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信光法师率参学团赴川渝参访交流

来源:普陀山佛教网发布时间:2025-04-21

原标题:常务副会长信光法师率普陀山佛教协会第二组参学团赴川渝参访交流

1-参观大足石刻.jpg

参观大足石刻

 

2-参访圣寿寺.jpg

参访圣寿寺

 

3-参观泸定桥.jpg

参观泸定桥

 

4-参观渣滓洞.jpg

参观渣滓洞

 

5-参观白公馆.jpg

参观白公馆

 

6-参访塔公寺.jpg

参访塔公寺

 

7-参访文殊院.jpg

参访文殊院

 

8-参访大慈寺.jpg

参访大慈寺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一场满载文化交流与精神传承使命的旅程在川渝大地展开。以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信光法师为团长,普陀山观音法界管理中心副主任常慈法师为副团长的普陀山佛教协会第二组朝圣参学团一行26人,踏上了赴川渝的参访学习之路。

 

四月的川渝,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青山叠翠,层层绿意如画卷般铺展;江河奔腾,滔滔流水奏响激昂的乐章。这片土地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镌刻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以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生机,向参学团发出深情的召唤。

 

在川西高原雪山,参学团成员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足迹前行,亲身感受红军翻越雪山时面临的艰难险阻,深刻体会到红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寒风凛冽,高海拔带来的不适,让众人对红军战士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凭借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翻越雪山的壮举肃然起敬。

 

在甘孜的泸定桥,参学团驻足凝望这座承载着重大历史意义的铁索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景。大家通过图片资料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描述,无不被红军战士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所震撼。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用生命和热血为革命胜利开辟道路,这种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参学团成员的心灵,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参学团来到甲居藏寨,这里独特的藏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宛如世外桃源。在塔公寺,庄严宏伟的寺庙建筑和浓郁的宗教氛围,让参学团成员领略到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寺庙内的佛像、壁画和经幡,感受藏传佛教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文化内涵。通过在甲居藏寨和塔公寺的参访,参学团对藏文化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促进了不同地域佛教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位于成都市区的大慈寺和文殊院,是此次参访的重要一站。这两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闻名遐迩。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的大慈寺,始建于隋唐时期,唐玄宗赐名“敕建大圣慈寺”,玄奘法师曾在此受戒并讲经,历史上曾是成都佛教文化中心,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风格。文殊院是长江流域四大禅林之一,主要供奉文殊菩萨,藏有康熙御赐“空林”匾额。建筑风格属于典型的清代川西四合院布局,五重大殿,飞檐翘角,古朴庄严。

 

位于重庆的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而闻名于世。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或庄严肃穆,或慈悲祥和,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教义和艺术价值。参学团成员们在导游的讲解下,仔细欣赏着每一尊佛像、每一幅浮雕,感受着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对佛教文化的虔诚。他们被这些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好的石刻艺术所震撼,从中领悟到佛教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一天,参学团走进了白公馆和渣滓洞。这两处曾经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迫害革命志士的监狱,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阴森的牢房,看着墙上残留的标语和刑具,参学团成员们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革命志士们遭受的残酷折磨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他们认真聆听着讲解员讲述江竹筠、许晓轩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被先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所感动。在这里,参学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

 

此次普陀山佛教协会第二组参学团赴川渝参访交流活动,是一次多元文化的深度体验,也是一次佛教界友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实践,更是一次赓续红色血脉之旅。通过此次活动,参学团成员不仅拓宽了文化视野,丰富了对不同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认知,更在与川渝地区佛教界的交流互动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进一步推动普陀山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佛教界的友好往来以及传承红色基因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普陀山佛教协会将继续秉持开放、交流、合作的理念,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参访交流活动,为弘扬佛教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文图/普陀山佛教网)

编辑:心毅 责任编辑: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