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化法师为《崇圣寺缘起》一书撰写序言

来源:云南大理崇圣寺发布时间:2021-03-27

原标题:崇化大和尚撰《崇圣寺缘起》序言

云南大理崇圣寺


大菩文化云南讯 十余年来,在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云南大理崇圣寺积极开展宗教场所建设,主动承担起延续、传承和发展优秀佛教文化的使命,在弘法利生、传戒教育、文化交流、慈善济世、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为“一带一路”建设及云南打造桥头堡工程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云南大理崇圣寺方丈崇化法师的指导安排下,拟定对《崇圣寺缘起》书籍进行重新修编出版。3月25日,崇化法师专门为之撰写序言,集苍洱风光、大理历史文化于一体,笔酣墨饱,操翰成章。以下为序言全文:


《崇圣寺缘起》序


崇化


大理崇圣寺位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远眺崇圣寺,苍洱毓秀,黄瓦红墙。枕云依翠,如赤子怀卧于苍山;飞烟绕霞,似丹心注照于洱海。三塔如巨笋耸立于锦澜阡陌之间,壮观而魁伟,神圣而庄严。塔前立有明代镇守云南的世袭黔国公沐世阶所题“永镇山川”四个大字,置身塔下,俯仰之间,塔似玉笔,青霄为卷,饱沾烟云,漫书岁月。


四季随时光而更替,美景附自然而转换。



春天到来,崇圣寺依稀掩映在苍岭雪峰之下,峰顶古雪银龙,半山轻雾若带,松间绽新绿,涧水濯碧溪。黄瓦如金,洱水似玉,翠嶂碧纱之间,山茶花热情似火,这般景色,真个是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夏日的崇圣寺,绿树红花已不稀奇,只见蓝天如琉璃一样清澈,白云似天女舞于碧霄,偶尔微风掠过,如置身于清凉世界,热恼顿消;秋到崇圣,醉不完海中明月,竹下清风,晨钟暮鼓里,也不妨松间晏坐,一枕秋霜。深冬的崇圣寺,虽然苍峰之巅已是白雪皑皑,洱海如鳞的清波也会倒映出苍山顶上的望夫云,漫山翠绿深处可见数点金黄,但绿色依然是苍山的主色调,初春般的轻寒伴着檐角的风铃声,含苞欲放的山茶花竟为迎接春天的到来而提前做好了准备。


大理崇圣寺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天龙寺”的原型,自古享有“佛都”之美誉,是古代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寺院,曾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中心而驰名东南亚。史载:崇圣寺鼎盛时“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崇圣寺始建于南诏早期,约公元713年前后,由买顺国师创建。肇建之初就作为南诏国的皇家寺院。至大理国时期,段氏称帝,备崇佛教,在皇室的极力推崇下,佛教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作用越来越突显,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治理格局,大理国二十二代帝王中,先后有十一位帝王弃位出家,其中有九位皇帝便于崇圣寺禅位为僧,并各自铸造阿嵯耶观音黄金像供奉于千寻塔上。由于皇室的尊崇,愈加扩大了大理佛教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崇圣寺也随之成为东南亚最著名的佛教道场,各国朝佛信众纷至沓来。大理国宫廷画师张胜温所绘的《法界源流图》,即《张胜温画卷》中的“十六国王朝大理”就直观立体地展现了当时的崇佛盛况。


《张胜温画卷》中的“十六国王朝大理”


随着佛教的鼎盛,以崇圣寺为核心、苍洱区域为轴心的大理佛教核心区逐渐形成。三部派佛教虽然相继从不同路线传入云南,然而却先后相汇于以苍洱为轴心的大理区域。


独特的地理位置蕃衍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绚丽的多元文明。古印度的佛教圣地概念逐渐被白族先民吸纳并融入到大理地区的山川河晏,比如:苍山古代称为灵鹫山。从远处看,苍山就像一只张开翅膀的鹫鸟,苍山十九峰从南到北依势排列,最中间的应乐峰恰如鹫鸟的躯干,两翼十八峰好似鹫鸟的双翅,应乐峰顶还有形似鹫鸟头部的鹫首石,崇圣寺正好处在鹫鸟的腹部。以此相对应于古印度的灵山,崇圣寺后的深林中现在还有“佛说法台”遗址。洱海的东面有迦叶尊者在石头上遗留下的足迹,宾川的鸡足山有迦叶尊者于中入定的华首门,观音显化阻兵救民的观音塘至今还留有大石圣迹等等。


大理崇圣寺“云南省2012传戒二部僧三坛大戒”活动


于大理而言,民众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十分流行,与全国各地不同的是,大理地区的观音崇拜已然地域化、民族化。如:阿嵯耶观音、建国观音、雨铜观音、负石观音等等,如今洱海地区还流传着“梵僧七化”和“观音十八化”的传奇故事。


崇圣寺所崇之圣就是观世音菩萨,寺中供奉着雨铜观音,阿嵯耶观音,是观音信仰传入中国云南最早的见证。而被称为云南福星的阿嵯耶观音正是崇圣寺的主要本尊。这两尊观音的造像风格与内地截然不同,其形象有着东南亚佛教造像的鲜明特征,而名字却是中外合璧的称谓。如阿嵯耶观音的称谓,即是古彝语和梵语的合称,可译为始王观音或圣王观音。这是佛教传入云南并趋向中国化的滥觞,也是观音造像逐渐向中国化形态演变的标志。


云南福星,崇圣寺所崇之圣——阿嵯耶观音


佛儒相融曾经是古代大理国的文化特点,所以释迦牟尼佛也曾称之为释迦文佛。这里的世居民族是受中原汉文化影响最久最深的白族,他们以兼容并蓄的包容胸怀,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在风花雪月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处处洋溢着文献名邦的历史沉淀。誉称“佛都”的崇圣寺,就是这历史沉淀的集中体现。一千三百多年来,买顺国师开山,道悟国师中兴,玉腕国师题匾。多少文人墨客吟咏,历代高僧大德演扬。有缅甸骠国于此迎佛牙的辉煌,也有新时代崇圣论坛国际交流的盛况。古代的崇圣寺是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地区文化交流的前沿,如今的崇圣寺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窗口。


可以说崇圣寺就是一部史书,它见证了一千三百多年来的沧海桑田;崇圣寺就是一幅图画,它正在描绘新时代民族和谐的云南画卷。


《 兴修三塔路 》 1999年11月——杨士斌


为挖掘整理崇圣寺历史掌故,丰富民族区域文化,今决定将《崇圣寺缘起》重新编辑再版。在此即将付梓之时,聊赘数语,用作弁首,以为了解佛都崇圣寺之梗概。至于曰专曰精,则非吾所能。


南北游客,欲到大理探胜者,或穿云攀峰,或乘舟赏景,莫忘到佛都崇圣寺来参佛观海,一一对照上文所述而惬游,也算是旅中一乐也。(文图/云南大理崇圣寺)

编辑:潘紫星 责任编辑: 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