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NO.30丨明林法师:识众生苦,方能解众生苦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20-07-01

明林法师封面.jpg


大菩文化对话录栏目推出系列访谈


“疫情下的对话与思考”


本期我们采访了河北隆尧县报恩寺明林法师。在重大事件面前,每一个个体都会受到影响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无论这件事的本质是喜是忧,若心在迷途,就难返航,所以会有“范进中举”这类人间喜剧。


现代心理学将个体面对外界环境变化之后,心理、行为的反映称之为“心理弹性”,又将支撑个体抵抗负面影响的能量称之为“抗逆力”。


而这样的思考,从佛教诞生之初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面对全球性公众健康危机,佛教弟子又该从哪些角度去认识众生苦呢?又该如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呢?


佛教揭示了人生的真相——苦。

 

瘟疫,即病也,病或可引起人的死亡。无论是身内外患病、还是死亡,都令人受尽苦楚。这即是佛教说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其中还包含了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的意蕴。我们在面临病痛、死亡时,会渴望健康和生命,渴望无法实现时又遭受着“求不得苦”。当亲友离世时又遭受爱别离苦。

 

佛教谈苦,并不是消极的。一个人知苦、识苦,了苦,才能发心求解脱。一个人识众生苦,才能发大乘菩提心性,愿每一位众生离苦得乐。


而这次疫情“苦”给我带来的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的自然之道


疫情的到来,让大众不得不直面“人生之苦”。它让我们重新思索,我们与自己身体的相处之道,是否符合自然之道。疫情,需要我们去思考:我们的选择是否是我们身体的选择?我们的选择是否被傲慢和贪婪左右?我们是否对我们的身体、对自然生态保有仁慈?我们是否对进入身体的食物和自然保有敬畏和感激?

 

二、追寻生命的奥义


生而为人,无常即常,除了“无常”,没有一件事是永恒的,生命亦如是。而往往,我们缺乏静下来的勇气,缺乏面对生命的勇气,缺乏深刻思考的勇气。“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看似很远,却每时每刻在每个个体上发生。


“死亡”是我们在生命过程中,要去面临的巨大的焦虑和悲伤。而疫情,让这份焦虑和悲伤浮出海面,伴随着“狂风暴雨”让众生惴惴不安。


于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生命消失的可能性,当这一身肉体不复存在的时候,我们将要面临的未知是什么?我们要如何面对未知?我们要如何在“日薄西山之际”寻一份安心?


倏忽一世,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行将走过时,又会怎么宽慰自己?这一生,我因为什么而不留遗憾,不枉此行?我想这所有的一切都会在佛法中找到答案。

 

三、亲人情感的链接


佛教的本质,在于体悟世界的无常本体,顿悟世界万物因缘附会、不具自性的性质。诸行无常是佛教三法印之一,也包括了人生的无常。平时大家或忙于工作、或奔波在外、或求财、或求学,很少有机会和家人有长时间的交流。


疫情,带给大众的另一个机会,是大家终于能够有时间静下来,与家人有更深的情感链接,有时间与父母伴侣和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和谐家庭。

 

四、娑婆众生的因果


若审视自己,我们是否忘记了自己本就是万物的一体?我们是否已经丢弃“敬畏”很久?敬自然、敬万物、敬生命,谦卑与万物共生在这个美好的星球,已是万幸,可是,我们总是在生活美好的时候,忘了敬畏。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为我们共业、不共业所感。业即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所作的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事果,今生做者是。”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可分为共业、不共业。共业指共通之果报,如山河大地、无数之生物等;而有关各个生物之身体,或各个生物特有之果报,则属不共业。


佛教谈不善的共业、不共业招感不善的果报不是消极的,而是教会我们应该避恶趋善,摆脱恶报,改变人生。佛教希望我们能领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业感道理,进而改善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五、涓涓汇集的人间大爱


疫情面前,人性里所有的美好的善意,在温暖着我们,成为我们对抗疫情最柔韧的力量。在防控疫情最关键的时候,个人的力量固然不可小觑,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大众的力量。


政府调动一切资源,协调各方面关系,发动一场全民防控疫情的阻击战。火神山、雷神山能在短期内投入使用;武汉等地封城,医疗物资、生活用品一样不缺;全国各地的“硬核”防疫……这都是大众的功劳。


从中央到省市区乡,直到村社,各级职能部门,全方位的运转,使疫情很快得到遏制,彰显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治理体系的完善。


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人,都积极的行动起来,彰显着大众的力量。大众的统一调配、全局把握,每个人的主动参与、细节落实,是打胜这场声势浩大的防控阻击战的关键。


在最危难的时刻,我们因无私的爱而凝心聚力,不管是在前线最辛苦的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还是在后方伸出援手,捐款赠物的一份份小爱,都凝聚成的人类最伟大的大爱,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六、家国的责任与担当


医学专家、医护人员、快递小哥、工人、海外的中华游子,社会各个阶层都纷纷的献出自己的力量;放弃休假奋战在防控一线的政府干部、企事业人员,无不彰显着浓浓的爱国情。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疫情过后,我们对国家的情将会更浓、意将会更切。疫情无法击跨我们,反而使我们更加团结。

 

七、我们与地球的关系


从家国继续去扩展我们的生命格局和视野,我们要感恩生活的地球。设想地球是一个有意识会生病的生命个体,我们人类在科技发展,文明进化的同时,为我们的地球,带来了多大的负担?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古人已经为我们指出明路。我们需要重拾敬畏,活出“身心合一”的真,“赠人玫瑰”的善,“天人合一”的美


对于个体而言,这次疫情给很多人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在“史上最长寒假”结束后,大多数人都面临着很高的精神压力,从而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

 

要消除这些负面情绪,首先需要一份觉察来观照自己的内心,是否已陷入不良情绪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如果能秉持一份理智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是否能因为此次的疫情通晓到对因果善恶的认知,是否能在下次灾难来临的时候,安定自己的内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安住当下,做自己当下力所能及的事情。佛教始终主张的上报四重恩之首就是“国家恩”,所以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照顾好自己的小家,不给国家添乱。遵守国家的每一个规定,就是我们与家、与国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在安住当下,做好自己的同时,尽可能去奉献社会,这个过程中焦虑的情绪就会逐渐烟消云散。

 

最后,因果通三世,坦然对生死,这是学佛人的根。佛教认为不善心将招感不善果报,这个不善的果报既包括自身不善的果报,也包括外在不善环境的果报。人在面对灾难时一定要“心态平和”,清净心起,灾难才会远离。佛陀一方面指引我们走向一切烦恼熄灭的无余涅槃、悲智圆满的大乘佛果,另一方面也关怀着世间的疾苦,使人们现世得到安乐。

 

我们要仰仗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做功德回向受病苦之人,所以在此劝请佛教居士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觉悟人生,奉献社会。

编辑:贺雪垠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