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马祖道一(公元709—788年),俗姓马,世人称为马祖,汉州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市)人。唐朝佛教禅宗大师,六祖慧能之再传弟子,开创南禅洪州宗,谥号大寂禅师,对中国佛教尤其禅宗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改革创新的关键作用。提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其倡导的农禅并作思想,影响了佛教在整个中国的命运。
年少出家,云游四方,受大师点化开悟,终成一得道高僧,后开宗立派,普度众生。
马祖道一,公元709年出生于现在的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父亲是篾匠,人称“马簸箕之子”。史书上记载其长相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胡适称他为“中国最伟大的禅师”,还有人把他与司马相如、李白、苏东坡并称为“四川四大历史文化名人”,什邡本地文化学者郭辉图评价他——“什邡历史上对中国文化形态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伟大先贤”。
云游四方
弘法主要地区在江西
在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有一座马祖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是族人为纪念马祖道一的家庙宗祠,后历经兴废重建,最近一次修复是在5·12大地震后。地震前,马家大院与马祖寺毗邻,马家族人世居于此,至今仍有马家后人住在马祖村。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马祖道一在马家大院出生,父亲是以编篾货为生的“马簸箕”。传说他足生瑞纹,体貌高古,幼年时即在什邡罗汉寺出家,后赴资州(今资中县)剃度落发,在渝州(今重庆市)受具足戒,云游四方。
开元21年(733年),道一在南岳衡山一个草庵里修习坐禅,六祖慧能弟子怀让禅师问他,“你在这里做什么?”“坐禅。”“为什么要坐禅?”“想成佛!”后来怀让就坐在道一身旁磨砖头,磨啊磨,不知磨了多久,道一忍不住问:“你在做什么呀?”“磨砖呀!”“磨砖做什么用?”“做镜子!”“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哦,磨砖不能作镜,打坐又怎么能成佛呢?”道一豁然开悟,参禅主要在明心见性,光用身体打坐,而不用心悟是不够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磨砖成镜”的典故。此后马祖跟随怀让禅师参学十年,在怀让的六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南岳衡山迄今仍保留有磨镜台和马祖坐禅的遗址。
大约天宝元年(742年),马祖道一到达建阳(今属福建)佛迹岭,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座寺庙,开始聚徒说法;天宝三年(744年)前后,到达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里山弘法,后又去虔州(今江西赣州市)龚公山,最后率徒众到达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驻锡钟陵开元寺。四方信徒云集洪州,入室弟子139人,开元寺成为江南佛学中心,此后便以洪州为中心,创立了“洪州禅”。
主张“平常心是道”
建丛林制度
佛教诞生自印度,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与儒家、道教文化形成三足鼎立,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播和衍变。禅宗六祖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佛教中国化。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出自六祖慧能。马祖道一在六祖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个主要形态。
马祖道一主张“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他反对把参禅悟道与活生生的人生实践割裂开来,“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进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修行悟道全凭自然,“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但莫造作,只是平常。总之,遇事随缘,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冥顺于道。追求一种安详的心态,这成为一种广为中国人接受的生活态度和智慧。
中国佛教史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佛教中的丛林,指的是僧众聚居的寺院。在马祖之前,汉传佛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古印度时期的一些习惯,修行的禅宗僧人托钵化缘,寄迹于山林岩洞或其他宗的庙宇中,是马祖在福建建阳开宗建立了禅宗自己的寺院。后来,他的弟子百丈制定了清规戒律,成为几乎所有禅院寺庙僧人千百年以来遵循的定规。同时倡导“农禅合一”,僧人从事劳作,自给自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寺庙开始有了比较独立的经济来源,这对中国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泽世深远
马祖道一生活在中唐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乱,在江西地区弘法时,其禅宗学说吸引了大批南下的知识分子和名门贵族,地方军政长官都对他屈尊枉驾,恭勤咨询。马祖生前共建立了48座寺院,100多位弟子后来散布四方,各为一方宗主,使洪州禅以江西为中心辐射到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江苏、安徽等,并渗透到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北部,足可见其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