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群人生讲坛|《大乘广五蕴论》第四讲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23-12-11

原标题:觉群人生讲坛|《大乘广五蕴论》第四讲

20231210日(周日)下午,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生讲坛再次请复旦大学傅新毅教授作《大乘广五蕴论》导读第四讲,同时也是本论的最后一讲

 

DSC_9197.jpg

 

寻、伺】

 

承接上期,傅新毅教授继续带大家了解相应行中不定心所中的后两个:寻、伺。两者都是依思心所与慧心所分位假立,本身没有实体。前者是对事理粗略的分别、推求,后者则是细密的伺察、思考。在禅定修习中,寻、伺只在欲界、初禅,二禅以上则无寻、无伺。

 

DSC_9151.jpg

 

傅新毅教授提醒大家“寻”与“伺”二字的翻译,来自玄奘大师,旧译则用“觉”与“观”来代表,阅读早期唯识经典时,要注意与觉观二字的普通用法进行区分。

 

行蕴中的心不相应行

 

不定心所后,是心不相应行法。与之前讲到的色法、心法、心所法等种子所生的实法不同,心不相应行法是依心王、心所、色法不同状态、阶段的分位假立之法。

 

DSC_9186.jpg

 

《大乘广五蕴论》列举了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等十四种。

 

 

即获得、成就不失之义,有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起成就三种。傅新毅教授指出对“得”的理解,影响到对修行中断惑证真等重大问题的理解。比如断烦恼所断的是烦恼本身,还是断“得”;阿罗汉是否会退转等。

 

DSC_9171.jpg

 

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

 

无想定,是外道所修的一种禅定,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不起现行;无想天,是修无想定所得的果报。

 

【命根、众同分】

 

命根,指有情的寿命,旧译为“寿”。寿(寿命)、暖(温暖)、识(心识)便是有情生命得以延续的必要因缘。从唯识观点来看,世人所执著的寿命是“假法”,一期生命的长短是由业决定的,建立在阿赖耶识的基础上。

 

众同分,指的是有情之间的相似性。我们将有情归纳为一类,就是众同分,比如人与人同,天人与天人同。

 

DSC_9162.jpg

 

生、老、住、无常】

 

生、老、住、无常,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住异灭”。所谓的生,就是本来没有的现在有了;有了之后,暂时停留的那段时间,叫做“住”;刹那、刹那变异,叫做“老”;没有了叫做“死”,或者“无常”或者是“灭”。

 

【名身、句身、文身】

 

名身、句身、文身,就是所谓的语言文字。但指的是其读音,而书写形式则属于色法的范畴。“身”表示多数,“名身”指语言概念。“句身”由两个以上的名身构成。“文身”则是前二者构成的字母

 

【异生性】

 

异生性,即指还没有获得无漏圣法的凡夫性。区分凡夫和圣者的标准,在于是否见道。

 

DSC_9168.jpg

 

DSC_9182.jpg

 

识蕴

 

行蕴后,便进入识蕴的部分。所谓识蕴,对所缘对象有分别、认知的作用,也称为“心”,并能积集一切法的种子,也可称为“意”,共有八识。

 

最胜心,即指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摄藏一切种子,前后一类相续随转。其活动非常微细,只有在甚深的禅定中才能有所体会。

 

最胜意,即指第七末那识。除阿罗汉圣者外,第七识恒时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而审察思量,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根本烦恼相应生起。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佛法对世间万法分类的名目。蕴,旧译为阴,是积聚的意思;处,旧译为入,是生起识的通道;界,是种类、种族的意思。

 

十二处自五蕴开展而来的,其中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九处,在色蕴中已作解释;所触亦分二,一者能造四大种,二者所造触。十八界,则是在十二处的基础上加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

 

此处,傅教授提醒大家,十二处中包含有无为法,因此其范围要大于五蕴。之所以说蕴、处、界,目的是为依此对治三种我执,即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

 

DSC_9191.jpg

 

无为法

 

“十二处”之后说到“无为法”。有为法,为因缘造作之义。无法法,即无因缘造作之法,无生住异灭四相。《大乘广五蕴论》中列举了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真如无为等四种无为法。

 

虚空无为,虚空非色非心,离诸质碍执著,其性无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择灭无为,即由无漏智,拣择诸惑,永灭烦恼所显的真理。此真理不生不灭,故曰无为;非择灭无为,非由择力灭惑所得,但本性清净,及缘阙所显;真如无为,前三只是方便譬喻,唯有真如无为是诸法的法性、实相。

 

DSC_9337.jpg

 

DSC_9340.jpg

 

由于本期讲座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时间有限,有很多点尚未充分展开论述。讲座后的互动环节,傅新毅教授针对现场听众们提出的疑问,做了更有针对性的答疑和分享。

 

至此本年度的“觉群人生讲坛”,已圆满画上句点。(文图/上海玉佛禅寺)

 

 

编辑:妙语 责任编辑: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