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初长老俗姓范氏,世籍江苏省泰县,民国前四年生。幼即聪颖,十三岁即投江苏观音庵静禅老和尚披剃,勤读强记,善文章,诵习教法,静老视为法器。
深入经藏一时俊秀
民国十七年,长老受命赴镇江竹林寺佛学院求学,亲近霭亭、南亭二长老。翌年,入寄尘上人之佛学院修学,旋进入太虚大师之闽南佛学院深造,时大醒法师主教务,芝峰法师授唯识。同学先后有印顺、竺摩、戒德、默如、慈航、雨昙、觉民等法师,皆一时俊秀。
生死掩关高僧道成
民国二十三年,亲近证莲老和尚,经年有省,禅定工夫根植于此。1950年佛诞日,长老省察弘化因缘,决志于北投法藏寺掩关,潜心阅藏,兼己躬下事,关中三年,勤苦精进,高僧风骨,于焉形成。
风雨飘摇佛门砥柱
东初老人于1948年底将中国佛教会招牌迁至台湾,时东老任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其时,佛门多事,僧尼遭冤,东老遂多方与政府交涉,保护逃难赴台僧尼的安全,即于台北成立中华佛教会驻台办事处,东老以常务理事兼任主任职。因此,使在风雨中飘荡的中国佛教会和前往台湾的大陆僧尼得以有维护他们的团体,出家僧众遭冤而被捕者,如慈航法师等数十人,均由此驻台办事处担保获释。
续佛慧命为法尽瘁
东老启关后,因思佛教文化,为人类思想之结晶,影响我国文化特深,欲复兴中华文化,挽救人类危机,促进世界和平,舍宣扬佛教莫属,乃毅然从事佛教文化之整建。
开导佛教文化的先锋
民国三十四年抗日胜利,台湾光复,当时的佛教界,仅靠一份台湾佛教杂志点缀着佛教的文化活动。民国三十八年,东初老人发行『人生』杂志,当时老人居无定处,而且没有经济基础,社会惶恐不安,舆论界噤若寒蝉,在那慌乱的局面中,东初老人仍毅然决然地发行了『人生』杂志,无形中给动荡苦难中的僧尼二众一份安定的力量。
因有『人生』杂志的发行,而有后来的觉生、菩提树、狮子吼、慈济、正法明、光明、无量寿等佛教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得相继产生,佛教文化因而多采多姿。
东初老人慧眼明鉴,创办了『人生』杂志,带动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可谓开拓佛教文化的先驱,领导佛教思想的先贤。
兴建中华佛教文化馆影印大正藏
1955年,东老于北投光明路兴建『中华佛教文化馆』作为推展佛教文化事业之基地。同时,发起影印大正经藏,组织印藏委员会,敦聘陈辞修、于右任、章嘉活佛、印顺法师等为委员,并或严家淦、张其昀、叶公超、俞大维、钱思亮、俞鸿钧、王云五等贤达约四百余人发起支持。此外,并有岛内佛教信徒支持,设立办事处,接洽各项事宜,岛内并由南亭、星云、煮云、广慈、及林松年等并率领倡导团,环岛宣传,梯山航海,历时月余,都市乡村,无处不入,各地演讲劝说,颇得善信欢迎。
此大举无异为荒芜的佛教文化,为干涸的佛教法海注入了新的生命,不仅为佛教文化重兴之征兆,实亦为东初老人对佛教的一大贡献。
为教弘化不遗余力
1965年创办『佛教文化季刊』。1969年撰『中日佛教交通史』,赴日本搜集资料,并访问各地佛教明剎及佛教领袖和著名学者,就佛教现代化、学术化等问题,坦诚交换意见。
1971年,往返印度,巡礼佛陀圣迹,并携带蒋介石亲书『玄奘寺』寺额至印度赠华僧悟谦法师。归途中,访问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地,于印度、印度尼西亚两国,深受该地信徒欢迎。
1976年,受美国佛教会邀请,赴美国弘化,访问美国新兴之道场,并宣慰各地侨胞信徒。
长老自访美归岛,洞悉西方祈求佛法之殷切,益觉岛内际弘法僧才之缺乏,乃不惜艰巨,于1977年,毅然创设『佛教文化奖学金』,鼓励青年僧尼愤发,不仅须努于佛学之修习,同时应入一般大专院校,及赴岛外深造,以充世学,方可承当海外弘化重任。考台岛之高僧,具此眼光器度者,除长老以外,仅道安长老而已。
道心圆成来去自在
长老神采朗俊,举止洒脱,戒行谨严,威仪具足;虽望之俨然,而即之实温。1977年十二月十五日,长老以一句『明晨不必为我准备早点了!』谓鉴心、海智二师,晚斋毕,沐浴,结枷跌坐,安详迁化,世寿七十一。二十一日荼毘,得舍利百数十颗,四众哀悼之余,无不叹为稀有。长老佛道有成,来去自在。
东初老人一生嘉言懿行,值得称颂者还有很多,其护法卫教,作育僧才,弘扬佛教文化,慈济贫困民众,念念以佛教教育、文化即社会慈善事业为旨趣。仅以乐观法师之作为东初老和尚封龛说法,来纪念一代高僧东初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