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NO.8 | 崔中慧:佛教艺术,最好的佛教文化传播工具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9-11-01

崔中慧.jpg


在珠海普陀寺举行的2019佛教英语培训班活动上,崔中慧教授以佛教艺术主题为学员解析佛教文化,她从佛教的宫殿和画像研究入手,告知学员佛教艺术主要体现在书法、雕塑、绘画、建筑、原始文物以及表演等六个方面。


期间,崔中慧教授接受大菩文化采访,就佛教艺术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崔中慧教授,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教授,香港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佛教艺术研究。


在采访开始前,崔中慧教授首先给我们科普了,中国佛教艺术可以分为佛像雕塑,佛教壁画、绘画,佛教建筑,佛教音乐,佛教梵呗这几个类型,而这些也是我国佛教艺术中比较特别的。


Q:艺术在中国佛教2000多年来的发展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A:我觉得佛教艺术在中国佛教上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艺术本身就已经超越了语言文字,它可以直接跟人的心灵去沟通,也容易和社会大众接近,这种表现形式也易于让别人了解佛教的精神和毅力。所以我觉得从艺术这方面来讲,佛教艺术可以说是推动佛教中国化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


Q:您认为佛教中国化在艺术层面有哪些具体体现?

A:比方说,用《目连救母》的故事来传达佛教的孝道;再比如,我们发现敦煌莫高窟的很多壁画展现了各个朝代僧人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辩经,这种表现形式的变化,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体现。


Q:像莫高窟这样的石窟有什么特点?

A:中国的高僧大德在建造石窟的时候,石窟的格局和整个空间的设计除了会把佛像、壁画都设计在洞窟里之外,还会融入大量的中国元素。


Q:这些中国元素体现在什么地方?

A:一般来说,在佛经、佛像、壁画都建设完成后,他们会再刻一段发愿文,这种形式是中国石窟里普遍见到的,发愿文如实的记录了他们发愿、建造石窟的整个过程。现在透过留下的发愿文和铭刻的文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石窟所具备的功能还有它的时代背景以及开凿这个石窟的人是谁,这种具有文献、图像的资料史实性的佛教石窟在其他地区比较少见,而我们中国保存的就非常好。


Q:其他国家的石窟保护现状是怎样的?

A:我们拿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和中国最有名的敦煌莫高窟比较,阿旃陀石窟现在保存下来的文献不多,有铭刻的文字更少。


敦煌莫高窟除了有图像、文字及文献以外,还有题记。题记里都铭刻了一些开凿石窟的功德主名字或者是发愿文,这样的记载非常多。再加上敦煌莫高窟有一个藏经洞,正因为具有文献、图像、文字等丰富的历史资料,敦煌莫高窟也成为佛学研究热点。


1.gif


Q:对这些历史资料开发的同时如何进行文物保护?

A:以莫高窟来讲,它不仅是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一个旅游热点,太多人去参观,一定会带给莫高窟很大的威胁和破坏力。去年听说有人在构思要复制莫高窟,我觉得利用现代科技重造佛教历史遗迹,对石窟原址的保护很有帮助。同时利用这种高科技,也能帮助中国佛教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中国佛教国际化的重要环节。


Q:相比较佛经翻译,艺术在中国佛教“走出去”的过程中有什么优势?

A:佛教艺术可以超越语言文字的影响力,让一般人通常都没有耐心看佛经,但是如果他听到一段很美的音乐、看到一幅优美的壁画,心就会静下来,这是艺术超越文字的魅力,而且艺术是来源于生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Q:艺术促进中国佛教走出去的历史中,有哪些成功案例?

A: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我觉得艺术的传播对“佛教走出去”而言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比如说,日本和韩国的佛教源于中国佛教,而中日韩三国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也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


Q:中国佛教艺术对于日本、韩国佛教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

A: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在日本和韩国都非常流行,他们有些寺院也保存了中国的佛画和雕塑,这些都是受到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


Q:中国佛教艺术传到日本、韩国后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A:继承了中国的佛教之后,日本和韩国有所创新。比方在日本的佛教雕刻史上,一批有名的佛师创立了独特的雕刻风格。这种风格的雕塑,可以说是日本佛教艺术的顶尖了。这些佛师留下了很多精美的佛像雕塑,但是这些佛像并没有完全借鉴中国佛像的原型,里面更多的融入了日本当地的审美习惯和社会风俗。


2.gif


Q:当今佛教艺术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A: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把古人留下的东西善加运用,而佛教石窟里保存的大量的壁画、佛像,我们也没有完整的将它数字化。


Q: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佛教的发展会呈现什么状况?

A:如果我们把这些全部整理,可以运用的材料就非常多,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我们只要能够把这些资料拿过来,再重新诠释,或者用现代的科技把它表现出来,就可以利益很多当代的观众和刚入门的佛教徒。将这些故事用信息化的方式传播,也非常利于中国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这是在传播方式上的改变,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人,所以应该大力培养真正高素质的佛教人才,从佛经典籍入手,佛经里面有非常多的宝藏和提升自身素质的经典教育与启发性的故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Q:您认为在人才培养上,佛教英语基地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A:这个交流基地,事实上它可以不止是语言交流,它未来可以是一个多样化的、多层次的佛教交流基地。比如说佛教艺术、佛教经典论述等,都可以成为交流基地的主要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国际要求的佛教人才。


就从佛经翻译来看,如果没有真正的理解佛经的内涵、没有将它化为己用,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纰漏,所以人才的培养一定是多方位的,不应该局限于语言培养。(图:卢鹏宇 李金洋 文:妙月)




编辑:贺雪垠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