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所提倡,后经释印顺、赵朴初等历代佛学泰斗的扩充诠释,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想之一。与个体的现实生存相结合,最终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汇通,“人间佛教”理论体系是佛教谋求自身发展的结果,是佛教中国化、现代化发展无法阻挡的历史进程。
历史上,佛教自印度发端,横跨亚洲终于走向世界。自身固有的开放性、包容性、适应性特征,促使其在数个世纪中与诸多社会文明融汇而源源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
“人间佛教”思想的践行者持续发挥着回馈社会的价值作用。现代文明、中西交流依然激发着“人间佛教”适时演变。当今的佛教,役其所长,能够以怎样崭新的姿态引领世界和平、文明互鉴的前路,是佛学界关注讨论的要点。
由香港旭日慈善基金会发起与赞助,并得到旭日国际佛学网络诸伙伴大学齐力协办的首届“人类的竞争与互鉴互补”论坛于2023年8月9日至12日在香港大学举行。
10日上午,美国哈佛大学的汪悦进教授在香港大学黄丽松讲堂发表了题为“艺术、科技与佛教:意犹未尽之处?”的主题报告,拉开了人间佛教分论坛的序幕。
此次国际论坛共分为三大主题分会同时进行,其中分论坛一以“竞争与互鉴:‘人间佛教’面临的现实情境与佛教的跨文化传播”为主题展开,旨在探讨“人间佛教”主动适应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适时发挥其现实应用和实践意义的可行之径。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汉堡大学、隆德大学、莱顿大学、京都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的31位专家学者共分为8组,围绕“教育功能”“伦理维度”“人间佛教与全球主义”“社会政治学维度”“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人间佛教与居士”“人间佛教与佛教的全球化”七大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论坛期间,与会学者紧扣主题,放眼中西,兼具古今。从不同学科视角审视当下“人间佛教”发展成果,同时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多维度展望。此次国际学术交流,对于“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适应现代文明,同时推动佛教自身因地制宜、全球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妙归 图/ 唐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