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NO.31|静波法师:无规矩不成方圆,有约束方能成才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21-01-04


在参加“岭南佛教文化”期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方丈静波法师在广州大佛寺接受了大菩文化记者的独家专访。


从佛教中国化到汉传佛教发展,从岭南佛教文化到当代佛教事业,静波法师常用“规矩”一词来提炼他的观点。


- 01 - 过去的佛教中国化 不代表中国化已经完成


佛教自东汉由陆路、海路传入中国,经过了长期发展,融合了儒家、道家等中国本土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深刻中华民族烙印的中国佛教。然而,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民族,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也是永不停歇的。


Q:静波法师您好,您认为佛教徒最重要的特质应该是什么?


A:那肯定是遵守规矩。比如我们一直提倡的守法、守戒、具备社会公德,这就是规矩。一个在家的佛教徒,连三皈依都不遵守,那你就不是佛教徒。


Q:从佛教角度来说,最重要的特质也是守规矩吗?


A:当然是了,你的宗教不能走到居民区,不能走到非宗教场所里去。就像刚刚论坛上讲的,“四进”活动,传统文化可以进学校,可以进监狱,但是宗教不可以,这就是规矩。


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规矩,所以我们要知道规矩,才会遵守规矩。其实中国化的问题,就是遵守规矩。你遵守规矩了,就中国化了。


历史上的老祖宗啊,佛教的老前辈怎么中国化,但是轮到你,你不遵守规矩,就还没有中国化。


Q:您怎么理解“佛教中国化”这个词?


A:中国化就是,在已经本土化的基础上,当代佛教怎么定位自己,我想这是最重要的。


现在怎么中国化呢?那咱们就跟上时代,那就中国化了。你跟不上时代,夸夸其谈说我们的老祖宗多有钱、多好、多可爱……那不是我,我今天可爱才是可爱,我今天可爱才是我的佛教可爱。


Q:所以佛教中国化,一直在当下?


A:对,佛教的修行也是,本地风光、把握当下。并不是总在回忆过去、老在纠缠过去,也不是妄想未来,就是做好现在。


但你不能过分,你一过分了,你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吗?这就不对了。就是说你要跟上,而不是你要超越,你做的过分了有问题,你跟不上也有问题,恰到好处,才能皆大欢喜。


- 02 - 慈善事业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起源于清末民初,在当时对抗庙产兴学之风,重塑佛教良好形象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随后,在太虚大师等人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指导下,从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和接纳。


Q:现代养老机构、医院等场所也在做临终关怀,普遍来看这些临终关怀服务还是建立在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跟佛教有什么不同吗?


A:虽然心理学是西方建立的,但事实上任何一种信仰,其实都要解决心理问题、精神问题,这个也不是什么西方的发明,只不过西方人更重视一些潜意识的东西,但佛教已经把它阐明了,比如说“第七识”“第八识”。


第七识是人睡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不起作用了,但你是活人呐,就是有第七识嘛,执持根身。


Q:佛教是不是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走向社会,面向大众呢?


A: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所以我们不好去越位。跑到(信众)家里去做临终关怀或者其他事情。除非有极其特殊的、对寺院有贡献的、小范围的,这个恐怕是个例外,不太可能把这种行为普及开来。


Q:那要如何帮助信众解决一些问题呢?


A:只能说他有需求的时候,他上寺院里去咨询、去询问,来解决他心里的疑惑或者是恐惧。


比如说到客堂里咨询,针对他的一些问题,用佛法解答一些疑惑。还有一种窗口就是,寺院里,包括哈尔滨极乐寺,初一、十五、星期天都会有讲经,他在下面听一听,就觉得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了,也不至于说非得一对一的,他听一听可能就觉得“我的问题没有了”。


佛法一直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心理问题,那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除非他特别顽固。比如说,他可能被别人忽悠了,说他身上有什么东西、他被附体了,这个很难被改变,先入为主。


Q:这一部分人也有可能是佛教徒吗?


A:其实有些信仰者并不是真正的信仰,他只是对佛教有好感,但是他又学别的去了。所以这就是佛教讲的因缘。你在这个范围内,做了你应该做的事,这是对的,但你不做是不合适的,你没有负责任,如果你做出圈儿了,那你就犯规了。


Q:佛教在做公益事业的时候,也是中国化的过程吗?


A:当然啦!比如说做慈善,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佛教是作为我们政府慈善事业之外的补充。另外,我的信仰指导我去帮助别人来利益自己,这又是跟信仰一点都不冲突的。


当然,不能为了做慈善而做慈善。扶持弱势群体是政府的一项责任,作为我们政府慈善事业之外的补充性慈善,是可以的。但如果说喧宾夺主、(做慈善)做疯了、热心不减,把政府应该做的事情都承包了,那就越位了。


所以我想,无论是大佛寺、极乐寺都是做了一些补充性的工作,这样的话大众也就很欣赏我们、很接受我们,也乐见其成,我们自己也不累,也没有什么压力,我们也不想被宣传,这样的话大家都皆大欢喜。


- 03 -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同时佛教文化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核心,从而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烙印的中国佛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东亚佛教文化,尤其是中国禅宗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化。


佛教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过程,静波法师认为可以用“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来总结。


Q:与中华文化融合两千年的时间,现在的佛教是否还具备原本的特点?


A:融合是必须的,因为你要生存;保留特点也是必须的,因为你有特点了,你才是佛教。有人说“佛家道家是一家”。我说“那你为啥不把头发剃了呢?我为什么不把头发留起来呢?”


因为我们还有不一样的东西,所以要保留自己的特点、欣赏别人的特点。学习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可以的。


Q:佛教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主动与中华文化融合了吗?


A:原来佛教传入中国,因为大家不了解佛教,所以说叫“格义说”,参照了道教,然后来解释佛教,在一定时间内意义很重要。


后来就不行了,你还是要维持你自己的特点,当然道教影响了佛教,佛教也影响了道教,我不否定这种影响,但是他的思想还是有他自身的特点,要不然的话你不就都是一样了吗?肯定还是不一样的。


Q:为什么现在我们谈论禅宗的时候,都会先提到六祖惠能呢?


A:那源头在这里啊,你回避不了这个源头啊。你其他的宗派传来传去就没了,只有六祖这一下整个汉传佛教都是“临天下,曹一角”,原来其他那些沩仰宗啊、法眼宗啊,这都没有了。那后来又有了,是虚云老和尚把这个法脉接续下来了。


其他的宗派,就天台宗有,但天台宗一般也都是身兼两个法脉,我本身就是啊。我学的是三论宗,我的寺院是天台宗,我的师父是临济宗,那你说我是哪个宗?我其实还是学佛的,因为你学佛了,就要依教奉行。


Q:同一个佛教内,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宗派呢?


A:宗派是祖师大德根据哪部经典、哪部论然后形成了他的修行脉络,但是佛陀的经典属于任何一个宗派,禅宗读《楞严经》,唯识就不能读《楞严经》吗?都是可以的,他可以共同遵守这部经。他的角度、他的认识,他只是按照这个宗派的角度去衡量的。


比方说天台宗讲三谛,那三论宗就讲二谛,但二谛和三谛之间他又不冲突啊,所以这就是一个技巧问题。


- 04 - 理要顿悟 事要渐修


在谈到岭南佛教时,绕不开的一位大德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他主张的“顿悟”说,让禅宗真正形成一个宗派,至今仍然影响世界文化。六祖惠能对于“空”的理解,更成为禅宗的主要思想,然而现在很多人对“空”产生了错误的理解。静波法师认为,要慢慢历练才能顿悟真理。


Q:禅宗有一句话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什么最后还会影响全世界?


A:那其实来自于印度,释迦牟尼拿着一朵优钵罗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因为他拿着这朵花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看,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叫“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这些词都是来源于佛教,所以他是有缘人,所以把责任就传给了他。其实佛法不就是心法吗?天台宗也是心法,禅宗也是心法,只不过是角度不同的阐述而已。


Q: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禅宗思想、所依据的经典好像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A:所以到六祖惠能这儿才形成了禅宗,其他只是讲禅。到六祖这儿形成了一个宗派,当然前面有痕迹,它一脉相传传下来了,但是“一花开五叶”还不是从惠能这儿开的嘛,是这么个道理。


另外,佛教其实一直都很孤独,在知识分子中宣传时相对来讲信息比较准确,老百姓那儿就有点变形了,因为它要随缘一些老百姓的想法,这叫方便。但是方便还是要回归根本的,就像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且他又传承了《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你的心里不能纠结、执著这种外在的相,但我们现在天天搁那儿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有几个不执著呢?这就是悖论呐。


Q:那念经、修行还有意义吗?


A:你不能要求他马上就开悟,你要去熏习他,你喊他你喊不醒,到时候还会跟你急,要是他装睡那你更喊不醒。但是你念来念去,有一天可能这个种子就种下了。


Q:有人说六祖的禅法不讲究具体的修行方法,是这样吗?


A:他有啊,比方说:外在的,你要遵守这个世俗的规则。比如法律、道德等世间的游戏规则,那你要遵守;内在的,你可以历事来炼心。炼心需要历事,历事是有规矩的呀,法律道德不就是规矩吗?佛教的戒律不就是规矩吗?


人们经常会误会,说一旦没有了就是断灭,这是错的。放下并不等于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所以我们理要顿悟,事要渐修。这个理啊,一下就明白了,原来没有实在性,那你慢慢练才能知道他真是没有实在性。“我”都没有实在性,“我所有”的这个客观世界,他会有吗?他也没有。


所以你看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代表方向、智慧,骑着狮子代表无所畏惧;普贤菩萨就代表行动,骑着大象就代表脚踏实地嘛。所以这就是信佛的一个特征,就是智慧无所畏惧,另外就是脚踏实地,这两个轮子是缺一个都不行。也就是你说到就要做到,做到就要讲清楚。所以我们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就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 05 - 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前提是传承


如果把敦煌看做我国北方古代的佛教文化中心,那么岭南地区则是我国南方长期以来的佛教文化中心。当代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佛教故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背景下,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航帆下,静波法师认为,讲好中国佛教故事,首要前提仍然是传承。


Q:在当代要怎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佛教故事呢?


A:首先要传承,比方说我学《金刚经》,首先我对《金刚经》有了解,我学《维摩经》我对《维摩经》有了解。我了解了可以去跟人交流,我不了解就去交流,我心里没底啊。


Q:佛教最原本的一些教理教义在传承的过程中有发生过变化吗?


A:传承要有自己的特点,佛教在印度是托钵乞食的,那在中国就不允许,这不符合中国的礼俗文化。有人觉得挺热闹,那就哗众取宠了,因为我们整体的社会环境是不可以的。如果突然间你这么做了,首先你没遵守规矩;其次你在恢复传统的时候,因缘也不具足。


现在不讲中国化吗?那就要传承,然后做好当下,因为过去在印度那套不行了。就像我们极乐寺大雄宝殿,供奉着天台山造的释迦牟尼、迦叶、阿难,然后十六尊者、十六罗汉。


在印度,出家人、罗汉怎么能穿鞋呢?他跑到冰城哈尔滨了,我们一人给他配一双大棉鞋,对吧?这就是随缘嘛。当然这不是我们故意的,但是天台山造像就给我们配了鞋了,而且是棉鞋。


这看起来是个笑话,实际上你想想,你不能光着脚到东北啊,这也是个因缘嘛,就是说你要随缘嘛,和谐社会就是这样。


静波法师


静波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佛学院院长、哈尔滨极乐寺方丈。

编辑:王丽荣 责任编辑: 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