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明哲长老诞辰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济宁嘉祥法云寺举行。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教授刘元春于开幕式致辞。以下为致辞内容:
时空倏忽,明哲法师离开已近13年。回想30年师生善缘,真情相交,历久弥浓,感动、感恩、感慨、感铭!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之所以蓬勃向前,就是因为历代先贤前仆后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佛教之所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支柱之一,也是因为历代高僧大德“舍身求法”而红尘烟云“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成为“中国的脊梁”。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界将人间佛教的信仰实践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理想融合起来,爱国爱教,砥砺前行,传承至今。明哲法师,就是在一代高僧圆瑛大师凛然大义和智慧感召中成长起来的,他与风云际会中成长起来的众多前辈一样,有炽热的爱国情怀,有坚毅的信仰品格,有博达的正法智慧,有直朗的人格形象!
我忘不了,2006年初,时任山东省佛教协会会长的明哲法师在湛山寺创办《菩提道》季刊时,用“业识海茫茫,菩提心作舟。有情登觉岸,悲智愿无休。”诗意表达创办《菩提道》的初衷。他认为,释迦牟尼佛生长在人间,人间成佛,人间弘法,人间度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教众生得离苦。佛即觉者,觉乃菩提,觉事觉理,理事圆融,即成佛道。所以,菩提道就是众生成佛之道。而发菩提心,是成就菩提道的根本,这也是大乘佛教的精神特色。发菩提心,就是要在心地上发见般若之光,大智慧、大觉悟、大光明,行愿上要实践大慈大悲,度益众生。所谓“有大智慧不落生死,有大悲心不舍众生”。
概言之,菩提道的精神特质就是:觉悟人生,净化人生;奉献人生,完善人生。所以,创办《菩提道》的宗旨确立为:弘扬菩提,住持正法,净化人心,和谐社会。
我知道,明哲法师特别推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佛弟子要有志求正道之心。佛教的人生智慧,立于缘起性空,倡扬行持般若中道。智者不妄念执著,也不妄自菲薄。学法者,弘法者,于事于理,都能切实圆融,鼓心而鸣,才能发心导行。他认为,宗派宗门本是祖师引化弟子的方便法门,修行者不可妄行偏执。顿渐兼收,方为利生。“大而无碍,圆满无缺,满而不漏”,才算有修证境界。因此,主张:台贤并弘,禅净双修,显密圆融。这符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价值取向,也突显出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精神特色。
我无法忘怀,2011年3月,明哲法师因为连续劳累,得了病毒性肺炎,病中道场,参悟了一次生死,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老马奔驰收缰晚,
船漏急补待扬帆;
人老为何雄心在,
为播佛种满人间。
这样的雄心这样的意志这样的精神,怎不令人感动!
2012年5月2日,明哲法师在凌晨禅坐中,忆想自己的一生修学体验,又写下了命题《醒语》的诗句:
一晃八十八春秋,
业海茫茫荡扁舟;
痛惜光阴风残烛,
深入台贤禅净修。
信住行向地等妙,
法界三观透十玄;
显密圆通落何处,
毗卢弥陀性海天。
明哲法师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在寺院建设与管理等诸多杂务之余,在国内外讲经说法和友好交流中,一直尽力地去融通与坚守着,并转化成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实践的动力。他因为始终坚持将个人信仰落实在为国家为众生服务的行动中,才不断地强调“继承传统不保守,顺应时代不流俗”,这已经成为他践行人间佛教的精神坐标。
2012年9月13日晚9至11点多,在长时间的电话交流中,明老很兴奋,讲到他筹划成立山东佛教教育基金会,以及要编辑100期《菩提道》杂志的弘愿……然而,这一切只能留待他年轻有为的弟子们去继承实现了。
2012年9月5日,也就是去世前10天,明哲法师在他的专著《海印天镜》出版“后记”中写下了他的善愿,我作为今天发言的结尾,表达对明哲法师的追念与敬仰。
“在佛教徒看来,和谐世界就是要创造人间净土。举凡世间万事,均基于共业所感,一个个的生命时空都是相互交织的生命网络,相依相牵。一种善愿,譬如一粒种子,生根、开花、结果,顿现或异熟,都有一根心线相连。我们深怀一颗报恩心,坚持一颗菩提心,愿与十方众生心息相通,精进在菩提道上,将一切功德回向给十方众生十方佛菩萨们!”(文/刘元春 图/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