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NO.26丨本性法师:后疫情时代佛教的社会角色与担当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20-06-13


大菩文化对话录栏目推出系列访谈


“疫情下的对话与思考”


本期我们采访了福州开元寺方丈本性法师


作为法师,疫情发生以来,他聚焦佛教在生命关怀和心灵抚慰方面的独特作用,强调佛教界应加强社会担当。


他认为,僧团应加强自身学修,加强佛教的理论、制度、信仰、道风、组织、人才等建设,加强“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对外交往”的开展,这样才能推进佛教事业的传承与延续。


一斑知豹,一叶知秋。


6月2日,浙江省的佛教名山古刹,有条件有秩序地陆续打开了闭关数月的山门,从此可见,中国抗疫之战,又进入了一个胜利的新阶段。当然,从全球局势看,新冠肺炎疫情的灭除之途,还是相当的漫长。


想象着浙江省名山古刹山门开启那一刻,国旗升起,国歌奏响,虽非亲历,吾却也眼眶潮湿了。因为,这一幕,来之不易啊!


山门洞开,人潮往来。回首过往,更应前望。


当年,佛陀王子不当,有世俗的富贵繁华不享,却夜半越城,没入深山,过种种苦行,一心求道,为了什么?如探寻其解脱后的一生言行便可明了,即是为了:解脱苍生,拯救苍生,关怀苍生,抚慰苍生,为苍生指明去苦得乐之路,为社会指明由乱到治之路,为宗教指明度他才是自度之路。


后疫情时代,佛教该担当些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我想,佛陀当年的言传身教,便是佛陀的本心与初衷,也正是给予我们今天的清晰启示。


刚刚闭幕的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汪洋主席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引导宗教与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结合当前国情与佛教教情,我想,后疫情时代,我们佛教界,应加强:一、生命关怀,心灵抚慰,也就是守护生命,关爱心灵;二、社会担当,佛教自强,也就是服务社会,自身建设。


为什么要加强生命关怀与心灵抚慰?


因缘生法,人天合一,众生内心极易为外物所转。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对国人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对死者,造成无法疗愈的恐惧与绝望;对生者,造成深度的忧虑与哀伤。


数月以来,人人面临着病死的威胁,无时不刻,无地不处,而威胁者,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让人觉的,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每天,感染者、死亡者的权威数字不继传来,既冲击视觉、耳膜,更冲击心灵、灵魂。


由于人人处于闭关之中,活动空间狭小,人与人隔离,人与社会隔离,无法交流,无法沟通。而且,防止互相感染等原因,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戴着口罩,没有了信任,甚至“中冠”去世了,儿女还不允也不敢相送一程。这样,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只能自己消化排解。如果,心理素质不强,心灵就会扭曲。因此,疫情期间及疫后,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偏执症、焦虑症、神经衰弱、思维呆慢、适应障碍、过激反应、兴趣减退、意志消沉等等患者,急骤增加。据报道,疫后的离婚案例,也空前的高涨。


宗教,尤其佛教,有其系统性的调节心理疾病或心灵困境之法,无论禅宗或唯识宗,或其他宗派,皆有许多独到之处,非心理学可以替代。这也是佛教在守护生命与关爱心灵上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也是人间佛教正好实践的舞台


为什么要加强社会担当与佛教自强?


社会是个大系统,全球与全国是个命运共同体,疫情告诉我们,疫情之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封国、封城、封小区,安的是大家安,危的是大家危,不便的是大家不便,方便的是大家方便。佛教也不例外。这就是佛教因缘法、联系法、因果法的道理。


本性法师墨宝:全球抗疫 同舟共济


疫情期间,全国佛教界,以大局为重,全力配合防疫,并积极发扬慈善公益优良传统,为抗疫捐款捐物。教内防疫,亦效果良好,未为国家抗疫拖后腿、添麻烦。但疫情也提醒我们,如何能于特殊时局或形势下,加强服务社会与自身建设,这需要我们今天给予更多的思考,并确立常规制度与应急机制。


由于疫情的强大破坏力,社会各方面,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民生、人际、就业、优秀文化传播、对外友好交往,等等都会面临压力。


这时,在心系百姓和众生苦难与烦恼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要理解党和政府的难处与苦衷。佛教界应发扬“爱国爱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佛子有责”,“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对外交往”等中国佛教优良传统,加大力量,自觉配合各级党委和政府,密切围绕民族与国家的中心大局,竭尽所能,服务社会,为众分忧,共度难关。


同时,加强自救,加强自身建设。因为,疫情也给佛教界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以及实际困难,如学院休学、寺院谢绝信众进入、工程停工、自养困难等等。为此,疫后,僧团应加强自身学修,加强佛教的理论、制度、信仰、道风、组织、人才等建设,加强“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对外交往”的开展,积极团结广大信众,主动带领他们,凝心聚力,服务国家富强,助推民族复兴。同时,也推进佛教事业与家务健康地传承与延续。

编辑:贺雪垠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