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华岩寺
参观周公馆
2025年4月17日至23日,为进一步深化文化润教理念,厚植爱国爱教情怀,促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提升僧团的文化素养,普陀山佛教协会第三组参学团一行30人踏上了赴重庆、四川两地的参访学习之旅。此次参学团由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宝陀讲寺监院惟航法师担任团长,普陀山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泉禅林监院明禅法师担任副团长。他们带领着团员们走访了红色教育基地、佛教古刹以及文化遗产古迹,在瞻仰历史文明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多元文化的魅力。
行前,惟航法师满怀殷切之情,对全体成员嘱托道:“参学之行,既是一次修心问道的精神旅程,也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实践之行。此次出行,安全务必放在首位。大家在行动上要严守严谨威仪,时刻维护好普陀山的良好形象,充分展现出僧团的庄严风貌,将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参学团首站来到了千年古刹华岩寺。这座享有“川东第一禅林”美誉的寺院,其恢宏气象令团员们深感震撼。寺院依山水之势而建,七重殿宇沿着中轴线层层叠叠向上延伸,明清风格的建筑与精巧的园林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大雄宝殿内,明代楠木雕刻而成的三世佛造像,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藏经楼中珍藏的清代《龙藏》经版以及历代高僧的墨宝,无声地见证着华岩寺作为西南佛教重要弘法道场的深厚历史底蕴。华岩寺将千年石刻、禅宗法脉与现代化服务完美融合,为信众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既能滋养精神,又能体验丰富佛教文化的独特空间。
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学团开启了一场对巴渝文明演进脉络的系统学习之旅。在“壮丽三峡”展厅,纤夫石刻画、汉代陶俑、明清水文碑刻等珍贵文物,仿佛在诉说着长江黄金水道历经千年的沧桑变迁。而“抗战岁月”专题展,更是让众人深受触动。通过《新华日报》印刷机、重庆大轰炸的影像资料等珍贵史料,战时首都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壮烈史诗被生动地再现出来。随后,参学团来到了曾家岩周公馆。这座青砖小楼曾经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驻地,周恩来、董必武等革命先辈曾在此运筹帷幄,领导着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馆内复原的办公室场景、泛黄的《新华日报》以及往来的电文手稿,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讲解员讲述的“周公馆外的特务哨”故事,让团员们深切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身处虎穴,胸怀天下”的非凡胆识与伟大智慧。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以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为指引,积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在重庆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涂山寺,参学团成员登上南山之巅,亲身感受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所散发的幽远气息。寺院依山势而建,周围林木繁茂,郁郁葱葱,明代大雄宝殿古朴庄重,殿内保存的清代佛教造像与碑刻,见证了巴渝佛教的传承与发展脉络。之后,参学团又参观了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慈云寺。青砖飞檐的仿古殿宇与哥特式窗棂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寺内珍藏的缅甸玉佛与清代《大藏经》,令团员们赞叹不已。参学团成员特别关注寺院在近代抗战时期庇护民众、弘扬爱国爱教传统的事迹,深刻感受到了“人间佛教”精神在实际行动中的强大践行力量。
来到湖广会馆,高低错落的徽派封火墙与富有巴渝特色的吊脚楼元素巧妙交织,戏楼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禹王宫、广东公所等建筑仿佛在诉说着“湖广填四川”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诗。在移民博物馆内,参学团通过家谱、契约、民俗器物等丰富展品,系统地了解了移民文化对巴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众人不禁感慨,会馆不仅是承载着移民乡愁的重要载体,更见证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走进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参学团仿佛踏入了一座南宋佛教艺术的巅峰殿堂,开始探寻刻刀下蕴含的信仰哲思与人间烟火。长达500米的崖壁上,《六道轮回图》以巨大的轮盘之形,浓缩了深奥的因果哲学;《牧牛图》则借助牧人驯牛的生动场景,寓意着修行的不同次第;《父母恩重经变相》用连环画般的场景,细腻地刻画了亲情的厚重与珍贵。小佛湾内,千手观音金光闪耀,830只手如同孔雀开屏般依次展开,每只手掌心都雕刻着法眼,象征着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的慈悲宏愿。参学团成员纷纷感叹,宝顶山石刻宛如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哲学巨著”——神性与世俗完美融合,佛理融入日常生活,三教和谐共生,为当代文明的传承提供了一把跨越千年历史长河的精神密钥。
在成都熊猫基地,参学团近距离观察了大熊猫育幼、进食等自然行为,沉浸式体验了先进的“国宝”保育科技。步入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黄金面具、纵目人像等造型奇诡的文物,瞬间震撼了全场。参学团驻足在新发掘的龟背形网格器前,惊叹于古蜀先民那充满想象力的“天人相通”宇宙观;在青铜大立人像下,凝视其手中独特的环形握姿,揣度着三千年前神秘的祭祀仪轨。参学团成员表示,今日的行程是一次跨越自然与人文领域的觉醒之旅——熊猫的生生不息,印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三星堆的“神性”创造,彰显了人类对宇宙秩序永恒的追问与探索精神。
参学团走进都江堰、武侯祠与锦里古街,在水利奇迹、三国烟云与市井烟火中,触摸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脉络。 从都江堰的“道法自然”理念,到武侯祠所体现的“家国大义”情怀,再到锦里古街的“俗中见雅”韵味,中华文明始终以其包容万象的力量,将历史智慧巧妙地融入当代生活。 下午,参学团肃立于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纪念碑前,仰望那尊青铜塑像——一名川军战士脚踏草鞋、手握步枪、身背斗笠大刀,怒目南望。这座被誉为“无名英雄像”的丰碑,将众人的思绪拉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参学团还参拜了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文殊院,该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红墙环绕、古木参天,寺内殿宇气势恢宏,藏经楼、大雄宝殿、天王殿等建筑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与宁静祥和的氛围,让参学团成员一踏入便感受到心灵的沉静。参学团成员近距离欣赏了贝叶经、宋本《碛砂藏》等稀世珍宝,感受到了千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寺内随处可见充满禅意的楹联、碑刻,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漫步其中,参学团成员仿佛与历史对话,在字里行间感悟着先人的智慧与精神境界。
最后,参学团来到了“南方四大丛林”之一的千年古刹宝光寺,感悟佛教艺术与禅宗智慧跨越时空的交响。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唐会昌五年,宝光寺遭劫难,宝光塔被摧毁,唐大中元年得以恢复。唐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内修建行宫,后见福感塔下发出宝光,挖出内藏13颗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为“宝光寺”,改塔名为“无垢净观舍利宝塔”。宋代佛果克勤住持宝光寺,拓展寺庙规模,宋徽宗敕赐宝光寺名大觉寺。元代寺庙一度残破,明初复名宝光寺,明正德年间,经杨廷和与杨升庵父子捐修。宝光寺是“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寺内舍利塔高耸入云,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巍峨耸立,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如初,唐代基座上的浮雕莲花,至今仍留存着古朴的韵味。在文化传承方面寺内还刻有大量佛教对联,是珍贵的艺术珍品。步入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的五百罗汉堂,其内塑佛、菩萨、祖师59尊,罗汉518尊。这些塑像造型优美,彩绘贴金,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参学团惊叹于等身泥塑所展现的众生百态——降龙伏虎的威严气势、沉思托腮的深邃哲思、嬉笑怒骂的市井气息,都被凝固在这方寸之间。参学团感言,宝光寺宛如一部立体的《坛经》——塔影中写就般若智慧,罗汉像笑谈无我境界,茶烟袅袅升起中体悟心性本真。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一条源源不断、流动着的智慧长河。
七日的参学之旅,行程紧凑而充实,团员们内心法喜充盈。团长惟航法师在总结时说道:“此次行程,我们遍览山河文明,既感受到了红色血脉的炽热与伟大,也体悟到了佛法智慧的深邃与广博。希望大家能以此次文化之旅为滋养,充实自己的道心,以历史为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将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融入到时代的弘法事业中。”参学团成员也纷纷表示,定当以此次参学为新的契机,精进修行,广结善缘,为普陀山佛教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勇担重任,开启新的篇章。(文图/普陀山佛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