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门肃法师率参学团赴甘肃参访交流

来源:普陀山佛教网发布时间:2025-04-17

原标题:副会长门肃法师率普陀山佛教协会第五组参学团赴甘肃参访交流

1-参访甘肃省博物馆.jpg

参访甘肃省博物馆

 

2-参访麦积山石窟.jpg

参访麦积山石窟

 

2025年4月11日至17日,以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观音法界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门肃法师为团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能进法师为副团长的普陀山佛教协会第五组朝圣参学团一行25人赴甘肃参访学习。参学团先后参访了甘肃省博物馆、黄河外滩、武山水帘洞、大像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净土寺、天水古城、伏羲庙等历史人文胜地,深入感受陇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佛教艺术瑰宝。

 

在甘肃省博物馆,参学团成员被馆藏文物深深震撼,尤其是丝绸之路文明展厅中展出的铜奔马(马踏飞燕)、汉简、佛教造像等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辉煌历史。馆内丰富的佛教艺术藏品,如北魏至唐宋时期的佛像、壁画残片等,令众人深切体会到佛教东传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在“红色甘肃——走向1949”展览馆,参学团成员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系统地了解到,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苦难深重的甘肃各族人民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辉煌的伟大革命历程。再现了革命先辈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参学团一行随后参访武山水帘洞与大像山石窟。水帘洞石窟群开凿于北周至元代,其险峻山势与精妙造像相映成趣,洞内保存的北周壁画《说法图》线条流畅、色彩瑰丽,展现了早期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大象山石窟则以盛唐时期的大佛造像闻名,高达23.3米的弥勒佛坐像庄严慈悲,参学团成员驻足瞻仰,赞叹古人匠心独运的雕刻技艺与虔诚的信仰精神。

 

在麦积山石窟,参学团成员沿栈道登临,逐一观摩北魏至明清时期的泥塑造像。从秀骨清像的北魏佛像到丰满圆润的唐代菩萨,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演变清晰可见。麦积山石窟的“薄肉塑”技法将壁画与雕塑巧妙结合,是中国佛教艺术本土化的重要见证。石窟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要艺术形式而闻名,是中国唯一保存北朝造像体系最为完整的石窟,同时还是唯一保存有中国北朝崖阁式建筑实例的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参学团还深入学习了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感悟历代祖师大德与工匠在绝壁之上以信仰为支撑、以毅力为斧凿的弘法精神。

 

参访天水净土寺时,寺院古朴庄严的建筑风格与清净的修行氛围令众人心生敬意。净土寺作为陇东南地区重要的佛教道场,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寺内保存的明清建筑与碑刻记录了千年法脉的延续。寺院不仅是信仰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当代僧众应秉持“以文化润教”理念,推动佛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在天水古城与伏羲庙,参学团一行探访中华文明之源。伏羲庙内古柏参天、殿宇肃穆,参学团通过详实的史料与文物,深入了解伏羲氏“一画开天”的人文创世精神,及其对中华文明哲学、历法、伦理的深远影响。展现了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积淀。参学团成员表示,此次参访加深了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更加坚定了以佛教文化助力民族复兴的信念。

 

至4月17日,此次参访交流活动圆满结束。参学团成员纷纷表示,通过实地参访,不仅深化了对佛教艺术、历史与文化的认知,更从陇原大地的千年文脉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大家一致认为,新时代僧伽应立足传统、守正创新,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实践,积极发挥佛教在促进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为普陀山佛教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佛教界的智慧与力量。

编辑:心毅 责任编辑: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