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前,东西方间就有着相当密切的交往。佛教自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本土,其在地化演变历程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显著例证。经过漫长的适应与交融期,至公元七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汉传佛教传统,进而造就了东亚地区汉传佛教文化圈。
时至今日,汉传佛教一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本土化体系,另一方面在适应时代的发展下继续深化其中国化进程。新时代新时期,对佛教“本土全球化”的历史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更好地应对东西方文明碰撞中出现的各种境况。
此次由香港旭日慈善基金会发起与赞助,并得到旭日国际佛学网络诸伙伴大学齐力协办的首届“人类的竞争与互鉴互补”论坛,共分为三组分论坛。第二组分论坛以“执两用中:东西方文明碰撞中的佛教中国化与国际化”为主题,旨在加深对佛教中国化与国际化的研究,以圆融的中道之法把握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10日上午,美国和理大学陆涛作为“佛教中国化与国际化”分论坛代表在香港大学黄丽松讲堂发表《在理解现代佛教状况中,朝着跨文化的佛教历史来源及其跨亚洲扩展的重要性》的主题报告。
之后第二组“佛教中国化与国际化”分论坛共分为8组9场,来自哈佛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学等知名高校的43位学者在8月10日至11日两天时间里围绕“佛教中国化再思考:大图景与小个案”“东夏之与东海及东瀛”“文本的跨境游”“思想的跨文化传播与嬗变”“吐蕃与吐鲁番”“视远闻深:艺术形式的展播”“佛教实践的传播:禅修、戒律与类书”“佛教化抑或中国化:中古中国政治体制中的佛教因素”“由地域化而达致国际化”九大论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经典论释、信仰形式、制度规范等诸多方面的漫长演变都生动诠释着文明交互的在地化过程。而后,汉传佛教的辐射范围突破亚洲、走向世界,持续吸引并引领着无数信众。今天,探讨佛教中国化与国际化并存共进的议题依然有其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必将成为佛教“本土全球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文化事件。(文/果游 图/唐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