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健法师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佛教院校“三个基地”作用,强化新时代佛教中国化人才支撑,2023年9月1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浙江省佛教协会协办、宁波雪窦山佛教协会和浙江佛学院承办的2023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在浙江宁波举行。
会上,来自中国佛学院、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江苏尼众佛学院、浙江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和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的代表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并结合本院校实际作了交流发言。以下为江苏尼众佛学院的修健法师发言全文:
江苏尼众佛学院最早于2003年开始试办学,2015年8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设立,并于2016年7月4日举行揭牌仪式。今年是学院成立二十周年,7月份我们举行了二十周年校庆,非常感谢中佛协及兄弟院校领导们亲临指导。
20年来,学院根本在于基础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20年发展建设,筚路蓝缕,从最初的一个教室、几间宿舍的“江苏省佛教尼众培训班”,到培养中专层次僧才的“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尼众部”,逐步发展到现今教育学修、生活设施完善的高等级佛教院校。近年来的智慧校园建设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生活设施。
20年来,学院基础在于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以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升僧才培养和管理能力,是一项迫切而关键的基础性工作。江苏尼众佛学院经过多年发展,深刻分析学院发展的历史和当前情况,探索学院有效发展的道路,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体系不断规范化,形成了效率较高的扁平化管理体系。
20年来,学院重点在于资源整合,经历了一个从优到精的过程。学院将传统佛教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在“协同创新”的探索中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佛教院校办学水平。2013年起,与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建设佛学分馆。2018年,与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哲学系达成合作协议,开展招生,为学僧提供获得社会本科学历和学位的渠道。2019年,南京市45周岁以下的佛教教职人员报考此合作班,加强了南京市佛教中国化人才培训,进一步提升南京市佛教教职人员的学历水平。2021 年和 2023年,分别与吉林省佛教协会和内蒙古佛教协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吉林和内蒙古佛教界培养高素质的佛教尼众僧才,开创了佛教僧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方法。
当前,我国宗教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宗教教育的发展路径由原来的粗放式发展而逐步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因此,既要关注宗教教育内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也要着眼于宗教教育外部支撑关系的调整优化,统筹宗教教育优质资源,促进宗教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培养爱国佛教后备人才的基地作用,切实发挥学院正确阐释佛教教义教规的基地作用,有效发挥学院培训现有佛教教职人员的基地作用。这也为江苏尼众佛学院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爱国爱教,思政为先。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佛教中国化为方向,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学院完善公共课程体系、把学习宗教法规和法治教育相结合、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公共课、以宗教间交流为学院公共课特色,以文化的方式讲清楚爱国之理,以文化的智慧涵养爱国之德,以文化的力量引领爱国之尚。
学修并重,涵育僧格。对于佛学院的学僧来说,宗教上的造诣并不仅是宗教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有佛教修行的实践和体悟。学院师生需参加每日早晚功课、二时临斋、诵经共修,每周需出坡劳作,每月需诵戒四次,每年需结夏安居。本科三、四年级学僧每年需参加 4 次佛七法会,轮流主七并为信众开示,培养学僧讲经说法、引领信众的能力。所有学生毕业前,必须进一次禅堂,参加完一次完整的禅七,以增进个人修学,不断优化学修品质,推动学修制度在教学中的落实,从严治校、加强道风建设。
结构优化,管理科学。学院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要求。内部结构优化主要涵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师资结构等方面的优化。后续,江苏尼众佛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学员领导体系,设立能够凸显地域特色和院校特色的专业,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合理匹配、互动互补、反馈良好的学院内部结构。
办学规模,适度保持。尽管粗放式、扩张式的发展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并不等同,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前者有自己的历史背景与特定功用,是后者的基础,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发展阶段。因此,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能粗暴地摒弃、否定规模、数量的扩张与增长,而应追求在一定规模、数量的基础上进行质的提升。因此,溧水新校区的建设,将是学院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
教学科研,彰显特色。为提高“江苏尼众佛学院”的教学、教研水平,突出佛学院特色。学院自 2014 年起,举办了 5 届“南朝佛教与金陵”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突显了南京佛教以及鸡鸣寺在佛教中国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拓展了“南朝佛教与金陵”论坛的主题,更深入地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从而为佛教在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如何坚持中国化方向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后续,学院将在研讨会的基础上,加强对“南朝佛教”的研究,同时也将通过各类学术活动,为年轻的佛教学者、青年法师提供学术舞台。
2019 年,学院在中国佛教协会的统筹安排下,开展“全国汉传佛教院校佛教专业课教材编写”工作。今后,学院也将继续推进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协同创新,踵事增华。学院将在与社会资源良好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全局意识、共享意识,扩展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集中资源与力量办大事、要事、急事,促进学院内外部各种要素和机制的优化与协调发展。同时也将继续做好学院服务社会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
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佛学院本着增进认识,促进友谊,加强宗教间合作与文化交流。学僧学习其他宗教常识,并到道教乾元观、伊斯兰教净觉寺等宗教场所实地参观教学,开展宗教交流与对话。自 2008 年起,与金陵协和神学院组织毕业班学生互访交流,多年来,增加了对彼此宗教的了解,增进了双方友谊。
以上,是我们学院针对此次会议主题所做的一些探索和经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法师批评指正。
站在新的历史机遇上,江苏尼众佛学院将更从容、更自信地拓展办学新格局,不断对自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坚定不移地坚持佛教中国化的办学方向,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路径,更加笃定、更加昂扬地从精到强,从强到大,走向未来,为新时代佛教中国化行稳致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