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数字赋能   建设“慈云普陀”——普陀山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创新之举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23-12-29

s.jpg

 

“普陀山这十年·中国化探索见成效”系列之十一
融入数字赋能   建设“慈云普陀”
——普陀山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创新之举

 

近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在中共舟山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的指导下,积极对标浙江省宗教中国化场所“151”指标体系要求,坚持数字化思维,提升数字化意识,依托“慈云普陀”普陀山中国化寺院建设与管理应用平台,大力推动数字佛教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先试先行新途径,助推佛教工作实现数字化转型,在佛教中国化、现代化发展之路上走在前、争一流、作表率,绘就了新时代普陀山佛教高质量传承的新图景。

 

一、数字赋能“改革目标”,勤学善思勇担佛教新时代使命

 

锚定宗教中国化方向主责主线,严格按照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化改革的工作部署,以“数字浙江”建设为契机,坚持发挥优势、深化探索、先行先试,全力提升数字化发展意识,持续增强数字化发展站位,确保用新思想、新理念助推新时代佛教事业传承。

 

(一)学深悟透数字化理念,夯实发展基础。将强化数字化发展理念纳入会长办公会议、常务理事会议、年终总结会议等会议重要议题,成立了以会长为组长的普陀山佛教协会“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在精准把握正确定位、方向和路径的基础上,引导协会各成员单位始终按照省、市数字化改革部署要求,坚持管用实用好用的原则,持续优化提升典型应用场景,深入推进佛教内部管理现代化。

 

(二)坚决落实数字化理念,组建办事机构。在会本部成立“慈云普陀”工作专班,进一步明确数字化改革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标准谋划、高质效推进,并下设以佛协办、弘法办为责任单位的日常办事机构,专项负责具体工作实施,为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紧紧围绕数字化理念,开展专题调研。按照“大兴调研之风”要求,实地考察了杭州灵隐寺、宁波七塔寺、绍兴炉峰寺等地的数字化实践,深入学习其先进经验与做法,并经常性与会本部各职能办公室就会务、财务、教务等方面的数字化提升进行深入讨论。同时,专项考察了普陀山一朱家尖管委会数据中心、普陀山消防队等单位,汲取宝贵建议,形成一系列具体工作措施,为后续数字化工作提供有力指导。

 

二、数字赋能“体系建设”,善作善为创新佛教新时代模式

 

积极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对接与协作,在落实政府有关规定的同时,立足普陀山实际,创新数字化体系建设,加速技术升级,优化应用场景,推动相关领域数据资源汇集聚合、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形成了普陀山数字赋能体系构建新模式。

 

(一)主动对接,确保应用落地。在积极推动与中共舟山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慧眼工程”和普陀山一朱家尖管委会“有求必应”数字化应用场景融合工作的基础上,主动与市属有关部门对接,确保“浙里宗教智治”应用和掌上宗教APP在普陀山重点寺院落地,督促普济禅寺、法雨禅寺等主要寺院成立工作组,配备必要设备,完成浙江省宗教中国化场所“151”指标体系资料的汇总整理,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

 

(二)突出重点,发挥应用作用。依据《浙江省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申请办理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及时改版上线普陀山佛教网,对网站进行全面优化。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主要法务活动一律实行电话咨询,有效减少人员聚集,并专门制作了普陀山各寺院VR实景。

 

(三)教育先行,打造智慧学院。以“智慧佛学院”为依托,聚焦数字化改革需求,科学制定了《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智慧佛学院”数字化改革建设方案》,采用1+6+6+N系统框架,以“两端一舱一屏一事通”业务机制实现全域覆盖、高效高能、多跨协同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应用集成,全面打造以“培养大师级僧才”为目标,以学僧培养、教师教学、学院现代化管理、素质培育、学术研究、传播观音文化为核心任务,集思、教、学、研、修、礼于一体的数字化宗教院校综合性管理平台。截至目前,一期项目已初步建成。

 

三、数字赋能“综合应用”,实践探索推动佛教新时代传承

 

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动,聘请专业数字化团队,打造“慈云普陀”普陀山中国化寺院建设与管理应用平台,积极完成数字化改革工作,以实绩实效展现数字化新貌。

 

(一)全力打造“一链”。以服务来山香游客和集中调度为开发导向,着力建设旅游热力图、天气、船班、车辆调度和寺院人员流动等实时动态数据链接,为广大香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全面夯实打造佛教名山的数字支撑。

 

(二)聚力打造“两库”。一方面,大力建设佛教协会内部管理库,以普陀山佛教内部管理需求为开发导向,聚焦场所管理、学习管理、文化管理、从严治教等基础模块,精准细化各寺院单独内部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大力建设普陀山新时代建设展示库,以普陀山中国化成果为开发导向,充分细化各寺院的中国化建设信息和具体数据。通过“两库”建设,为各寺院的优化升级提供改进方向。

 

(三)着力打造“三屏”。第一屏是普陀山佛教中国化成果展示屏,作为普陀山佛教中国化建设成果对外展示的窗口;第二屏是普陀山佛教协会内部管理屏,根据登陆主体的不同,显示管理者所属寺院僧众、职工、管理项目等各项场所内部数据,主要用途为对应级别管理者进行管理操作使用;第三屏是香游客服务信息屏,作为来山香游客了解天气、船班、人员聚集信息等服务内容的展示窗口。

 

四、数字赋能“内部管理”,突出重点再创佛教新时代佳绩

 

将数字化改革作为佛教适应时代发展的具体路径,依托“慈云普陀”普陀山中国化寺院建设与管理应用平台,构建了综合集成、协同高效、闭环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推进各寺院(单位)智慧办公、智慧管理,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佛教数字化工作经验。

 

(一)以平台为依托,强化数字转换动能。通过打造一体化、智能化普陀山佛教数字化信息平台,推动现有普陀山历史文化、财务管理、人事档案、寺院建设、综合治理、弘法宣传、寺院管理等资料数字化转换力度,实现普陀山佛教网、观音法界网站、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网站、各公众号平台、小程序等内部办公平台资源共享,并进一步明确数据治理归口责任,全面加强数据标准化管理,定期评估数据治理能力成熟度,真正让数字资源转化为佛教传承动能。

 

(二)以队伍为基石,强化数字攻坚能力。聚焦打造数字化人才梯队,督促普陀山各寺院(单位)组成三人数字化执行小组(即监院或副监院、知客或寺院客堂推荐人员、寺院培养的专业人才),按照“分批培养”的方式,由会本部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执行小组接受最新数字化改革相关培训,培养更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数字化人才。

 

(三)以特色为目标,强化数字平台内涵。围绕普陀山佛教“三统一”“三三制”主体特色,参考《普陀山中国化寺院建设与管理规范》,结合普济禅寺、法雨禅寺、宝陀讲寺、慧济禅寺、南海观音禅林等寺院(单位)的实际情况,以会本部六大职能办公室为基础,分别设置了普陀山佛教协会管理模块和普陀山寺院(单位)管理模块,全面展现协会爱国爱教、从严治教、文化润教、公益慈善等方面工作的成效成果,营造慈善的社会氛围。(摘自《中国宗教》2023年第11期,总第288期。作者:中共舟山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编辑:心毅 责任编辑: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