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愿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佛教院校“三个基地”作用,强化新时代佛教中国化人才支撑,2023年9月1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浙江省佛教协会协办、宁波雪窦山佛教协会和浙江佛学院承办的2023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在浙江宁波举行。
会上,来自中国佛学院、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江苏尼众佛学院、浙江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和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的代表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并结合本院校实际作了交流发言。以下为闽南佛学院的照愿法师发言全文:
闽南佛学院(以下简称“闽院”)坐落于鹭岛厦门五老峰下,枕山面海,独擅胜境,是近现代著名的佛教院校之一。闽院以南普陀寺为依托,创建于 1925 年。从创办至今培养了约 4000 名僧才,为推动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的闽院,始终高举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方向,认真落实贯彻《宗教院校管理办法》,按“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办好僧伽教育,将道风建设、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推动学院发展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佛教学府,努力开创汉传佛教僧伽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新境界。
新时代的闽院,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制度建设、对外交流、道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新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教育教学上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严格按照要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根据《我国宗教院校建设五年规划(2016-2020 年)》《宗教院校公共课课程体系方案》和《宗教院校公共课教材推荐目录》《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的指导,按照文件要求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对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统一部署,对课程调整、教材选择、师资配置等做具体规划。闽院本科生思政课程与厦门大学本科生思政课程同步设置,由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所有思政课教学,本科四年共设有《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宗教爱国主义教程》和《形势与政策》等六门课程,并实行“2+1 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确保实现课堂教学 2 个课时,课外教学 1 个课时的教学方针。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程以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博士研究生思政课以跟班上课的形式进入厦门大学课堂,同步修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同时开设形式多样的思政讲座。
(二)不断深化中国文化与社会课程的教学
按照“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当代社会、中国宗教和引领信教群众能力培养”四个模块的指导方向,优化本预科及研究生阶段教学的课程内容,不断调整课程配置,做到每个模块均有课程。同时,继续以公开课和专题讲座课程的形式邀请相关党校及社会高校的专业人士,来院讲授有关四个模块的内容。
(三)实行选修课制度,丰富公共课程内容
在必修课程之外,贯彻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理念,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推出选修课制度,设立如《体育(五祖拳)》《中医》《音乐赏析》《摄影》《佛教与儒学》《佛教与文化艺术》《佛教制度与现代管理学》《英语》《日语》等课程,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选修课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四)丰富佛教专业课程内容,重视经典教学
在佛教专业课程方面,坚持“八宗并弘,五明兼顾”的特色,以教授经、律、论、史和各宗派的基本理论为立足点,建立覆盖由各宗经典至戒律清规等内容的课程体系。加强对佛教经典的教学,引导师生努力对教理、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下社会需求与时代发展的阐释。
(五)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推动现代教育与丛林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把教学革新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推力,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佛教专业、社会文化课等相关课程设置,提升课程质量。开展丛林实务课、增设修健课,深入研究总结传统佛教丛林教育的特点、优势、精髓及其对当代佛教教育的借鉴意义,积极探索传统丛林教育与现代院校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方法,努力走出一条既发扬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色、既符合佛教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又遵循教育一般规律的佛教人才培养之路。
二、学术研究上
(一)成立研究院完善提升研究生教育
2020 年成立了研究院,以培养新时期佛教专业人才为宗旨,规范硕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原有的《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设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双类型的培养模式;并制定《闽南佛学院专硕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再次升级。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闽南佛学院研究生道业导师制实施方案》,首创道业导师制度,并试行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使学院研究生教学工作更加规范、严格。对硕博士教学制定学分制方案,以学分制度推动教学、课程、考核三者共同改革、协调发挥作用。
(二)以多种方式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制定年度课题研究方案,积极鼓励学院教师从事相关课题、学术研究活动,并举办学术沙龙、读书会等一系列的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国内外各类论坛及研讨会,促进与各大院校的学术交流,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
(三)推进学术刊物的创办
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院立足自身重视办刊的历史传统和现有学术资源,大力推动学术研究的复兴,积极筹划申办学术期刊,经过前后近两年的努力,2022 年 9 月 19 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签发《期刊出版许可证》,刊名为《海潮音(中英文)》,半年刊,公开发行。学院于 2022 年 10 月 29 日成立了《海潮音(中英文)》编辑部,负责开展期刊出版工作。
(四)推动教材的编写
编写教材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工程,学院十分重视教材编写,始终将教材建设摆在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佛教协会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指导下,2021 年成立教材编写领导小组,推动教材的编写。教材的建设是闽院为解决中国大陆佛教僧才培养向前迈出的一步,也是为全国僧才的培养发挥闽院的作用。学院制定了《闽南佛学院教材编写方案》《闽南佛学院教材编写申报表》《闽南佛学院教材编写委托协议书》等,规范教材编写。截至目前已经编辑出版《闽南佛学院教学大纲》上下两册,内容涉及佛学专业 13个系列,40 门学科,社会文化课等 16 门学科;已编辑出版学院本科、预科《闽院招生考试学科考试大纲》10 门与《闽院本预科考试辅导丛书》两套 10 门以及校本教材 6 部。完成了由中国佛教协会 2019 年推动的“全国汉传佛教院校专业课教材编写”中的《摄大乘论教程》《维摩诘经教程》《六祖坛经教程》3 部教材的编写。另有原典类《瑜伽菩萨戒》《沙弥尼律仪教程》《华严五教止观教程》《肇论教程》《中论教程》《三论宗纲要教程》,基础类《三宝学导论》《简明中印佛教史》《唯实基础理论》《汉传佛教梵呗基础教程》10 本教材正在编写中。
三、制度建设上
(一)完善了学院各项管理制度
自 2019 年以来,先后新编了各项管理制度,包括综合管理类、教学管理类、学术管理类、学生管理类、人事管理类、财务管理类、后勤管理类等六十多种。本着“废、改、立”的原则,将不断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并引导教职人员及学生自觉学习规章、遵守制度,做到守法依规、依法办事。
(二)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重视学生僧格培养
学生是僧伽教育的对象,人才培养工作紧紧围绕学生开展,以学生为本,学院在为学生提供一流学修条件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僧格。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学生行为规则》《学生日常修学规则》《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生目标管理》等规章制度。总结学生管理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整合佛教丛林教育、学院教育与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优点,探索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管理制度。
四、师资队伍建设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支持宗教团体办好各类宗教院校,优化办学体制,加强师资培养和教材编写工作,提升办学质量。”闽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法师、教授、教师 176 人,其中法师 109 人。学院通过多种措施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不断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一)鼓励与支持教师深造进修
鼓励与支持教师深造或参与专业培训,并提供必要的支持。重视日常培训,以“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通过各类学习培训班、各种平台交流互动,强化对师资队伍的素质教育,提升其专业素养。
(二)加强本院师资队伍的建设,持续引进优秀师资
在对内加强自有师资力量的培养,致力内部师资建设的同时,持续引进外部优秀师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继续从国内外社会高校或佛教院校引进优秀师资,兼职担任学院研究生导师或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同时培养建立院内研究生导师队伍,充实学院师
资力量。
(三)建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从严加强师资自身建设
2019 年,制定《闽南佛学院专任教师考核工作暂行办法》及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案,全面从严加强师资队伍的综合教研能力考核。从教学方法、研究能力、学术活动、教材编写等不同方面对专任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规定了相应的指标。以制度敦促学院专任教师自觉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改进教学研究方法,提升综合素质。
五、对外交流上
(一)深化院校交流合作
拓展并深化与国内外知名大学、佛学研究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2017 年,与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合作,启动对《太虚大师全书》的增补与修订项目。2018 年,与厦门大学合作启动“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项目”。2021 年,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合作,为学院研究生讲授思政课;2023 年,深化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合作,学院本科、研究生各层次的思政课教学均与厦门大学同步。2023 年 7 月,与北京大学哲学系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将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
在与社会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还不定期选派学院教师前往社会高校、宗教院校交流访问,开拓视野、增长见识。2016年以来,先后前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佛学院、中国天主教神学院、中国道教学院、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台湾、日本、英国等国内外高校或宗教院校开展调研交流,学习优秀办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心得。
(二)积极开展与台湾佛教界的交流合作
闽院与台湾佛教界法乳流长,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深厚的法谊,素有师生缘、校友缘(如印顺、慈航、演培法师均就读于闽院),彼此深入交流,增加了解,加深友谊,传承与弘扬了佛教。2016 年 11 月,组织以法师为主的参访团,到台湾参访交流,就佛教教育、人才培养、办学经验等议题互相探讨学习。2019年5月,组织闽院第十六届毕业生赴台湾参访。闽院与台湾佛教界经验互鉴,促进了两岸佛教在教育、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创办海外校友会,发展与海内外的联谊
2017 年,闽院成立校友会海外分会。分别成立闽南佛学院校友会泰国分会、斯里兰卡分会、印尼分会、新加坡分会、美国分会、加拿大分会等,使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六、道风建设上
(一)坚持以戒为师,正信正行
学院始终坚持“学院丛林化、学修一体化”的办学方针,坚持学律持戒、半月布萨、结夏安居的律仪制度,引导全院师生稳固树立正知、正见、正信。学修不离戒律,以戒律约束自身行为,使身正行正、心净风纯。
(二)持之以恒加强佛教自身建设
督导学院全体师生坚守出家人的本分,坚持学修并进、解行相应的佛教修行原则与优良传统,保持少欲知足、淡泊名利的衲子本色。以佛法僧三宝为信仰核心、以经律论三藏为经典依据、以戒定慧三学为学修纲领,推动道风建设全面发展,维护佛教的清净庄严,展现学院清净和合的精神面貌。
七、办学条件建设上
基础设施是学院办学的根本,是保障办学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根据学院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持续补齐软硬件短板,为学院创造发展的条件,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学修环境。
(一)修学环境的改善
闽院男女众二部校区均位于厦门市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内,环境清净优雅,教学设施齐备完整,是理想的修学园地。总占地面积 255433 ㎡(约合 387 亩),其中南普陀男众部占地 237633 ㎡ ,女众部紫竹林校区占地 17800 ㎡ 。各校区皆有教学楼、办公楼、
图书馆、多功能会议室、法师寮舍、学生宿舍楼、医疗室和供师生参禅修持的禅堂,以及配套斋堂,客堂等设施。
(二)教学设施的提升
近年,学院在教学设施上也有很大的提升。学院男女众二部分别设有电脑室,各处办公室和法师个人均配备电脑,安装宽带,便于师生上网查找资料、获取信息、提高通讯,使学院教学办公信息化。各教室及学院讲堂还配备了希沃一体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各类电子影像先进设备,提供辅助教学及各种大型活动使用。
(三)加强图书馆馆藏建设
2018 年,为提高图书馆综合功能与业务能力,为学院师生学习、教研提供环境,完成了太虚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完善了太虚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太虚图书馆是学院文献资料的中心,根据“馆藏专业化、内容多元化”的工作要求,学院继续加强馆藏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图书馆馆藏资料水平,为学院师生提供权威的学术资料,使学院师生开拓视野,增强学识。现有文史哲、宗教、党政思想等各类图书总计 8 万余册,电子图书 1 万余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回顾闽院近百年来的办学史,经历了会泉法师、太虚大师、常惺法师、大醒法师、妙湛老和尚等历任院长,期间既有辉煌,也有曲折,倾注了几代人的精力和心血,为近现代中国佛教教育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25—1936 年创办时期,闽院培养了 300 多名毕业生。1981 年复办至今,共培育了十八届本科学生,十二届预科学生,十二届硕士研究生,一届博士生,累计培养 4000 多名学生,为中国及世界佛教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闽院在僧伽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每一步探索与发展都得益于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好环境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得益于各级党委和宗教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面向未来,闽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做好僧伽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为造就更多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住持正法,造福社会的佛教青年僧才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