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NO.2 | 净因法师:佛法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说的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9-10-02

3.jpg


大菩文化记者在2019年佛教英语培训班上专访到净因法师,从他“中国汉传佛教初代留学僧”的求学经历说起,谈到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方向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作用力,对不断中国化和正在世界化的汉传佛教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净因法师,南京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他和我们慢慢谈起他的留学经历

1986年,我们五人到斯里兰卡读书。在那一个特定的岁月,能够到国外去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还是感到很荣耀的,心中有很多期盼。当初陪我们去的是赵朴初会长,我们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登上了飞机。


当降落到斯里兰卡机场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到他们首都科伦坡的时候,基本上跟我们国内的县城差不多,心里面就有点反差,觉得这好像不是留学,有点上山下乡的感觉。我们在北京读书时,北京的建筑很霸气、辉煌、庄严。我们去胜法寺居住下来。后来发现,留学,特别是到少数的南传佛教国家留学,这种文化差异特别大。


净因法师皱眉形容着留学伙食

我们在中国习惯早上吃稀饭,一天不喝稀饭好像就没有吃早餐一样。斯里兰卡受英国150年的殖民统治,整个文化、饮食习惯都被英国影响了。所以我们刚刚去的时候,早餐没有稀饭,基本上吃面包。在我印象中,面包就是糕点,饭前吃了玩的。所以,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拿了半块面包,说是一个人的口粮!我吃进去,跳一下,又饿了。我还在等早餐吃,人家说早餐已经吃完了。这种差异非常大。


再比如说,因为斯里兰卡是热带,所以他们以咖喱饭、辣椒为主。我是江苏人,从小不大喜欢吃辣椒,所以在斯里兰卡,基本上是一口饭、一口水,吃一顿饭都要喝五六杯水,要不然根本吃不下去。


他又例举学习上的差异

学习上的差异也很大,他们认为你去那不应该是通过英文学习,而是应该通过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僧伽罗文”学习。那时为了学习佛教,我们从小学一年级的水平开始学僧伽罗文,进步挺快。没过多久,我们就去参加中学考试了。


净因法师道出问题所在

留学最初都带着美好的愿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出现。主要是文化差异,远在万里之外,没有人照顾,而且必须跟当地的本土人交流,语言还不太通,于是我们写信给赵朴初会长,诉说问题。


赵朴初会长刚开始还搬救兵,一会找叫张德欢华侨,一会联系使馆。但是天天有问题,赵朴老就写信给我们。他说,出国留学的部分任务就是学会自己解决困难。生活中会遇到各种苦,找到苦的根源,学会自己化解,这也是留学的一部分。


回忆赵朴老给他写的信 他顿了会说

他的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遇到麻烦的人和事。如果说你把它当成麻烦,频频纠结,抓住不放,麻烦就越来越多。如果自己主动去化解,慢慢适应,心就能安下来。”


1.gif


净因法师从容地分享留学经验

我留学最大的体验是:第一是最大的学习就是学会生活自立,不依赖别人,用一颗平静心去解决困难。这是留学里面最重要的一课。只有把自己安顿好了,才能谈得上安心读书。所以我认为留学僧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拿到什么证书,更重要的心智的成熟。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一种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信心,而不是逃离。这是我在斯里兰卡留学中比较大的收获。


第二是我对佛教的认知。我是比较传统的中国佛教训练出来的学僧。从南京的栖霞山佛学院到北京的中国佛学院都是属于正规的一种训练,我们这儿的教育非常重视义理的学习跟研究。至于如何把佛教的理论,应用到现实的社会跟人生比较薄弱。比如,我考试基本上都拿100分。但不是我们认为懂了,就真的懂了。这是我在斯里兰卡留学中吸取的教训:真正的佛法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说的。


他们有一种棒喝。比如讲四圣谛,我们把四圣谛当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杰拉尔老师说四圣谛是一种公式,当你遇到困难,运用这个思维方式,实施四个步骤,就相当看医生。第一,承认自己有病,也就是四圣谛的苦。第二,不要逃避,勇敢面对的同时,要静下心来找出生病的根源。第三,一旦找到麻烦,要建立信心解决问题。第四,要去寻化解之道。依照这四个步骤来走,就能够化解问题。四圣谛一下子就活起来了,跟人生发生了关联。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悟空性,转换成现代人的语言就是用空性的思维去看待你的成与败。这种空性不要固定不变,而要用动态、因缘、变化的思维看人生的成败得失。这个时候,应该是用而不执,一切随缘。


第三,他们坚持要用僧伽罗语学习佛教,我们通过努力,改用英文学习佛教,好像更容易懂。我们现在用中文来解读佛经的这种语境是古人的,他们很少有人用现代的语境、思维方式来讲解佛经。英文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时候,慢慢接触佛法翻译的。他们用接近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翻译,所以人们了解的时候相对比较轻松,这个道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学习佛法必须准确地学习。应用的话,必须用现代人的语境、思维方式,通过某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很容易理解。


当记者询问净因法师除了留学时所得到的收获之外,有没有发生一些让他特别自豪的事情时,他瞬时挺直身体,神采飞扬地遥想当年:


比如说,我们去斯里兰卡的时候,英文很烂,基本不能沟通和自理,闹了很多笑话。我们想去买香蕉,不会问价格,就用竖手指的方式来表达要一斤,一两,还是一个。在斯里兰卡,1根香蕉20卢比,我们误以为是1斤20卢比,觉得很便宜就买了。最后只拿到1根香蕉。当时英文就烂到这个程度。但我们到凯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考试的时候,一共三百人,当地人拿特优的就一两个,我们三个都拿特优。类似这样自豪的事情特别多。


看到法师这般自豪,记者好奇当地民众如何看待留学僧的身份,对于中国佛教的认识是不是从那时开始的?


净因法师连连摇头否定肯定不是。斯里兰卡和中国有很多交往。郑和、法显都到过斯里兰卡,所以人家对中国并不陌生。后来为了加强友谊,中国政府支援过斯里兰卡,把整个村庄从后面维修等等。50年代-60年代,斯里兰卡对中国是很友好的。我个人觉得,他们对大陆去的出家人并不排斥,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是斯里兰卡人那时接触的大乘佛教徒都是日本和尚。日本和尚和斯里兰卡和尚不同,他们可以吃荤。所以,斯里兰卡人对日本那种形式的大乘和尚有看法。我们到那儿以后,为了能够减除斯里兰卡人对大乘佛教徒的误会,我们就尊重他们的习惯,重新授了南传和上座部的戒,那时给我们剃度的都是当地最有名的长老。


2.gif


当记者问净因法师中国佛教一直强调走出去,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文化有没有吸引外界进来学习?


他惋惜地表示:中国佛教文化就像大海一样的,里面有无数的珍宝,只不过太深了,只是我们的展示技巧不太到位,要想真正走出去,先要识货,挖出来,包装好,再拿出去展示。目前,我们挖掘功夫还不够。


中国的“话头禅”,直接针对“念佛是谁”,朝着釜底抽薪,了解“我”的本来面貌。很多的外国禅修都是一种情绪上的疗法。所有的情绪的核心就是对自我的执着。


中国真正有大国的气势,一招釜底抽薪,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好的,但我们现在很多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一定要把它重新挖掘、整理、包装,用现代人、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诠释。我们的宝贝很多,书法、艺术、绘画,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他们两三百年能比试的。我们需要大量人才的挖掘,再挖掘宝贝。


他紧接着“人才”的话题谈到英语培训班开班的意义:

现在对外交往,除去内容外,还需要可以跟国外交流的英语人才,这个是至关重要的。英文交流基地的意义很重大,重大的意思是中国佛教已经开始觉醒。文化要走出去,就需要可以用国外语言到国外直接交流的人才。这是第一次明确地了解培养对外交流的人才的重要性,这个是很了不起的。只要开了头,以后一定会做得很好。


谈到现在出去留学的青年学僧和他当年留学有啥不同时,他表示:

求学没有太多不同,区别在于出去的心态、发心、宗旨。如果非要说不同,早期艰苦一点,但心里有准备,不以苦为苦。现在条件好一点,但很可能养尊处优,有恃无恐。所以我觉得到国外留学,学会独立生活,用平静心处理一切问题,从而自强、精进,这是所有人到国外留学共同的第一课。


净因法师还提到留学僧的榜样:

现在对外交往,除去内容外,还需要可以跟国外交流的英语人才,这个是至关重要的。英文交流基地的意义很重大,重大的意思是中国佛教已经开始觉醒。文化要走出去,就需要可以用国外语言到国外直接交流的人才。这是第一次明确地了解培养对外交流的人才的重要性,这个是很了不起的。只要开了头,以后一定会做得很好。


他觉得学什么和为什么要去留学是有关联的,这是带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比如看到国内佛教的管理可能需要有些调整,那要重点关注别人的管理。带着目的去,留学便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遇到任何困难,就会产生力量。所以,不能盲目地去留学,应该明确留学的目的和宗旨,这样会学有所成。


记者请净因法师以留学僧前辈的身份对年青一代的留学僧寄语期望时,他谦虚地摆摆手说:

求学没有太多不同,区别在于出去的心态、发心、宗旨。如果非要说不同,早期艰苦一点,但心里有准备,不以苦为苦。现在条件好一点,但很可能养尊处优,有恃无恐。所以我觉得到国外留学,学会独立生活,用平静心处理一切问题,从而自强、精进,这是所有人到国外留学共同的第一课。(文/妙甜 图/邓彬 编辑/施琪)



编辑:王颖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