起来,他就有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说“不经细行,难成大德”就是非常细腻的行住坐卧过程当中,养成这种大德的风范。
大菩文化编辑:从您给新戒讲解《二十四威仪》的角度来看,您认为经历过三坛大戒洗礼的人与没有经历的人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智海大和尚:二十四门威仪当中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说跟随师父上殿、过堂、吃饭穿衣、对待信众、居士包括同门师兄弟,但凡能够在人际关系过程中牵涉到的一切,其实都是要落实在防非止恶的四威仪的细节过程当中。通过仔细的学习,他的细节掌控就会非常到位,有一本书叫《清单革命》,什么叫清单革命?就是要量化到细节上,每一个细节上的量化,他的标准都是非常细致的。新戒在经过这个整体流程的培训以后,每一个地方他是非常清晰的,他的要求是非常到位,而没有经过详细培训的,他只知道大概的一个概念,所以说这两者是有天壤之别的。
大菩文化编辑:您是怎样理解“以戒为师”这句话的?在传戒的过程中该去怎样引导新戒领悟这句话呢?
智海大和尚: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是以佛为师,这个阶段佛陀教我们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法。佛陀本身也是依法成佛的,所以说“法是佛母”。依戒依法的过程当中,其实你就看到了我们的根本老师在哪里。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那是从戒定慧中熏修出来的,所以说,他能依戒定慧成佛,我们也能依戒定慧成佛。在佛陀的时候,他就是戒定慧的总持代表,他把戒定慧修的很好,很圆满。所以说,戒定慧在佛陀的身口意三业当中,他就如质如量清晰的显现。我们看佛陀的身口意三业,他实际上就是戒定慧三学的圆满体现。所以说,那时候以佛陀为师。那佛陀涅槃以后呢?佛陀没有把这些弟子交托给谁,而是把他们交托给了戒法,就是佛涅槃以后“以戒为师”,这个戒是什么呢?戒就是防非止恶,能够防止那些烦恼、防止错误的认知、防止错误的行为、身口意三业。从根源上能够防止这些过错了,最后痛苦轮回的结果也就没有了,他就可以解脱、可以清净、可以圆满,所以说戒法实际上是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走向幸福、走向解脱、走向清净、走向圆满的一个方法。我们要成佛必然要以法为依准,要以佛法为根据、以戒为师的时候,最体现的就是身口意三业,如何才能远离这些错误呢?如何才能远离这些烦恼呢?如何才能远离这些恶业呢?从而他就会远离生死轮回,一切痛苦,一切问题。所以说以戒为师,他要从因地上,从我们自身上,身口意三业来保证,如何才能够与佛法相应,一旦与佛法相应了,佛法在我们自己身心世界落地了,法与我们自心相结合了,心法不二了,法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和佛法一模一样,那时候佛法就在你内心成就了,佛法在你内心成就他的结果是什么呢?那时你这个人整体就变化了,从凡夫慢慢变成了圣贤,从圣贤一直圆满成佛,这个圆满的过程他就出现了。
大菩文化编辑:新戒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一个不同的戒对于戒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智海大和尚:沙弥戒实际上就是我们出家最基本的一个阶段,授比丘戒之前先要授沙弥戒,沙弥戒是前期准备,沙弥戒熏修好了比丘戒就顺理成章。所以说我们在熏修戒体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有次第的,有顺序的,包括我们三皈依弟子其实都是这样,先接受三皈,把三皈熏修好了再接受五戒的熏洗,五戒熏洗好了,就是十戒的熏洗,十戒熏洗好了,就是菩萨戒的熏洗。它有次第,从不会到会、从少到多、从浅到深,逐渐的熏洗,这个次第就很容易掌握,你一下子要掌握一种大的,那肯定有难度,沙弥戒和比丘戒的关系其实就是这样。比如说我们经过沙弥十戒的熏陶,熟练了沙弥十戒的行为规范,学会了一种方法以后,那些简单的在实际过程当中熏洗会了。比丘戒的条款很多、很深入、很细致,把这些根本方法学会了,大的方面学会了,顺袭的方面也就会了,因为他有次第、有顺序。沙弥戒有沙弥戒的戒体,有他的戒法,有他的戒行,有他的戒像。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你内心的区别,也就是你内心有没种戒体,有没有那种防非止恶的戒体在。就像我们说的基因或者种子,土地里面有种子才能生芽发花最后结果。没有这个这个种子的话,生芽生不出来,开花开不出来,结果结不出来。所以说戒体的种子,沙弥戒乃至比丘戒,它的戒体是内在的区分。得没得戒体就相当有没有得到这种基因,没有这种基因,后面的东西都出不来,那是内心的,有这种内心的戒体以后,他得了这种戒法以后,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他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上。戒像的差别,每一个行为他就知道,哪些是如律如法的,哪些是违反戒规的,哪些是违反善法的,有这些清晰的戒像作为我们行持的一种标准,我们所有的行为就能够保障,保障自己的安全,身口意善业的清净。那没有经过这种熏陶的人,你没有戒体,你没有戒法,戒像犯没犯你也不知道,戒行清不清净也不知道,全部都是稀里糊涂的,所以说这里面它有根本的区分,本质性的区分。
大菩文化编辑:三坛大戒即将圆满,作为这次三坛大戒的教授阿阇黎,您对新戒们有什么要说的话?
智海大和尚:我们一般说受戒期间是总得戒体,短短一个月,他要把根本的方法学会。历来就是得法相对容易一些,但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从现在到近未来际,要把这个受戒的初心保护好,受戒之后要学戒,学戒之后要持戒,持戒之后要到近未来际,所以说这里面我们通常所说的就是得了戒体以后,要好好的五年学戒,把戒法、戒体、戒行、戒像全部学习到位。学习到位那还不行,还要落实在身口意三业过程当中,落实在常态话的持戒过程当中。把这个方法得到了,关键要把佛法运用到生活当中,要去持戒。在持戒过程当中看看哪些是容易持的,看看哪些还有难度,看看自己差距在哪里?要针对自己的差距去用功,把自己内在的烦恼、错误的认知、心结、虚妄全部掏出来,在佛法当中,用般若的智慧去延续,这样他才能够一直进行到近未来际不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