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定法师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佛教院校“三个基地”作用,强化新时代佛教中国化人才支撑,2023年9月1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浙江省佛教协会协办、宁波雪窦山佛教协会和浙江佛学院承办的2023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在浙江宁波举行。
会上,来自中国佛学院、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江苏尼众佛学院、浙江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和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的代表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并结合本院校实际作了交流发言。以下为浙江佛学院的持定法师发言全文:
2017 年正式运行以来,学院始终坚持宗教中国化办学方向,秉持“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管理规范化、教育现代化”办学理念,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不断拓展办学领域,举办有研究生教育、在职教育和居士教育,同时不断加强科研建设与合作交流,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培养爱国宗教后备人才、正确阐释宗教教义、培训在职宗教教职人员的重要基地”。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学修一体,积极培养爱国宗教后备人才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夯实政治认同基础
严格按照中央统战部的有关要求开设思想政治课程,课时比重约占总课时的 13%。思想政治课程由宁波大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负责讲授,确保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内容入脑入心。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祭扫烈士墓、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不断增强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常态化举行思想政治类讲座,内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精神、党史等,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坚持学修一体,加强道风学风建设
坚持早晚功课、过堂用斋、共修共住的生活制度;坚持学律持戒、半月布萨、结夏安居的律仪制度;坚持禅七共修、冬参夏学、讲经弘法的学修制度。利用节假日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组织意识、团队意识和文化素养;举办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严格落实学生管理三级责任体系,由教务处统筹协调,教导部门主抓,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班委带头执行,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和道风学风建设落实落细、到点到位。
二、筑牢中华文化意识,推动科研建设,努力开展佛教教义教规阐释
(一)坚持文化润教,筑牢中华文化意识
按照中央统战部的有关要求开设文化课,“文化课+思政课”约占总课时的 40%,与佛教专业课形成“4+6”的课程结构。在日常教学的同时,积极打造文化学习平台,拓展师生文化视野,涵养中华文化气质:一是常态化举办“名师系列讲座”,邀请高僧大德、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授佛教和文化理论前沿知识;二是依托雪窦山书院,与宁波文化百科大讲堂合作举办各类文化讲座;三是推出“浙佛公开课”,以授课法师为主体,分享他们在为学、修持过程中的体会、认识、见解。
(二)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推动科研建设
与宁波大学深度合作,由宁波大学承担的学院公共课教学任务,教师须严格按照学院排定的课表前来授课,以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聘请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原院长担任学院副院长,参与学院管理,助推佛教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成立宁波市雪窦山弥勒文化研究院,积极承接宁波市社科院的相关课题,聘请专人担任执行院长,整合学术资源,统筹开展学院科研工作。截至目前,学院法师公开出版或待出版专著 5部,承担市级以上课题 6 项。我院法师编写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讲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入选“浙江宗教中国化丛书”。
三、不断拓展办学领域,着眼在职教育,大力培训在职宗教教职人员
(一)不断拓展办学领域,积极服务信教群众
发挥自身资源和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居士教育、禅文化体验活动,满足广大信教群众宗教信仰需求和学习佛教文化的需求,培养他们的佛学理论素养,树立正知正见、正信正行,调动他们服务佛教发展的积极性。
(二)强化培训功能,着力佛教教职人员在职教育
佛教教职人员在职教育包括佛教教职人员培训和佛教教职人员在职学历教育两块内容。截至目前,学院累计承办各级各类佛教教职人员培训 14 场,受训人员 550 余人次,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及有关地市、宁波市及所属县市区的佛教教职人员培训。中央统战部在浙江省试点的佛教教职人员在职学历教育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招生,首期招录学员 20 人,每年招生一次,每学期集中学习 1 个月,目前总体反响良好。
此外,学院主动接轨社会、服务社会,积极走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管理上,建立工作例会制度,由学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院长召集,区民宗局专人参与,学院大小事务均需通过工作例会。办学上,参照高校办学模式,坚持现代化办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参考大学模式,探索建立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制度。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借力数字赋能,不断提升管理和教育现代化水平,更好接轨社会、服务社会,更好践行宗教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