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代高僧

一代高僧--斌宗法师

大菩文化 2011-01-30 11:01:29

      斌宗法师是最为人尊敬与怀念的一位。法师精持戒律师,端整威仪,禅定教乘,俱各深入,淹贯群经,辩才无碍。正当他弘化一方,为众生仰赖的时候,不意于四十八岁的盛年溘然入寂。

 

  释斌宗,俗姓施,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人,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出生。施姓是鹿港望族,他的父亲名昧目,是当地名医。斌宗自幼即有赵异常儿的智慧,且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出生的时候,台湾已割让给日本近二十年。幼年在家中学习汉文,六、七岁时已粗通文义。十二岁入私塾就读,两三年的时间,他通达文、史,且能作诗。

 

  十四岁那年,家门囗有肩挑古书贩卖者,他唤住观看,竟是一些他前所未见过的佛经。他以好奇的心情买下来,归冢诵读。他是利根人,且有宿慧,一读之下,生欢喜心。日久后,感悟到世事无常,而有出家修道的思想。

 

  后来他向父观提出出家的要求,未得到允许。有一天离家出走,逃到苗栗的法云寺,但为家人找回,将他关在楼上。他在楼上素食、读经一有如出家人闭关。后来他用绳索越窗而下,二度离家,这次他走得更远一直奔狮头山,礼金刚寺闲云禅师为师,剃度出家,法名斌宗,这仍是他十四岁那年的事。

  出家后的斌宗,在金刚寺随着师父诵经参禅,过了两年,他出外参访,到过大湖、五指山、观音山、大冈山等处,凡是有寺院的地方他都去参访。结果使他大失所望,原来那个时候的出家人,多以赶经忏为生,连识字的都不多,更不要说讲经弘法了。他下决心到深山结茅,虔修苦行,发愿将来改革台湾的佛教。他找到台中东郊的汴峰——现在台中县太平乡的头汴坑,结茅独居,研究《法华》、《楞严》诸大乘经典,如是六年之久。他在汴峰,间或参加台中诗人学者相聚的雅会。他能诗菩文,通达内典,成了诗文会中最受欢迎的人物。

 

  民国二十二年,他二十三岁。有感于寄身海岛,得不到大法师的指导,乃发心内渡大陆,到祖国留学求法。他一向不化缘或向人求助,此次远行也不告知台中诗友,悄然离开汴峰。行前为一信行徒所知,赠以十元旅费,他以此仅有的十元,由基隆乘船到达厦门,由此开始他行脚参访的生涯。

 

  他先到福州鼓山涌泉寺,想去参谒名宿古月老和尚,到达之后,才知道老和尚已经圆寂了。他找到老和尚隐居二十年修行的山洞,徘徊瞻仰。后来听寺众说虚云老和尚现任涌泉寺住持,他立即去参谒虚云,虚老是年已九十三岁,与这二十余岁的小沙弥交谈,竟十分投契,留他住下来,第二天还带他与宗镜、心月二师同登岭峰之巅,他曾作诗以记其事。

 

  离开福建,游广东曹溪南华寺、南海普陀山、宁波阿育王寺、宁波天童寺。到天童寺时,适逢天童寺三坛大戒,圆瑛法师为得戒和尚。斌宗认为机缘难得,乃求见圆瑛法师,圆瑛早年曾游历过台湾,故对台湾来的出家人颇感亲切,答应斌宗受戒,并怕他受不了戒期中的苦,要他住上客堂,有必要时再入戒堂受训。斌宗婉谢,与大众同住同行,甚受圆瑛法师嘉许。

  民国二十六年,中日战争爆发。斌宗赴大陆之初,本来有十年参访的计画,惟以中日战争已起,他以台籍人士而留大陆,不免引人误会。为避免困扰,乃於二十八年离开天台,是年他二十九岁。

 

  那时江南沦陷,路途阻隔,他一时到不了上海,适天台同参澹云法师,在梅溪观日山设佛学院,斌宗应邀到佛学院讲《楞严经》。数月之后,获澹云法师和一位郭胜中居士之助,到了上海,乘船返回基隆。

 

  他在大陆为避嫌而回台湾,及至到了基隆,却为日军以[嫌疑分子]的罪名,把他拘禁起来。日军以他是出家人,对他相当客气,食宿也相当优待,就是每天都有日人讯问。他除了应讯外,在禁中打坐、念佛、持咒、观想,有如闭关。如是被拘了十余日,始由观音山的本愿和尚把他保了出来。

 

  恢复自由後不久,他南下龙湖庵讲《地藏经》,这是他返台後第一次弘法,法会盛况空前,首开台湾出家人讲经的风气。听讲的信徒於此也听到了佛陀、菩萨、发菩提心、六度万行等名词的意义。

 

  民国二十九年三月,斌宗东渡日本,访问日本佛教各大寺院。所到之处甚受日本僧侣的欢迎,但是他对日本佛教也十分失望。返台之後,他曾对他的弟子慧岳(印心)说:

 

  日本佛教,拿大乘二字作囗号,而不持戒律,这是错误的。佛教的真精神即在於戒,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偏重解而不重行,到现在可以说只是佛宝法宝,而没有僧宝了。及其传到台湾,台湾的佛教亦被摧残得失去本来面目,以致僧格堕地。

编辑:一休 责任编辑:李蕴雨
下载APP荧幕净土装进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