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制作:大菩文化
2020“少林学”研讨会取得丰硕成果(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大菩文化河南讯 10月18日,经过两天、三会场、百余名学者的深入探讨,2020“少林学”研讨会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顺利闭幕。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中共中央党校督学组教授乔清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丁海斌出席闭幕式并讲话。
永信大和尚首先对出席此次“少林学”研讨会的学者表示感谢,他表示,经过众多学者的热情响应和为期两天的积极探讨,此次研讨会在“生态文明”、“碑刻”、“档案与大数据”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永信大和尚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他希望,在众多学者的协助下,少林学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也希望在学术研究基础上,在国家宗教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少林寺、少林文化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乔清举对“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论坛成果进行总结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化建设,生态论坛的成果对新时代生态文化建设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乔清举代表“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论坛学者发言(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他认为,少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而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分,研究少林学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部分。
黄夏年总结“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时表示,少林寺共五百八十多块碑刻,虽然此次论坛只研究了其中的四十多块,但是其中有80%的碑文是第一次被研究,因此此次碑文论坛意义非凡。
黄夏年代表“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论坛学者发言(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他还表示,少林寺是中国佛教走出去的典范,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与此同时,少林寺的学术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与少林寺的文化地位相匹配。
丁海斌对“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论坛总结道,少林寺的禅武、禅医等档案具有特殊性;少林寺档案的价值非常高;少林寺档案工作应该做好少林档案的征集、档案整理、克服大数据的技术难关。
丁海斌代表“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论坛学者发言(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他表示,少林学档案人要具备对历史负责,对少林学负责,对少林文化要素未来发展负责的使命感。
2020“少林学”研讨会闭幕式现场(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2020“少林学”研讨会分为三个会场举行,百余名学者围绕三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大菩文化聚焦“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带来独家报道。
“少林学”研讨会暨少林寺碑文论坛(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在“碑文论坛”中,法缘法师对《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进行了深刻研究,对禅宗五祖后的谱系进行了梳理,根据历史资料进一步肯定了慧能的禅宗六祖地位。
法缘法师发表讲话(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陈永革教授提交《唐王行书<秦王告少林寺主等教>》、《少林寺戒坛铭并序》两篇论文,对少林寺隋唐时代及唐代前期少林寺如法修建、设坛传戒的寺院生态进行了研究和佐证。
陈永革教授发表讲话(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宫嵩涛总结碑文论坛时表示,地方研究最大的缺陷是文献不足,而此次研讨会成果丰硕,丰富了少林学之前的研究不足。
宫嵩涛发表讲话(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他建议,学者们应当更多地展开交流探讨,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碑刻与历史事件相结合,更有力地说服碑刻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石碑具有在重大事件过程中提名与记事的功能;对于当代研究者而言,碑文石刻具有记载、印证和补充历史的重要作用;同时,古代重要碑文会请当时的文豪撰文、书法家执笔,因此还兼具文学和艺术价值。
少林寺碑刻成林,具有很高的历史、佛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研究价值。全国各地学者,基于少林寺碑林中宋代以前的碑文展开探讨,力图通过对碑刻和历史资料的研究,对历代高僧大德事迹及少林寺历史重大事件的客观调研,进一步梳理少林寺的发展脉络,夯实少林学的研究基础,加强大众对少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少林寺石碑(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少林学是研究与少林文化相关的学问,在永信大和尚和众多国学大师的共同努力下,自少林学推出以来,始终坚持客观真实地考察、研究和诠释有关少林寺的佛教、历史、人物、文物和档案资料等方面的学科。(文/王正强 图/李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