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NO.11 | 园慈法师:留学经历给我带来了什么?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9-11-11

园慈.jpg


园慈法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留学僧之一。一直以来,他都致力于佛教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8月6日,园慈法师在“2019佛教英语培训班”授课后,接受了大菩文化记者的采访。求学期间他有着哪些特别的经历,又对他的求佛之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面跟随大菩文化一同走进园慈法师的求学之路。


园慈法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首届和二届世界佛教 论坛翻译组组长、北京释家翻译导师、联合国卫塞节执委会 、佛教英语交流基地(筹) 副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培训部主任。


Q: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留学经历吧。

A:1986年时,中国佛学院要派学僧出国留学,在此机缘下,我和净因法师等其他三位法师去到斯里兰卡学习。这是我们第一次出国,所以我们都很兴奋,连赵朴老都帮我们做了很多事情。


Q:可以说说是哪些事情吗?

A:他考虑的很周到,去之前给我们每个人量身做了短褂长袍,两短两长。我还记得当时是用黄色绸缎给我们做的短褂,因为考虑到我们去的是热带,所以特意选了质地薄的布料。他希望我们到了那边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汉传佛教僧人的威仪,十分用心。


Q:这次留学经历对你而言的意义是什么?

A:第一,我们想知道国外的佛教与中国佛教有什么异同,进行相互交流,把国外的优秀佛法带到祖国来;第二,我们想去深入研究南传佛教的教义、历史,为佛教的发展梳理历史脉络。


Q:作为留学生,刚到斯里兰卡时,应该遇到不少困难吧?

A:到那之后,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语言。我们去了个中小学级别的佛学院,要先学习语言,包括僧伽罗语、英语、巴利语、梵语等。


1.gif


Q:你们融入当地僧团的过程中,除了语言困难,还有哪些?

A:中国佛教和斯里兰卡佛教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刚去时一直坚持着汉传佛教的戒律,但由于环境问题,我们很难生存,所以对方的长老给赵朴初先生和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写信商议,在我们留学期间最好是换上他们的衣服并重新受戒。在得到了中佛协领导的认可后,他们给我们举行了非常的换装仪式,中国驻斯里兰卡馆的大使和参赞都应邀出席了此次活动。


受戒之后,我们在生活上就完全融入斯里兰卡的僧团了。早晨上殿念经、中午应供,还有其他活动我们都会随寺里长老去参加。斯里兰卡晚上是不吃饭的。刚去时,长老对我们很照顾,晚上会给我们买些面包果酱,有时也会用当地的一种菜煮粥给我们吃。


Q:面对这些困难,你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A:斯里兰卡的寺院管理模式不像中国,他们每个寺院都有各自的住家户,这些住家户轮流供养寺院的早饭和晚饭。那里的学生一般忙于读书不去托钵乞食,但是为了融入当地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会去托钵乞食。


Q:在融入当地生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

A:当然有啦,有一次,我们到锡兰佛教会进行参观,墙上挂着一张世界地图,在每一个有佛教的地方都有一枚钉子。


我们注意到中国那片区域没扎钉,当场就问“我们中国那里怎么不扎钉?”他们说“你们来之前我们以为中国没有佛教呢。”当时我们都有点哭笑不得,也意识到中国佛教在世界上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实在太微弱。


Q:那后来地图上的中国区域有没有扎上钉子?

A:这件事我们一直记在心上,之后有机会再去到那个教会时,我们第一时间去看了那张地图,发现上面已经有了一颗钉子。这件事后,我们都觉得此次留学经历不仅仅让我们体验到了不同国度的佛教形式和理念,更让斯里兰卡重新认识了中国佛教。


2.gif


Q:在生活和学习上,哪些地方让您印象深刻?

A:刚去头两年,我们虽然受到了当地长老的爱护,但生活还是很苦的。所以,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经常包了饺子拿给我们吃来改善生活。


虽说物质方面他们不是很优越,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斯里兰卡僧人的佛教教育、文化素养和知识修养应该算是很好的。


86年时,斯里兰卡全国有16个佛教的国师,有的是大学校长,有的是教授,基本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出家人。


Q:那您有没有印象最深刻的老师?

A:每位老师对我们的教学都很用心,但我最感激的老师是佛教大学的前任校长。他退休之后和别人联合创始了香港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令人十分敬佩。从他身上我明白了佛法应该是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利益众生。


Q:这次留学经历在您的人生成长道路上应该影响很大吧?

A:留学的这几年里,我们5个人都觉得此次学习对提升自信、扩展视野、深化认知水平都有很大影响。这些都让我们觉得不枉去斯里兰卡一趟。


Q:结合自身留学经历,您认为中国佛教怎样能更好地走出去?

A:一方面要做好内容上的准备。佛教走出去,第一要知道让什么走出去,走出去的内容必须是人家需要的。一个送一个收,这两者要结合好。


另一方面,要做语言上的准备。语言是沟通必不可少的载体和工具,但工具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一定要选好。这样中国佛教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图:卢鹏宇 李金洋 文:施琪)

编辑:贺雪垠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