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旻法师作《从“遗教三经”论道风建设》佛学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2025年9月28日,“之江问道”普陀山佛教协会普门讲堂讲经法会在普陀山宝陀讲寺举行。浙江省佛协金牌讲师导师、浙江省台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天台山螺溪传教院方丈净旻法师讲授《从“遗教三经”论道风建设》,系统阐释“遗教三经”的思想精髓与时代价值,全山各寺院(单位)僧众及随喜护法居士共400余人参加法会。
法师表示,阿难尊者在佛陀即将涅槃时的“四问”,是佛陀对僧团最后的咐嘱。佛陀的回答,“戒律”为行为导师、“法义”为修行依据、“和合”为管理原则、“经典”为教法根本构成了佛教僧团的核心行为准则。正是这一“问答”,让佛教从“佛陀的教导”转化为“可传承、可实践、可延续”的“教法体系”,成为佛教能跨越千年、流传至今的“基石”。
法师指出,“遗教三经”虽篇幅不长,但体系完备,义理精深,涵盖了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的修行次第与心要,是佛陀一代时教的浓缩与总结。尤其作为佛陀涅槃前最后的教诫,其言语恳切,咐嘱殷勤,对于出家僧众确立正知正见、砥砺道心、严持戒律、精进修行至关重要,历来被中国汉传佛教各大宗派共同推崇为出家沙门入门必读、终身奉行的根本经典。
法师以“道风建设的历史镜鉴”为主线,通过经典文本与现实案例的对照分析,阐发“遗教三经”对当代佛教的指导意义。法师指出,当前佛教界戒律松驰等问题,恰与经典中强调的“持戒为本”等教义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在《佛遗教经》“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的阐释环节,法师结合现代社会物欲膨胀的现象,呼吁进一步重视“少欲知足”的修行传统。
法师强调,“遗教三经”以“戒”为根本,以“觉”为指引。在当今时代,深入研习和弘扬,对于引导佛教四众弟子,特别是出家僧众,回归佛陀本怀,巩固信仰根基,严肃戒律清规,提升宗教修为,从而推动佛教健康传承,具有“正本清源”的关键作用。
法师希望,大家重温佛陀遗教,共同致力营造道风淳正、学修并重的良好氛围,同时将经典的智慧更好地融入当代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之中,为佛教中国化实践奠定更为坚实的法义基础。(文图/普陀山佛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