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研究员(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时维初夏,万物皆长;古城安庆,法喜充满。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挖掘、整理安徽佛教,尤其是禅宗在安徽的发源、发展;由安徽省佛教协会主办,安庆市佛教协会承办的“佛教中国化·禅宗在安徽——首届安徽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于6月10日在安庆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研究员在闭幕式上为首届安徽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作学术总结,他认为这次研讨会将会改变安徽禅宗史研究现状,或者说是揭开了安徽禅宗研究的崭新一页。以下为总结全文:
首先我要想说明的是本次论坛的性质。大家或许注意到,我们的会议是“首届安徽佛教论坛”命名,既是“首届”,肯定是第一次。但是若论安徽佛教界的研讨会,在我的印象里,肯定不是第一次,因为在此之前安徽已经召开过多次研讨会,例如安庆太和地区至少召开了四届赵朴初居士与佛教的会议,宣城泾县召开过三次研讨会,第四次研讨将在今年举行。九华山召开过三次研讨会,仅这些数据就已说明安徽地区是有佛教文化活动的,这次会议不是安徽佛教界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但是冠以“首届”,是因为这是以“安徽”名义召开的第一次佛教论坛。“首届安徽佛教论坛——佛教中国化·禅宗在安徽”,请注意副标题:“佛教中国化·禅宗在安徽”,这个主题是安徽佛学研究历史上从来没有用过,也就是说从“禅宗研究”角度讲,这次会议也是名符其实的“首届”了,所以这个题目是成立的。
我之所以要把“首届”拿出来单独地说,并不是想吹毛求疵,而是另有深意。谈论“佛教中国化”,离不开“禅宗”,因为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有民族化特点,也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最主流的宗派之一,特别是到明清以后,禅宗可说是一统天下,几乎代表了中国佛教。
众所周知,禅宗是在河南少林寺,由菩提达摩禅师创立的,达摩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弟子慧可是禅宗二祖,慧可禅师在接了达摩的法后,就到长江以南的司空山地区生活。历史记载他生活的地方是现在地处安徽的大别山地区。接二祖法之后的三禅僧粲、四祖道信等人都是生活在这一地区,说明禅宗在少林寺创宗以后,是在安徽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禅宗能在这一地区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奠定基础,皆是因为这一地区在南朝时代禅宗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殷书林部长对我说:“二祖慧可南下,先到安徽太湖县城旁的虎形山建欢音茅棚弘法,后上狮子山卓锡弘法近十五年,在今岳西司空山传衣三祖(司空山原属太湖县,于1936年2月划出归属国民党为剿共需要,新设立岳西县)。皖公山属潜山县,太湖是狮子山。赵朴老1990年到狮子山视察二祖禅堂时说过一段话:狮子山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禅宗,它不仅影响中国文化,而且逐渐影响世界文化。”
司空山属于大别山地区,地处深山密林,既是战争不到之地,也是修禅理想之所,在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灭佛运动背景下,这一地区的安定环境,成为禅僧理想的栖身之处,史载三祖僧璨在这里将禅法传给四祖道信,又在罗浮山弘扬禅宗,“士民奔趋大设檀供”。四祖道信在双峰山“再敞禅门,宇内流布”,变律寺为禅寺,“学侣云臻”,朝廷闻听,“就赐珍缯,以遂其志”。
二祖到六祖的禅宗发展历史,将达磨 “灭后二百年”的谶言变成现实,禅宗个人潜修方式变为大众共住模式,星星之火,从大别山点燃,最后在整个南方地区燃起熊熊大火,照亮中国佛教界,禅宗从深山走出,走上中国佛教历史大舞台。
说到这里,就可以说安徽是中国禅宗早期发展的重要地区。禅宗没有安徽大别山的滋养,就不会有后来的黄梅四祖和五祖的禅宗发展,杨曾文先生就指出:“安徽古来是与禅宗缘分最密切的大省。在禅宗正式成立前的‘酝酿期’,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弟子慧可为逃避‘后周武帝破灭佛法’,来到安徽潜山县和太湖县的皖公山、岳西县司空山一带隐居和传法,收有弟子僧璨。”本届参会的学者论文有十余篇都谈到了初期禅宗在安徽佛教中的重要性,并且专门提到了“徽禅”命名,充分肯定安徽禅宗在中国佛教的重要地位。
这次论坛的举行,让我十分感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召开的佛教学术研讨会已经400次,平均每年召开10次研讨活动,这在中国学术研究史上,包括中国佛学史上也没有过的现象。对禅宗发展做出如此贡献的安徽,没有探讨早期禅宗与安徽的关系,以及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发展,我为安徽佛教界抱屈。
这次研讨会,改变了安徽禅宗史研究现状,或者说揭开了安徽禅宗研究的新页,我为安徽佛教界感到高兴。习主席提出的“宗教中国化”倡议,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宗教界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这个“意识”,我的理解是佛教界要抓住文化这条主线,自觉努力地去做文化,包括学术研究活动,提升佛教界的文化品位。
本届会议是由安徽省佛教协会主办,安庆市佛教协会承办的安徽禅宗研究的学术盛会,来自国内江苏、浙江、湖北、北京、山东、上海、江西、广东、陕西等地的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3篇,主要分为四方面内容:一是“佛教中国化与安徽禅宗”,二是“安徽高僧”研究,三是“安徽学人”研究,四是“安徽寺院”研究。所有论文都是紧扣主题,围绕安徽禅宗的特点、人物与寺院等,介绍了安徽禅宗的方方面面。
前面已经谈到了安徽佛教界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宗教中国化”的号召,中国化的意识是要通过比较之后能得出的认识的,例如中国化伦理道德的基石“孝”的思想,中印文化是有区别的。印度的孝是做功德,中国的孝是尊老养老,从血统的来看待和。儒家朱熹的“知”是知识,佛教的“知”是体悟。安徽佛教界自觉办文化活动,召开安徽禅宗研讨会,体现了“中国化”意识。
初期禅宗离不开安徽这块沃土,整个中国禅宗发展也离不开安徽这块宝地,特别是唐宋佛教,安徽一直是禅宗重要的发展地,禅宗临济宗对安徽禅宗影响很大,唐代黄檗临济就是在安徽成长起来的,宋代大慧宗杲则是安徽禅宗代表人物,除了安徽系禅宗大禅师之外,安徽佛教界里还出现了二位名闻世界的重要居士,一位是清末的杨仁山居士,一位是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还有一位安徽学者也在世界上非常有名,这就是著名的佛教研究专家胡适先生、周叔迦先生。
安徽佛教里面有这么多著名的人物,其它省份都不可比,这是安徽佛教的自豪之处,让我想到了,我们能不能出现一个学术界研究佛教的徽派呢?此外,安徽佛教还拥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中的民间信仰,它们不属于任何宗派,但是名山的出家人都有禅宗的法脉,是禅宗弟子,这些都是安徽佛教的重要资源,值得好好重视与加以研究。
这次研讨会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对安徽佛教研究必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研究佛教的学者群体中,有二个地区的学者最多,一个是山东省,另一个是安徽省,这两个省的学者虽然在本省不多,在其它各省皆有安置。
安庆殷书林主席让我在论文集中挑选外地学者做主题发言,我看了一下挑出来的“安徽学者”,其实都是安徽籍的,既使不是安徽籍的,也是在安徽大学里面念过书的。此外,在这本论文集里也可以看到生活在安徽本省的学者实力也非常突出,他们的论文更多的叙述了地方禅宗的叙事,充满了地方文化的原素,这就说明安徽佛教研究是有优势的,特别是在人才优势方面突显实力,安徽省佛教界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聘请安徽籍学者对安徽佛教,包括安徽禅宗在内的宗教进行深入研究,我相信要不了几年,安徽佛教的研究就会有一个大的改变,走在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前列。
安徽佛教研究与广东、浙江和福建等省的佛教研究相比,确实起步慢了一些,但是我听到学者的发言,感觉安徽的学者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对安徽佛教的资料如数家珍,给我的感觉安徽佛教有太多的研究。安徽佛教的资源丰厚,有后发制人的优势,所以安徽佛教研究贵在重视,贵在坚持,完全可以撑起一片天来,像这次会上关于凤阳佛教和二祖寺研究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佛教研究是比较专业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出家人来说还要有一定的宗教体验或者是亲证的功夫,否则难以进到其里。
各位法师、各位学者,“首届安徽佛教论坛”马上就要结束了,参会嘉宾也要分别回到原地。见面交流虽然短暂,只有几天时间,我们都是化身显现,但是友谊与法谊是长久的,几天时间甚至能够相交永远,法身长存。希望大家今后不断地关注安徽佛教研究,积极参加安徽佛教研究活动,推动安徽佛教研究取得更多成绩。(文/黄夏年 图/妙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