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高僧:圆融寺重兴禅师 僧稠
僧稠,俗姓孙,祖籍昌黎(今河北),后迁居钜鹿瘿陶(今河北宁晋)。从小就以孝顺和信用闻名于乡里,后来,发奋学习传世典籍,全通五经和史书,被征为太学博士,从事讲解经籍要典,才能和声望盖压群臣,将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却因情随事迁,产生厌世心理,为解除烦闷,开始阅读大量佛教经典,以求从中解脱。
僧稠禅师二十八岁这一年,在钜鹿景明寺依僧实法师披剃出家。僧稠禅师入佛门后,便立下五个誓愿:一、以佛法为财富;二、获得广大神通;三、弘扬佛法;四、献身于三宝;五、报答父母恩、师长恩、国君恩、施主恩。
起初师从佛陀禅师的弟子道房禅师研习行止观禅法,从而成了一名地道的禅僧。僧稠禅师为了能够精进禅法,便北游定州嘉鱼山,以参名师修习禅法。他刚初练习禅定,怎么样练也入不了定境,后经泰山来僧启发开智拨迷,十天后便摄心入定,证得禅法要诣,禅师十分欣慰。
五年后又到赵州(今河北隆尧)漳供山从道明禅师习禅,并受学十六特胜法,使师之禅决又进一层。禅师在九十天内每日坚持日中一食,禅师在他栖息之处,不设卧铺,劳累时,便躺在一块石板上,不分白天和黑夜;在衣著方面,他只穿一身粗糙得连布缕都能进入皮肉内的衣裳,长时间不换洗;有时候,饭还没有做熟便已经入定了,待醒来时,锅里的饭食却被禽兽吃了个精光。在禅定过程中,禅师既是想着人在死亡时的恐惧状态,而心神也能空寂不动,禅师在这种修习的情况下,曾多次遭到强盗的威胁和美色的引诱,禅师依然如故,不为所动。禅定功夫己达炉火纯青的境界,直至深定九日而不动、不语、不闻、不食。定觉使禅师心胸寥廓,思维洽洽澄清,通身如羽毛飘举,深深感到禅法之高深奥妙所非常人所能思及。
一日,禅师满怀喜悦的到嵩山少林寺参学佛陀禅师,并向大师汇呈自己所悟证果,佛陀禅师当即称赞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也就说,在岭东之地,悟得禅法精髓的唯有僧稠禅师。后来,佛陀禅师又授给僧稠禅师更深更高的禅学之要诀,禅师遵照着佛陀禅师所授习禅的诀要指点,又在少林寺习定深修。不久,僧稠又移居少林寺东的嵩岳寺,凭助嵩岳天地日月之灵气,使其禅法愈来愈趋向禅诣的高深境界。僧稠禅师在少林寺向佛陀学得禅法精髓,逐步的成为了北方禅法之祖。北魏孝明帝曾接连下三道诏书,召请入宫弘传禅法,禅师都委婉谢绝,他请使者转告皇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在山中行道传法,同样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孝明帝也只得允从,特派人将所需物运到山中供养。魏孝武帝登基后,也数次下诏邀请禅师出山进宫传法,禅师依然婉言拒绝,孝武帝也只好于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在雏龙谷中为他建立精舍禅室(今圆融寺旧址),并下令,聚集僧众以便弘传禅法精要。
北魏分为东、西魏后,东魏迁都邺城,此时的禅师为避战乱又向北转到常山、大冥山一带弘传禅法。刚到常山,便受到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人的崇敬和供养,特请他到大冥山设坛传戒,由于开创归戒,信奉的人越来越多,燕、赵境内的僧众,都纷纷奔赴恭拜聆听禅师开示,今得城中民众也都吃斋断荤。当地士庶亦大多散财施舍给禅师,以助其弘法,其中有此初入佛门的僧人贫恋财物放松修持,禅师便抓紧时机予以开导,教育僧众严守戒律勿恋尘俗。因此,使禅师传教弘禅威望日高一日,当时,世人均称他为“道张山世,望重天心”,禅师从此更是成为一代名副其实的佛教领袖人物。
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文宣帝下诏,僧稠奉命赴邺都弘法传教。僧稠本想重演前例,谢绝朝命,仍居于山中净地,但由于来使以权相诣、苦心相劝、恳词至诚、令禅师无法推辞,只待奉诏赴京。禅师应诏来朝弘法的消息一经传到邺都,文宣帝即率文武百官、举朝廷仪仗队列,出城到城郊恭迎。因禅师以届古稀之年,文宣帝便亲自扶禅师入皇宫。禅师入宫后,即向文宣帝及皇后阐讲佛教禅理,使文宣帝听得心肺欢腾,为求正果、得证菩提法要,文宣帝立即请禅师与其受禅道和菩萨戒法,受戒文宣帝后不但自己吃起素斋来,还下令废除皇家的渔猎制度,禁止天下屠宰生灵,下令举国臣民都要斋戒修持功德,在文宣帝的影响下逐渐变成了一个视佛教为国教的国度,文宣帝并下诏全国各州建寺供僧众传研佛法,定期传讲,选拔戒定、慧聪优的大德禅师从教弘法,而一切费用均由国家供给。一时间,北齐全国出现讲禅、学禅的新气象。后来,文宣帝为取得禅师欢心,曾一度下令废除讲诵,专事禅法,却没有获得禅师的认同。禅师以平静心对文宣帝讲清了为什么不同意废除讲诵、专事禅法的道理:“讲诵师能弘通三藏义理,能使佛陀僧俗弟子识别邪正,明达深理;修习禅法,先以讲入,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习佛之人不能悟得佛典义理,那即坐一世禅也是徒劳无益的。圣人遗教,非不能遗弃,更应广为弘扬。文宣帝听后频频点头称是。自此,北齐一朝一直坚持讲诵与禅修并重的弘佛之道,从而避免了一场重蹈北魏初年专事禅法而不重讲诵使佛法险难继传的灾难。从而促使了佛教的健康、长远、有序的发展。
文宣帝为表对佛之虔诚,对禅师传法之感恩,遂向禅师要求作禅师的护法施主,他说:“道由人弘,诚不虚应。愿师安心道念,弟子敢为外护檀越(施主),何如?”禅师看到这个昔日杀人成性,涂炭生灵,而今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皇帝,满心高兴,是证明佛法高妙精髓的结果,便答应了文宣帝的请求,在宫中留住四十余日,每日给文宣帝讲述经典义理和禅法要诀。后来,在征得文宣帝佛法需要广弘僧俗的要求下,禅师这才出宫归赴圆融寺。
僧稠禅师的竭力弘佛扬法,也使文宣帝对佛法及禅师本人达到极其崇拜的程度:他下诏要把国库的储存均分为三等份,一为国家用,一为皇帝用,一为禅师奉佛。并且命令有关官员把分给禅师奉佛的钱、财、物,直接运送到僧稠禅师所住的吕涧山,并准备在吕涧山下的圆融寺新建仓库用以贮藏皇帝所赠财物,以备禅师奉佛之用。僧稠禅师站在出家人的立场上,对国家所赠大量财物,有所顾忌,考虑到这样对出家人的专心修禅弘法不利,说不定还会引发某些僧人贪污腐化的破戒行为,以影响佛教的声誉。因此,僧稠禅师专门给文宣帝修书一封,言辞恳切的讲了上述看法,并特派僧众将皇帝所赠送的财物如数送回国都上交国库。文宣帝对僧稠禅师的做法十分感动,并对僧稠禅师的高尚品德大加赞赏,便下令在邺城另置备一个仓库,用以储存分给僧稠禅师的奉佛的财物,以便僧稠禅师所居山寺需用时随时调给,不再经国库申领。此后,文宣帝便不间断的每月致书僧稠禅师,表示诚挚的问候,并对山寺的事情不分大小亲自过问,还命朝廷有关官员向山寺赠送医药,以表示关心僧众的健康。文宣帝并不时亲率禁卫赴山寺问候僧稠禅师、由此可见,在僧稠禅师的感召下,这位皇帝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了。
僧稠禅师铁心于弘法传教,对于为外来事物,尤其象文宣帝那样的一味崇佛和施舍,毫不动心,吾行吾素,始终如一地讲诵与禅修,履行职责,管理好僧务。文宣帝的入山亲拜,僧稠禅师祝如平常,依然故我在他的狭小的修炼房里迎接和宴请,不曾出门一步。由于引起僧众的疑虑,不少弟子多次劝他:“皇帝为一国之主,驾临山寺,寺主为一国臣民,理应出门迎送,象目前这种情况,恐怕会招来臣下的议论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僧稠禅师仍坚持对皇帝不事迎送的意见,并且还说:“过去时,尊者宾头卢下座去迎国王七步,使国王失国七年;我虽然比不上宾头卢,但不能邀崇皇上而失去人格。”
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十月十三日,僧稠禅师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七岁。第二年,弟子昙询等僧众奏请建塔,诏建千僧斋,并赐物千段,特诏右仆射魏攸撰制碑文。火化这天,僧俗数万,漫山遍野,正午焚化之时,哀恸声绝,哭响山川。僧稠禅师在此朝三十多年,弘传禅业,全由皇家供养,他一生很少著述立说。后来,由黄门侍郎李奖的特邀,撰写了《止观法》两卷。这部书浅显易懂,好学易用,很快传抄流行齐国各地习禅人手一册。后人评论说:“自古传教以来,没有哪一位僧人可于僧稠禅师并论,佛事弘化,到此算是最兴盛了。”
僧稠禅师的禅法,虽从师较多,但自从他到少林寺得到佛陀禅师的印证之后,又更授深要,可以说僧稠禅师的禅法最终是以佛陀的为归宿。他在北方弘传的禅法与后来的少林寺的菩提达摩弘传的禅法有很大的区别,历史记载,两种禅法,相互抗衡各自流传。从后人的研究中,大体可以追寻出僧稠禅师的禅法与菩提达摩的禅法的不同有三点:
(一)菩提达摩禅法是以头陀行乞为主;僧稠禅师禅法是以山居为主,但食宿所需全由国家和富户供养,成为官禅,形成禅学贵族化的局面。
(二)菩提达摩禅法是安于枯寂;僧稠禅师禅法是宣扬神异,在北齐、北周境内几乎普及到下层俗众中,有极强的感召力,所以他得到帝王的崇敬。
(三)菩提达摩禅法要旨为“壁观”;僧稠禅师禅法重点为“四念处”。“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用来破除迷恋世间的观念。僧稠禅师把它变成安于现实苦痛的手段,由于“清范可崇”,所以“情事易显”,得以广泛流传。
僧稠禅师的传说
(一)禅师幼时身体虚弱,当小和尚时,常受同辈僧人欺负,凌辱。但禅师打又不能打,躲也躲不开,常常被羞辱得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后来他想:“我学佛,佛如不灵,学它作甚”。就跪到伽蓝大殿里,抱着大力金刚的脚祈祷说:“我被同辈欺负得要死不活,你既有大力,我在这里向你跪求七天,不吃不喝,如你不传我力气,我就只有一死了”。祈祷后,大力金刚毫无动静,禅师也不灰心,直到第六天禅师饿渴得昏过去几次。一次醒来,见一神人,手持钵盂,里面装满肉筋,让与禅师食,禅师说:“和尚戒肉食,君不能食。”神人说:“这非肉食,你必应食。并用手中杵棒击打禅师头部,禅师无奈只好依神人之意而食之”。神人说:“你既已食,应具神力。但愿你今后用这力为众生造福”。禅师别神人出殿后,其他和尚又想凌辱他,禅师说:“我已具神力,恐怕你们不成及我”。同辈和尚试着和他比臂力,禅师果然劲力大得惊人。禅师恐众人有凝,便与众献技,只见禅师横着身子在墙壁上行走如飞,并于悬崖之上行走数十丈。禅师又从地上一跃而就于梁上。寺前的石兽重数百斤,禅师伸手就将其提起挥舞起来,呼呼作响,武艺超群,原先凌辱他的和尚都跪在地上,浑身流汗请他饶恕,从此禅师身怀绝艺便名传九州。
(二)由于僧稠禅师名望很高,跟他学习禅法的僧俗大众经常有人。为能使大众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习佛之所,禅师便带领大众在吕涧山建寺造佛,并将寺庙修盖得清净庄严,十分壮观。大河南北,不少僧俗随禅师学禅法,禅师的声望已经遍及朝野上下。当时住在邺城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刚当皇帝,对僧稠禅师修庙未经他批准非常愤怒,就亲自带领雄兵勇将数万人众来征讨,声言要把僧稠禅师僧徒全部杀光,庙宇烧毁。僧稠禅师於习定之中悟得将来北齐兵将大开杀戒,就带领众僧到当阳峪山门口迎接,见到了文宣帝,文宣帝高洋问僧稠:“你率众到谷口来干什么?”僧稠禅师回答说:“你是皇上,既然要杀我以平心怒,但我恐怕你到圆融寺后杀人,以鲜血污染伽蓝之地,所以我就带领众徒来到这里等候你的处决,以舒您的怒气”。文宣帝一听僧稠禅师能够有未卜先知之能,大吃一惊,就赶快下了御辇,与僧稠禅师以礼相见,并说自己一时头脑晕溃,请禅师不要计较。文宣帝命侍从摆放素食宴席,请僧稠禅师上座并问禅师:“听说禅师在大力金刚处乞到了金刚力,能否请禅师演于众人,也让朕与众人一起开开眼界好吗?”僧稠禅师说:“过去人们所见的力气,只是人力而已,现在我可以让皇上及众人看一看金刚神力如何?”文宣帝说:“有劳禅师为大家演示一下”。僧稠禅师就座习定口诵咒语,不久便将修庙用的数千根巨大木头、梁柱抛上半空,这些木料互相在空中碰撞搏击,犹如天空中雷鸣不断,继而梁柱碰折,木块漫天飞舞。时而坠落,惊得北齐兵将抱头鼠窜,文宣帝见此情景也害怕极了,就连忙跪下叩头,请禅师停止施法。并亲自降赦:禅师在吕涧造寺,任何人都无权禁止。僧稠禅师很快就把吕涧山中的圆融寺造好了,佛事极为兴旺,省及一时。
(三)僧稠禅师刚来吕涧建圆融寺,山中野兽极多,特别是雌雄二虎,凶猛异常,经常叼走修寺民工,民工们向僧稠禅师哭诉危险,禅师安慰众人放心施工,从此以后保证不让野兽伤人。说罢僧稠禅师就借助风向寻找到雌雄二虎。二虎一见禅师就双双扑上,禅师用手一招,两块巨大石块从空而将,将二虎压在下面,二虎挣扎不动,只好跪伏求饶。禅师于是让二虎将所有害人野兽赶向山西,并命二虎于吕涧山后看管群兽不得入山。
(四)僧稠禅师在吕涧山建圆融寺时,圆融寺的僧人已经有一百多,大家的饮用水靠的是从吕涧山雏龙峰上流淌下来的泉水,泉水丰盈,吃喝不愁。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婆,腰间插着一把破旧的扫帚。她一屁股坐在寺庙的台阶上,煞有介事地聆听和尚念经。大家并不知道这位老婆子来自何方,只觉得她神态诡异,行为非常。于是,就派了一个小沙弥去询问。或许是小沙弥不谙世故,询问时口气不当,显得不够尊敬,老婆子当即勃然大怒,飞身来到泉水边,用脚踩踏那平静的泉水。顿时,泉水消失了,只留下溪谷里杂乱无章的卵石。沙弥们大惊失色,立即奔跑回圆融寺,禀告禅师。僧稠禅师估计来者一定是个高人,不能随意怠慢,便亲自来到泉水边,以十分尊敬的口吻,高呼神仙现身。至少呼唤了三次,那个老婆子才重新现身,一脸的不高兴。僧稠上前行礼,对老婆子深深一拜,不卑不亢地告诉老婆子:“神仙婆婆,我们做和尚的,只是身体力行,为的是实现佛陀普度众生的伟大理想。请神仙婆婆拥护我们的神圣事业,万万不要由于某个弟子的行为不当而迁怒佛门”。老婆子听之有理,就再次用脚蹬踏溪底。不一会,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溪水潺潺,叮咚作响。在场的僧人,对神仙的威力磕头称谢,对僧稠禅师的处事能力无不敬佩。此泉便是现在圆融寺龙亭下的龙泉。
(五)僧稠禅师在吕涧山建圆融寺时,南朝道教大师陆修静访仙求道,来到吕涧山,他看到吕涧山群峰环绕,芙蓉拱翠,中央开阔,四相俱全,地理风水十分优越。就想在这里筑庐修炼。但僧稠禅师造寺已成,于是二人就斗法决定去留。当时陆修静刚学成,僧稠禅师已成佛教禅法第一。所以在二人比赛坐禅时,僧稠禅师坐在莲花峰上,陆修静坐在雏龙峰上。僧稠禅师能使法术,脱出身形,用巨石代替自己,陆修静却不会,时日一长,僧稠禅师依然授徒讲禅,陆修静却耐不住,只好偷偷溜走。僧稠禅师不知陆修静已走,依然用巨石作自己化身,天长日久,巨石就变成了罗汉石,面向雏龙峰,似在笑陆修静化不过自己呢!后来陆修静虽在江西庐山得成大道,并很有名气,但是一直想报输禅之仇,又恐世人笑他输不起,便请华山圣母在罗汉石上建了一座巡山行宫,以报当日之恨,现在圆融寺山门前的娘娘庙便是华山圣母的行宫。
(六)僧稠禅师在吕涧山圆融寺讲禅时,因天气炎热,就用木杆搭起支架,用咒语引来万千条蛇挂在支架上遮荫、散凉。蛇本身是大寒之物,万千条蛇聚集使三暑气全无。然后僧稠禅师讲禅完毕又用送蛇之法将蛇驱走,众人在圆融寺很少能见到蛇。一日,僧稠禅师去拜访师弟慧光大师,一个小和尚因听到僧稠禅师咒蛇施法,就趁僧稠禅师不在,坐于凉棚念起聚蛇咒,霎时万千条蛇聚于凉亭四周,小和尚悠然自得,十分惬意。但小和尚只会聚蛇咒,不会送蛇咒,而聚蛇是有时间约束的。过了时间,群蛇就恢复本性向小和尚噬来,小和尚用所学法术左抵右挡,但由于不会送蛇咒,法术又浅,渐渐抵不住万千条蛇的攻击。眼看就要葬身蛇腹,恰巧僧稠禅师访师友归来,看见此状,知道法术时间早过,群蛇已近疯狂,根本不受咒语约束。禅师无奈,只好用个翻江蹈海法,将群蛇连凉棚翻于圆融寺下的雏龙沟。从此,磊瀑沟下群蛇丛生,僧稠禅师亦禁止僧众和信徒到沟里去,以防毒蛇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