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参访黛螺顶
参访显通寺
2025年4月14日至20日,为进一步推动文化润教建设,切实增强文化自信,递进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增强僧团整体素养和个人文化底蕴,普陀山佛教协会第七组参学团一行25人在以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慧济禅寺监院定明法师为团长的带领下赴山西参访学习。参学团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朝拜了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大同悬空寺、应县木塔及云冈石窟,参观了太原晋祠、雁门关等多处文化遗产。
首先,参学团先行参观了晋祠。其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始建于北魏,现存建筑涵盖宋、元、明、清等朝代,汇集了古代建筑、雕塑、壁画、碑刻等艺术精华,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15日、16日,参学团一行朝拜五百里佛国道场,两千年暮鼓晨钟,汉藏并传、诸宗共居一山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参学团先后前往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万佛阁(五爷庙)和黛螺顶、观音洞、万佛洞真容禅寺、金阁寺等寺院参访。是日天气清凉,站在菩萨顶,凭栏远眺,但见诸峰铁壁流金,丹崖生辉,公路弯如带,令人恍若置身仙境。参学团众人每到一个丛林道场,纷纷朝礼参拜,布施供养。大家被五台山清凉圣境和各大寺院巍峨的殿宇宝塔、悠久的佛教历史、灿烂的佛教文化、绚丽的佛教艺术、生动的典故公案深深震撼,倍感自身作为佛子的使命与责任重大。
17日,参学团又来到了浑源悬空寺。这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院,因位于半山峭壁之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该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巧夺天工甚为壮观。因其独特的“三教合一”多元宗教文化,在作为边塞民族融合之地,和历代战争此起彼伏的金戈铁马格局中,一千五百余年未遭损害,是为奇迹中的奇迹。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号称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大家集体登临悬空寺,真实体验了该寺之“悬”,切实感受了该寺文化之“多元”。
18日,参学团一行前往大同参拜云冈石窟、华严寺和法华寺。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恢宏,是丰富的文化饕餮,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众人按照开凿的时间进行参观,对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及特色也是各有感悟。大家抚今追昔,感叹不已,领略了北魏孝文帝和高僧昙曜法师的旷世杰作,深深体悟了古德弘法护教的坚毅、智慧和献身精神。紧接着又参拜了素有辽代东方维纳斯之称的大同华严寺。步入寺门,顿觉辽代寺院的清净与庄严,大家依次步入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礼拜,殿内菩萨像形态各异,壁画精美绝伦,整座寺院清幽典雅,身临其境万尘俱忘。
19日,参学团来到了“中华第一关”雁门关。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位于山西北部的代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作为古老的军事要塞,历史悠久,地形险绝,体系完备,地位重要,战争频繁,雄居华夏名关要隘之首。一部雁门关的历史,就是半部腥风血雨的中国古代军事史。雁门关自设关以来,历为中国北方边境重镇要隘、重要的戍边军政中心所在地及商贾贸易互往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汉高祖北征”“王昭君出塞”“蔡文姬归汉”“隋炀帝北巡”“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均与雁门关有关联。
下午参拜佛宫释迦塔,即朔州应县木塔。应县木塔,与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外观为五层,实为九层。这座凝聚了古代匠师聪明才智和精湛工艺的木塔历经了千年风雨、多次地震甚至战争炮火的考验,仍屹立至今,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至此,参学行程圆满,所有成员在参访过程中进一步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自信、提升了道念、坚固了愿力,收获颇丰。此次出行,不仅通过红色精神浸润,切实增强了爱国爱教情怀,深刻领会了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使命任务,更加坚定了我们与党同心同向同行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进一步推广了观音菩萨信仰和观音文化,对外展现了普陀山佛教僧团的优良风貌。大家纷纷表示,我们将高举爱国爱教旗帜,最大化发挥自身作用,努力作为,献身普陀山佛教事业,为谱写新时代普陀山佛教新篇章贡献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