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
茱萸寺
茱萸寺大雄宝殿
秋风起,黄叶飞。重阳又至,茱萸插鬂。
重阳登高、佩茱萸、吃菊花茶,在远古大唐是件非常时尚的事儿。
大洞山,古时遍生茱萸珍果,茱萸寺因之得名。
茱萸多为灌木,结双体果,酸甜可口,秋季结果深红或紫红,为贾汪独有。茱萸又称山萸肉、药枣、枣皮,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传说中,彭祖曾来此采集茱萸。
吃茱萸茶,饮圣泉水,贾汪自古即有。茱萸文化源远流长。
当年,大诗人王维于重阳节来此参访,啜饮茱萸寺制作的茱萸茶后,欣然留诗:“九日茱萸寺,花山野菊黄。香客争饮泉,不知萸茶香。”
“九十九座山,九十九座庙”。年年重阳,山山重阳。
茱萸寺及左右群山的游客尤众,不仅因为茱萸寺庙宇规模最大,香火兴旺,更在于茱萸寺僧人特地烹制的那一盏盏茱萸茶。香气氤氲、清苦甘冽,茱萸茶因略带药性,成为祛除邪气、健身养体的良方。
每至九九重阳,四处可见登高的红男绿女、阿公阿婆,呼朋引伴、伛偻相携,提着盆盆罐罐,顺山道逶迤而来,就为了吃一盏茱萸寺的茱萸茶。
在唐代,茱萸茶的制作大有讲究。浓酽的茶汤里,浸泡着深红的茱萸,配之以葱、姜、枣、橘皮、薄荷等一众辅料,虽无米,但极似粥,茶非饮而是“吃”,自此而来,缘来如此吧。
史传,值巳时,茱萸寺住持便准时派发茱萸茶。
几只冒着热气的木桶,被僧人们一众抬出,搁置在场院,浓郁的茶香顷刻间弥散开来。用木瓢探进木桶,舀起琥珀色的粥汤,依次倒进黑的、灰的茶具里,诱惑的味道不觉间便已涌动在喉头。
粥茶有限,每人只是那么几口。但索茶吃的并不嫌少,端着茶碗细细品尝,皱紧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个个神清气爽,五内通透。
喝完茱萸茶,人群开始向庙后涌去。干什么?喝泉水!古风俗竟如此有趣。
原来,庙后山坡有寿圣泉,方径二尺许,整日沸腾如烧开的水锅。此泉为寺庙神圣之物,平日不许游客滥饮,只在特定日子对外开放。
寿圣泉之名大有来头。传说,观音菩萨曾经用净水点化,神奇无比。神医华佗也曾盛赞泉水有奇效,能祛除邪气,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喝过茱萸茶,饮过圣泉水,方算经过登山前的洗礼。随后,心满意足的善男信女们,意兴盎然地开始随僧人登山。
而今,大洞山周边乡村里仍有喝茱萸茶的习惯。但因对茱萸的认识越来越少,采集起来相当困难。故尔因陋就简,只用碎酸枣、橘皮、茶叶、白糖混和,味道竟也很绝妙。
大洞山除了茱萸、石榴、山杏、山楂、蜜桃等果木外,还有山茶。最早是一位当地山民在主峰北侧峡谷里发现。他采集茶叶,蒸熟捣碎泡茶,茶色澄黄透明,气息馥郁芳香,茶韵十足。但不知其名,因茶树生长在观音洞附近,人们称之为观音茶。
由于山体变化,或人为破坏,贾汪观音茶至上个世纪90年代已十分稀少。而今,只有稀疏灌木状茶生长在山涧、岩壁。近日,在洞山北坡发现一株山茶,时值仲秋,茶树叶片依然翠绿,花瓣已落了,唯余鲜红的花托包裹着淡红种子。
茱萸寺,地理殊胜。距茱萸寺西北十里,有村曰龙门,龙门村北有群山名曰黄丘山套,山套内有“十八黄丘”,尤以龙门山下之“黄丘”为大,乃黄帝陵。
更奇者,团山右侧胁下别生福地,此谷地左搭团山,右扶础固山,背靠洪路山,俯瞰万亩果林,茱萸寺院正处其中。寺左,龙爪峪之涧水绕寺流入寺前谷地,右后有虎泉千年常流不绝。所谓“环若列历,林泉青碧”、“宅幽而势阻,地廊而形藏”,确为风水宝地,佛之胜境。建观观兴,建寺寺旺。
茱萸寺佛缘殊胜,自古即消灾延寿药师佛应迹弘化之道场,已有1500年的香火秉承。历史悠久,实为罕见。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兴于隋唐,明代中期最为鼎盛。清末民国,战乱纷生,寺院毁损,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仅见门楼和千年银杏一棵,余则没入荒草之中。
今逢盛世,物阜民丰,乃恢复重建茱萸寺。2009年3月始动工,历时两年,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典寺庙建筑群屹立在巍巍洞山脚下。寺庙坐向东南,三面环山,谷壑清幽,俯临万亩榴园。沟中长满山楂、红枣、石榴、沙梨等果木,乃全国三大榴园之一。
沿新修山路迂回而上,两侧是无尽的石榴树林,间植大片红透的山楂。
山幽林密,秋风飒爽,快意无限。
及至一陡坡,山路一转,俯冲而下,已来至茱萸寺前。
茱萸寺去岁新成,共三大主殿、六座偏殿,供奉诸佛菩萨及罗汉、神将像55尊。即:释迦佛和阿难、迦叶,十八罗汉;药师佛和日光、月光菩萨,十二药叉;弥勒佛和韦陀菩萨,四大天王;哼哈二将;西方三圣;伽蓝菩萨和闵公、道明;地藏菩萨;千手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海岛观音等。
寺院建筑,仿唐风格。结构简练,古朴雄浑,庄重大方。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广场、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后续还将建法堂、藏经楼等。所有殿堂以木质廊道连接,整个寺院浑然一体。
药师广场中央,一朵吉祥大如车盖的莲华,眷恋着来往香客。前面一道药师十二药叉照壁,象征着药师十二神将各率七千药叉十二时辰守护着琉璃世界茱萸寺宝刹。留心的香客会发现,那朵大如车盖的莲华,每天于僧众早课开始时便会静静地从花蕾处慢慢旋转。银白花蕾在霞光下格外明净澄澈,仿佛容摄大千芸芸众生,使免于受贪、嗔、痴三毒逼恼。
进入寺院大山门,触目即是做工精美、用料上乘的九龙匾额——药师佛境。采用贴金淡彩工法。内有哼哈二将,警策人们,生命无常,勿忘当下。
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摄伏群魔的意思。茱萸寺大雄宝殿结合设计中的五百罗汉群塑,融佛教教学艺术、雕塑造型
艺术及科技灯光音乐艺术为一炉,以集大成的造像艺术震撼威慑力,护持着茱萸寺接替历代高僧大德弘扬正法的旗帜。
大雄宝殿后,专设药师佛道场。整座廊院占地2000平方米,石质地坪与门槛落差2米。
药师佛殿,供奉“东方三圣”,即药师如来、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步入殿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低眉垂目、手持琉璃塔药师佛坐身说法像。佛像,神情淡定,纹饰流畅,栩栩如生。整座佛像高达8米,须仰视可见,仅其坐身就高达3米。侍胁的日光、月光菩萨是站立像,高3米,站在将近3米高的须弥座上。
三尊佛像,均整块特级汉白玉雕刻而成。玉石细密紧致,毫无暇疵,品质超绝,厚重、大气、华贵,为全国佛寺所罕见。佛像工艺精湛,出自名家甄彦苍之手。整座大殿穹宇深阔,法相庄严,令人肃然。
药师佛在东方净土化道众生,且誓愿为众生消除灾苦,求得现世安乐,因此在当地民间最为尊崇,是寺院主供佛像,旨在宏扬药师法门。殿中四壁琉璃药师佛万千化身,光鲜通透,明亮无限;殿中遍布莲花,圣洁祥瑞,为广大信众启迪自性智慧,祈求消灾延寿,增添福慧双修的心灵世界。
茱萸寺楹联匾额尽高僧名流题写,做工精细千年不朽。传印长老、星云长老、吴伯雄先生、沈鹏先生、张海先生,以及赵长青、尉天池、言恭达等30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僧大德、顶级书法家尽情泼墨,结缘茱萸寺,为中国佛寺建设中之一大盛事,也把茱萸寺的人文风范推向了一个崭新高度。
观联句,尽说贾汪迤逦,茱萸奇妙,寺院形胜;观书法,尽得二王颜柳魏晋之风,雄浑如春松华茂,绮丽似秋菊荣曜,或楷书严正端庄,或行草飘洒俊逸。辗转其间,如阅览贾汪悠悠人文长卷,领略东方书法百科,尽显诗书之大美。
深山筑寺,殿堂巍峨;峰岭果木,佛香袅娜。
正所谓:
洞山巍巍藏古刹,茱萸禅院兴盛唐。千年古刹钟又响,佛光普照续慈航。山下榴园风光好,林中禅韵再吟唱。修庙兴寺积善事,功德清净莲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