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 谦恭之态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嵩山少室北麓之五乳峰下。少室山乃嵩山之西峰,北魏太和二十年(四九六年),孝文帝为天竺僧佛陀扇多禅师所建。在佛陀禅师时,寺之西台建有舍利塔,塔后造翻经台。未久有勒那摩提抵寺翻译经论。孝昌三年(五二七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法师于寺面壁九年修定,传法慧可,创建禅宗,史称达摩为中土禅宗初祖,少林寺为禅宗祖庭,由是缁素云集,禅法盛行。
据说达摩祖师留下了一套拳术,目的是做为僧侣坐禅后练习健身之用,后代僧人在拳术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棍棒及其它击技,遂使少林寺在历史上以武术著名。特别是在许多武侠小说作者的笔下,把少林武术描述得神奇万分,其实那是小说家言,不是事实。在清末民初时代,出了几位武术卓越的武僧,此处介绍的恒林、妙兴两位法师,就是武僧中的代表人物,这是真人真事,不是小说家虚构的人物。
恒林俗家姓宋,出家后法名恒林,号云松,河南省伊川县人,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出生,家居伊川县宋寨,父为乡间佃农。恒林曾读过村塾,虽无高深学问,但也能读通一般书籍。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恒林十一岁时,父亲送他到登封县的中岳少林寺出家,在寺中练习武术,也学习佛经。恒林年长受戒之后,在少林寺任职事,以其干练有为,后来升任为当家(监院)。光绪末年(一九○八年),恒林受命出任登封县僧会司僧会,他处事公正,四众、信服。每登坛说法时,听者赞叹。而其拳术奥妙,亦独具心得。民国肇建(一九一二年),在此鼎革时期,地方混乱,少林寺地处要隘,恒林被地方缟绅推为少林保卫团团总,组织保卫团维持地方秩序。恒林就职后,招集人员,购置枪枝,训练战技,组织民团,地方治安赖以维持。
民国九年(一九二○年)秋,岁遭荒旱,农村土匪蜂起,打家劫舍,民不聊生。恒林率民团在登封城、梯子沟、白玉沟、熬子坪等处,与土匪大小数十战,截获被绑架的肉票多人,每次皆获胜利。后来匪首朱保成、牛邦、孙天章、段洪涛等联合起来夜袭巩县鲁庄镇,作战失利,向西南逃窜。巩县九区民团紧随追击,路过偃师府店,偃师十四区、十五区的民团亦参加追击。土匪逃窜到少林寺附近西熬子坪时,恒林率民团截击,将匪徒大部分消灭,从此恒林的威名大震,远近土匪均不敢犯其境。使少林寺方圆数十里内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地方政府也屡次嘉奖,人民亦皆称颂。
恒林在少林寺任当家,寺周围居民遇有婚丧嫁娶,若有困难。到少林寺求助者,皆能如愿,日后无力偿还者亦皆免予追讨。他对内领导常住,对外保卫地方,贡献颇着,而从无骄矜之色。与人相处,谦恭之态,始终如一。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秋,因积劳致疾,示寂于少林寺,世寿五十九岁,僧腊四十八夏。噩耗传出,四方哀悼。翌年春,登封、临汝、巩县、偃师四县群众\集资,为恒林立碑于少林寺东,以志哀思。
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秋,恒林因劳致疾圆寂,遗嘱嘱妙兴继任当家,又得僧众\推举,亦继其师之位担任登封县僧会司僧会(当时虽为民国时代,但观念落后的豫西地方,仍维持僧会司这个名称)。妙兴门下弟子很多,妙兴打破历来秘技不传之旨,以发扬武术,强种强国为职志。故少林历代宗派不传之秘技,至此传于俗家者很多。他着有《少林宗派渊源世系图解》、《少林拳解》、《少林棍解》、《达摩五拳经》、《禅杖图解》、《少林戒约释义》、《增补拳械箴言》等书。惜后来因少林寺迭遭兵燹,以致散佚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