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盛开映古韵,灼灼其华启新章
2025年2月16-17日,广州增城百花古寺举办“首届岭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会暨广州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动”;通过多年的努力和耕耘,百花古寺于2月16日上午举行落成开光庆典。
百花古寺,前身为白花书院,始建于公元68年,民谚称“未有增城、先有白花”,历史底蕴深厚。在社会各界呼吁下,2013年获批重建,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耀智法师担起中兴古刹之重任。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耀智法师带领四众弟子齐心努力,历经十年,通过一系列的园林生态建设,百花古寺在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社会大众、提升寺院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构建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未来,百花古寺会发展成为岭南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作为“岭南佛教文化传承地”,挖掘弘扬岭南佛教文化精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佛教文化传播地”,推动区域文化交流融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地”,利用地理优势,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佛教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一)正念园林:岭南禅宗文化的空间演绎
岭南地区是禅宗南派发源地,岭南的自然环境与禅宗文化深度交融,孕育了众多禅宗祖庭,这些寺院的分布与变迁,反映了禅宗历史的起伏脉络。禅宗与岭南地域文化的紧密互动,构成了岭南禅宗在生活态度与修行方式方面的核心特色。
图1 百花古寺鸟瞰图
岭南禅宗文化从头陀行到融入生活,形成“行住坐卧、心定即禅”的态度,百花古寺应运而生,弘扬佛法,结合园林艺术营造修行氛围,让信众感悟佛法。
百花古寺的园林区域,承载着岭南园林文化中深厚的禅宗特色,无论是草木还是砖石,都悄然蕴含着禅宗的智慧与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情,默默展现着一份别致的文化韵味。百花古寺的庭院园林围绕着佛教疗心、自然育人概念,分为三大主题区域:中轴三进庭院象征须弥山修行,八组庭院环绕中轴代表八正道修行,东西侧水系则体现二十四节气养生修行的智慧。
佛教时空观认为宇宙空间无限,由无数“小世界”组成。百花古寺的中轴庭院以须弥山为主题,须弥山麓、山腰及山顶分别成为三进庭院园林设计的灵感源泉。《杂阿含经·弟子所说诵》中言:“于千须弥山以少方便悉能观察,如明目士夫登高山顶,观下千多罗树林。如是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以少方便见千须弥山。”三进庭院与四念处正念修行相结合,心灵随念处而动,步步深入山中。
图2 须弥山修行主题的中轴三进庭院示意图
百花古寺的八座庭院,宛如佛学修行的缩影,围绕“正念”这一佛教核心理念精心布局。古寺依山而建,层层递进,象征修行者在正念的路上不断攀登。通过将正念修行细化为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个实践步骤,并与八正道相辅相成,构建了一条通往心灵净化的修行之路。
图3 正念修行主题的八座庭院示意图
中国传统养生智慧强调人、时间与空间的和谐统一,时间的节奏引领空间的方位,构成中国人的宇宙观。借鉴《淮南子•天文训》中的“九宫八风”体系以确定时序和方位;依据《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长,秋冬养藏”理论指导园林活动,遵循天地四时的规律。
图4 二十四节气养生主题的东西侧水系示意图
(二)园林康养:岭南本草的自然馈赠
活化岭南本草植物的园林康养设计
岭南本草植物作为广东等地区自然分布的中药材植物,不仅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而且拥有园林观赏价值。但大多数岭南本草植物多用于生产药物,未能在园林景观上得到充分应用。增城百花古寺利用岭南本草植物与园林营境进行结合,旨在创造出符合概念规划以及佛寺氛围的植物景观,激发岭南地域性南药医学文化的活力,弘扬传统文化并促进公众身心健康。
百花古寺岭南本草植物的景观营造契合总体布局。中轴庭院按照须弥山修行的三重境界和正念修行的四个步骤规划品题,因而在岭南本草植物的选种配置上,选择姿态、色彩、质感等与品题内涵相呼应,空间氛围相契合的植物,营造园林景物。如三进庭院的云水祈佑栽植清新自然,淡雅细腻的佛甲草、芙蓉菊、迷迭香表现行禅受佛祖教化、佛理感悟之时的澄明空灵。
东西两侧水系的岭南本草植物结合水系“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的主题,根据每个节气所属季节和调养脏腑,进行本草的选种栽植。东侧水系利用归经为肝的龙船花、紫薇等营造“花木蔓发,助阳泄肝”的春景,归经为心的凤尾蕨、萱草等营造“浓阴翠绿,避暑养心”的夏景。西侧水系利用归经为肺的柠檬草、芦竹等营造“爽朗旷达,收阴调肺”的秋景,归经为肾的艾、芸香等营造“傲雪寒天,卑居利肾”的冬景,营造两侧水系形成四时养生的植景。
图5 百花古寺中轴庭院岭南本草植物种植效果
图6 百花古寺东西水系岭南本草植物规划方案
(三)植物造景:岭南乡土植物的生态画卷
应用岭南乡土植物的园林植物造景
百花古寺通过岭南乡土植物的应用,展现地方生态智慧与文化。乡土植物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作为文化关键物种,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同时承载有岭南历史与文化,增强园林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尤其是中轴和水系区域的树种选择,体现了岭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特色,与佛教教义、人文审美以及地方文化紧密结合,营造出独特的宗教氛围和文化意境。整体而言,百花古寺的岭南乡土植物造景应用主要有三种策略:一、兼具观赏价值与实用功能的果树;二、选择体形、质感、色彩、香气和植物特性等与品题内涵相呼应的植物;三、参考传统园林空间中的植物应用场景中的植物配植方式。
园林中栽植果树是岭南园林乡土植物应用的一大特色。在百花古寺中轴二进庭院,种植有荔枝、芭蕉等果树。芭蕉的大叶在园林中既能遮荫又能营造宁静的氛围,同时芭蕉在佛教文化中象征世事无常,提醒人们万物皆虚幻的寓意。水系则种植有象征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黄皮等果树。通过展现实用艺术之美,兼具功能属性和审美属性,形成了岭南乡土植物应用的独特风格。
图7 百花古寺中轴庭院果树栽植效果
百花古寺岭南乡土植物的景观营造同样契合总体布局。在百花古寺的东西侧水系区域,植物的选择和栽培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壤环境、气候特点等自然条件,选择了十余种乡土乔灌木,其中包括凤凰木、铁冬青、萍婆、假萍婆小叶紫薇、人面子、黄皮、香樟、白兰、苦楝、宫粉紫荆、串钱柳、水蒲桃、鱼木、含笑等。特别在东侧水系的结伴寻春,通过冬青、红花玉蕊的孤植、水翁蒲桃的对植、黄花鸡蛋花、九里香的配植等多种组合,考虑植物的习性、生长状况、形态色彩及特性,结合品题寓意,打造生意盎然的寻春植景。
百花古寺的岭南乡土植物造景在兼具形式美与实用美的基础之上,又通过精心的植物布局,实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致敬与创新。例如,傍岸栽植有树影婆娑的串钱柳和枝繁叶茂的洋蒲桃、水蒲桃等树种;依山栽植有枝干扶疏的铁冬青等;苑道配植有密茂纷郁的米仔兰、九里香等;沿墙列植有竹、宫粉紫荆等。根据场景空间的要素如建筑、山石、园路和水局等,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形态,与环境形成协调的空间关系,彰显不同的灵动景致。
图8 百花古寺东侧水系乔木种植效果
(四)叠山理水:岭南塑石工艺的艺术华章
传承岭南塑石工艺的园林叠山理水
岭南园林很早就开始叠石造景,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南汉时期药洲“九曜石”遗址,它的特点是模仿山岩、湖石、河堤、石洲等自然布局,衬托出“洲渚”的特征。
图9 广州药洲九曜石
到明清时期,岭南掇山叠石开始形成其独特之处。现存岭南古典园林由于规模小,不宜堆置大面积的土山,因此较小的假山石景便成为主要的山石景观类型。掇山叠石以观赏性为主,多与池水、建筑、植物共同组成园景。
图10 佛山梁园中的水石景(图来源于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官网)
石塑法是岭南园林特有的掇山叠石技艺,也是岭南园林常用的假山构筑方法。石塑技艺脱胎于传统灰塑工艺,以天然石块为主要材料,再通过配制有一定的强度又有较高的可塑性和柔韧性的灰泥来补足假山。其做法经济便捷,成果造型生动。
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传统石塑法的基础上诞生了水泥塑,即完全以水泥砂浆作为假山的表面材料在施工现场直接塑造假山,辅以颜料上色,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和难度。到20世纪80年代,玻璃纤维强化水泥等现代材料也开始广泛用于假山的塑造之中。
石塑法筑山的流程主要分为两步,分别为做坯和贴皮。
做坯,是用铁条制作假山的骨架,这一步决定了假山的整体造型。对于大型的假山,可用石块、砖块等一般的石料包裹铁条,作为内部的填充。
图11 做坯手法
贴皮,是石塑法中最重要的步骤,假山的外观是否美观自然,就取决于贴皮的精细程度。贴皮可分为对纹与绚纹两种做法。对纹所选用的材料为天然石皮,先通过铅线将石皮绑在骨架表面,再填充水泥砂浆固定石皮。绚纹用灰砂浆来代替石料补足假山,塑造出天然山石的形状和纹理。
图12 贴皮手法
在百花古寺东侧水系中广泛使用了水泥砂浆配合钢架石皮塑石的手法,形态触感已与真石无异。
图13 百花古寺中的塑石建造手法
做好的塑石通过后期颜料上色,可让景石与周边环境契合,造型灵活生动,可减少材料的开采与运输费用,又能满足设计中的山石造型需求。
图14 百花古寺中的塑石上色手法
水是园林景象构成的重要因素。中国园林就是利用水的自然景观特征来模拟自然界中的江,河、海、湖池、溪、涧、潭、瀑等水体的表现形态。
图15 百花古寺中的溪流水形
水无定型,是依靠受容之器而成型,自然界之水靠地势、驳岸及所在环境而构成其风景面貌。造园理水中各类水型特征的刻划,主要在于水体的岸线及背景的处理。百花古寺中便利用石块作为驳岸,临摹还原出自然界中的水体形态。
图16百花古寺中的池潭水形
(文图/广州增城百花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