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大菩文化
为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宗教中国化的部署,推进对山东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与现代转化,2025年9月22日,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山东省佛教协会、山东省民族宗教研究会共同主办,青岛市佛教协会协办,胶州市佛教协会与慈云寺承办的首届“少海论坛”在山东胶州成功举办。
胶州慈云寺胜景
山东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兼具丰富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资源,历来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青岛胶州是山东半岛重要的海陆交汇节点,胶州湾古称“少海”,历史上不仅是商贸往来的枢纽,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届论坛以“海陆交汇:胶州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桥梁角色”为主题,旨在通过学术研讨、文化交流与多方对话,推动胶州乃至山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文化纽带作用。
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侨大学、山西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岛大学、鲁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菏泽学院、广东省佛教协会、陕西省佛教协会、浙江省佛教协会、普陀山佛教协会、山东省佛教协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共同探讨胶州在佛教中国化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地位,系统梳理山东在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
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山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本悟法师代表山东省佛教协会,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龙教授代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卓新平教授代表专家学者,青岛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胶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胶州慈云寺方丈了善法师代表承办方胶州市佛教协会和胶州慈云寺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表达了对首届“少海论坛”顺利举办并取得丰富学术成果的期望。青岛市委统战部、胶州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开幕式。
本悟法师致辞
李四龙教授致辞
卓新平教授致辞
了善法师致辞
本届论坛以“海陆交汇:胶州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桥梁角色”为主题,汇聚各方智慧,深入探讨宗教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不仅是对宗教中国化山东实践的总结提升,更是对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深入挖掘胶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文化价值,进一步推动胶州、青岛乃至山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文化纽带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上还宣布建立“宗教中国化胶州实践基地”,今后会将其打造为山东省系统推进宗教中国化的研究与实践基地。
宣布建立“宗教中国化胶州实践基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在开幕式上作了专题演讲。她以佛教中国化为例,围绕中华文明包容性特征的三个层次展开了论述,并表示,胶州必将赓续优秀传统,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郑筱筠所长作专题演讲
圆桌会议
本届论坛的亮点之一,是聚焦“和合思想”与“上海精神”,设立了一场高规格的圆桌对话,以“如何发挥宗教的‘和合思想’助力‘上海精神’落实和‘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邀请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界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展开了1个小时的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宗教如何在促进跨文明对话、推动区域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圆桌对话的安排,旨在挖掘宗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资源,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受邀参加对话的嘉宾有:山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弘庵法师,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诚达道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金述龙阿訇,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名誉主席房兴耀主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卓新平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马斌副研究员。
圆桌会议现场
在对话中,嘉宾们展示了他们对各宗教“和合思想”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上海精神”和“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的准确把握。他们一致认为,“和合”理念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各宗教共同倡导的精神原则,与“上海精神”所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高度契合。其在当代国际语境中,可与“上海精神”中的互利共赢、包容互信相结合,为“上海精神”的落实和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注入更多人文内涵,促进“尊重多样文明”和“民心相通”。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共有六位专家学者发表演讲,包括: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龙发表《求法即弘法:山东佛教的海洋精神》;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高校智库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徐以骅发表《战略宗教学视域下的佛教对外交流》;
北京大学博雅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人文学院讲习教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张志刚发表《“三教会通”与佛教中国化——以德清在崂山阐发的“经世出世之学”为例》;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院长、中国-上合组织经贸学院荣誉教授盛力发表《胶州佛教中国化的治理智慧与上合组织多元宗教文化治理模式构建》;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风雷发表《法显携归的〈大般泥洹经〉的译出与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的转向》;
北京大学南亚学系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湛如法师发表《梵风东渐与海上西来:青州佛教造像中“龙衔莲”图考论》(代讲)。
李四龙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徐以骅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张志刚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盛力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张风雷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湛如教授发表主旨演讲(代讲)
各位专家学者的分享视角独到、见解深刻,不仅将论坛氛围推向高潮,更充分彰显出本次论坛的高端学术水准与专业价值。
分议题
本届论坛围绕“海陆交汇:胶州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桥梁角色”这一核心主题,设立五个分议题,从历史、文化、地域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以方便专家学者展开思路、畅所欲言。
分议题一
胶州佛教的历史源流与“一带一路”
该议题聚焦胶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探讨佛教如何通过贸易与文化交流途径传入并扎根山东,进而影响中国佛教的整体发展。专家学者们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还原胶州在佛教传播史上的真实图景。
分议题一研讨现场
分议题二
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考察与胶州实践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涉及教义、制度、艺术等多方面的本土化转型。多位专家学者强调,胶州佛教的演变是佛教中国化的微观缩影。重点分析了胶州在地域实践中如何吸收、融合并创新佛教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形态。专家学者指出,慈云寺等古老寺院的变迁史,不仅反映了佛教与地方社会的深度融合,也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典型特征。
分议题二研讨现场
分议题三
从法显到义天:求法僧视角下的佛教中国化实践
与会专家学者从求法僧的行程轨迹、译经活动与文化交往中,重构了山东半岛在东亚佛教网络中的关键地位。法显西行与义天入宋等事件,均与胶州一带的港口活动密切相关。专家学者们探讨他们在中外佛教交流中的贡献,尤其是山东地区在求法僧往来过程中所起的枢纽作用。他们的经历不仅是宗教精神的体现,更是跨文化对话的典范。
分议题三研讨现场
分议题四
求法僧与佛教中国化在山东的实践
本环节聚焦于山东地域语境中求法僧的文化实践。专家学者分析他们在佛教义理研究、经典翻译、寺院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推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分议题四研讨现场
分议题五
山东宗教的多元融合与宗教中国化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为佛教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调和机制。这一机制不仅适用于佛教,也为其他宗教的中国化提供了历史参照。他们探讨了不同宗教在山东地区的互动与融合,如何共同塑造了宗教中国化的地方经验,并为当代宗教和谐提供历史借鉴。
分议题五研讨现场
论坛成果总结
本届论坛闭幕式由山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青岛市佛教协会会长、青岛湛山寺住持妙智法师主持。山东省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陶书同致闭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教授作学术总结。
本届“少海论坛”共收到50多篇围绕主题撰写的高质量研究论文,将汇编出版《首届“少海论坛”论文集》,系统呈现论坛学术成果;其将成为佛教中国化与区域宗教研究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增强胶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文化影响力,助力青岛乃至山东的文化品牌建设。
妙智法师主持闭幕式
陶书同副会长致闭幕词
黄夏年教授作学术总结
本届论坛举办之际,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华诞将至。为共襄盛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互鉴,丰富论坛内涵,论坛承办方在论坛期间特举办“青岛市佛教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佛教文化展”。论坛结束后,展览将移至慈云寺延续展出一个月。本次展览既是青岛市佛教界向祖国华诞的虔敬献礼,也是一次以佛教文化艺术为纽带,汇聚智慧、净化人心、展现文化自信的盛会。
“青岛市佛教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佛教文化展”现场
“青岛市佛教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佛教文化展”现场
首届“少海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系统梳理了胶州在我国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角色,也为新时期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系统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文/妙也 图/妙子 视频/果一)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