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NO.32|耀智法师:为什么佛法能给我们直面死亡的勇气?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21-01-04


广州大佛寺自2003年开始关注生命教育,2016年起举办癌症患者康复营,在大众的生死教育上颇有建树。首届岭南佛教文化节结束后,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师针对生死观、生死教育、癌症患者康复营等问题接受了大菩文化记者的独家专访。在他看来,参透生死的关键在于转念,“如能转念,即见如来。”


- 01 - 康复营的起源:无事不登三宝殿


现代心理学中将人濒临死亡时的心理状态分为:否认、愤怒、挣扎、沮丧、接受五个状态。从抱怨命运不公到过度治疗再到求神拜佛,很多人囿于死亡的“陷阱”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生命的本质。


Q:耀智法师您好,您是因为什么事情决定做癌症患者康复营的?


A:很多社会大众对佛教不太了解,所以当他遇到疾病、死亡或者其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还是会想找到寺院里为他消灾免难,这就是我们说的“无事不登三宝殿”。


在这些人当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因为疾病、癌症而盲目拜佛的人,这是在我们举办癌症康复营之前。然后呢,我们也跟他们面对面地沟通,给他开示,希望他能够积极治疗,同时要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的、变幻的、老朽的。这样的案例在我们创办癌症康复营之前就遇到很多,于是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到了2015年,一个特殊的因缘,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我们与一个专门研究营养学的华人教授结缘,当时也是谈起了现在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发,在我们相谈之下大家都认为可以合作,来为慢性疾病,尤其癌症患者,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Q:创办癌症患者康复营之前经历了哪些前期准备?


A:当时呢,就规划了三个方面,从康复来讲是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心灵治疗,心灵治疗啊,一定要有宗教的参与才有说服力,才比较圆满,所以他(华人教授)选择跟我们合作;


第二是运动治疗,运动治疗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运动的法门,像太极拳、八段锦,还有少林寺的行意禅、禅武医,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而且运动治疗在西方医学界啊,已经成了一个专科,在我们东方,文化更加丰富了;


第三呢,就是营养干预,营养干预呢,那就要医学界的专家,来承担这样一个营养膳食的调配,那位哈佛大学的华人教授,是从事这方面的。


所以我们当时是从人的康复来确定这三个核心理念,但是人生老病死这是一个常态的过程,而且人即便死亡了,也不是生命的结束,所以还是从佛教的理念,我加上一个终极的关怀,那就是四个核心理念


Q:怎么理解终极关怀呢?


A:因此在我们癌症康复营这一块,死亡也是我们培训的一部分。一开始面对癌症患者,我们也不敢说这个话,怕吓到他,后来通过实践,发现他们其实自己很愿意去探讨生命的教育。


那这样我们就好办了,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生死学说好、说透,让他真正地去明白生命的真相在哪里,所以癌症康复营我们基于这四个方面。


Q:大佛寺为什么会选择跟哈佛合作呢?


A:首先来讲,确实是因为这个社会,流行各种疾病的高发率比较大,使我们发这样的悲心做这样的事;再一个也是遇到这样的因缘来共同合作。


因为仅仅是宗教方面,那只能是心灵方面,心灵方面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讲,就缺乏说服力,所以我们就确定了三大原则


科学指导,就是科学与佛学的联动,我们不是要搞成一个宗教活动,宗教活动每个寺庙都可以做。


综合干预,综合干预就是刚才我讲的四大核心理念,除了这四大核心理念还要细化各种生活,比如说音乐治疗、慈悲治疗、茶道治疗等等,都是有利于癌症患者的康复的。


第三个原则就是公益慈善,因为我们做这个事情,也考虑很多,不要让人家误解我们“诶?你做这个事情是不是有什么商业化的目的啊?”那就很冤了。


- 02 - 康复营的初衷:不为自己 端为众生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大佛寺举办癌症患者康复营的路并不平坦,但是耀智法师以“不为自己,端为众生”的悲心,发宏愿为癌症及各种慢性病患者搭建康复平台。


Q:我们第一期康复营是什么时候举办的呢?


A:我们是2016年,我们这栋弘法大楼落成之后。因为大佛寺历史很大,佛大庙大,规模范围很大,在北伐战争时期就被变卖了,遗留下来的是一个孤立的大雄宝殿。于是我们发心在大佛寺能够做一个弘法的中心,中心不要误解,不要觉得大佛寺是中心,别人就不是中心。


所以说我们要做一件事情,佛菩萨能做得到,靠什么?靠愿力。我们要跟佛菩萨学习,那就要发愿,发愿那就是说“不为自己,端为大众”,为众生,那么弘法利生就是为众生。


所以我们就发愿把大佛寺恢复起来,针对当前社会的需要弘法利生。那癌症患者是不是需要我们的帮助,除了癌症患者还有各种其他的疾病,那我们尽我们的努力,能做得到的我就做,所以呢就在2016年,我们这栋弘法大楼,我们称为普觉楼,落成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就是办这个事情。


Q: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举办了多少期康复营?


A:总共到现在是办了十二期。我们本来计划每年四期的,每个季度一次,但是每次办下来确实要花的人力比较多,那就要人发心来做,所以觉得还是不要太频繁。如果没有这种自在的心,就会烦恼了,你自己烦恼怎么去利益众生?还是要大家欢喜才有意义,后来呢,我们就一年三次。


那本来,今年是可以办三次的,但是出现了不可抗力,而且癌症患者也是易感人群,所以我们就暂停了,包括生命教育论坛也暂缓了。


这一次有一个特殊的因缘,岭南佛教文化节去年策划,今年从小规模来举办,那我们借这个文化节的因缘,才举办了全天的“疾病与医疗”的这样一个对话,这也是对过去我们所做的一个延续。


Q:那我们这个癌症康复营的有收效吗?


A:我们总结三个方面的成就,第一个成就是问卷回访。比如说:你参加这个康复营之前是什么心态?有没有恐惧心?参加之后,你的恐惧心有没有减少了?然后你有没有按照两个礼拜的培训的内容、理念,每天去运用,按照科学的膳食,有没有去做?通过问卷回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果。


第二个是通过采访,让他们来谈(感受);第三是科学的方法,我们不是跟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的华人教授合作嘛,我们办这个班首先先抽血、验大小便、看他的指标,然后结营的时候再来一次,前后的对比。那么这个检测是第三方做的,金域检测中心他给我们发心、免费做,那这个是一个科学的、实验的一个条件嘛,通过这个前后的对比,我们发现让患者的各项指标降下来,是有效果的。


Q:这种效果显著吗?


A:当然这个效果,靠这半个月的时间是可以发生变化,但是要发长远心啊、要延续啊,要天天这样去做,就有可能会有一个奇迹的出现


- 03 - 面对死亡的勇气:如能转念 即见如来


“人固有一死”,但每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有很强的差异性,有人慷慨赴死,有人含笑九泉,也有人畏惧死亡。盲目地烧香拜佛并不能让死亡迟到,但是安住当下、静虑其心却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死得更从容。


Q: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佛教的生死观是否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应的部分?


A:我们的传统有儒家文化的传统、有道家文化的传统、有佛教文化的传统。那佛教文化的传统,跟我们儒家的传统即有相应之处,也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中国传统说要五福临门呐,五福就是富贵、长寿、康宁、好德、善终


那富贵,谁都想富贵,可是富贵不了啊,很多人还不是很富裕,现在国家的精准扶贫,让所有人脱贫,脱贫了也不是个个都富裕;那有富裕的,还要有长寿,要有这个福报去享受,你长寿了你心灵还得安宁,不要有烦恼,心里没有烦恼就建立在利他事业,就好德嘛,你什么事情都为社会着想,为众生着想,那你有这个心态,那就好嘛,然后最后来讲才能够善终。在这方面呢,跟佛教是相应的。


Q: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最大区别,从儒家思想来说,大家容易误解至圣先师孔夫子所讲的“未知生焉知死”。所以生死是要参透的,所谓的参透就是要到禅定的状态当中“心静若水,寂静不动”,这样降服一切烦恼,断除一切烦恼,才能够转念,转念了才能见如来,“如能转念,即见如来”。


如来就是自身圆满了,如来就是佛眼了,佛眼来看我们生命的轮转跟我们看生命的轮转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在佛初成道的时候,首先还是“观众生为何而有老死”,佛也是在东西南北门分别见到老、死、病然后才去修道了嘛。


修道以后才真正的参透生死“哦!原来生死是轮回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所以在佛教的生死来讲还是在十方三世。


Q:十方三世怎么理解?


A:十方是十法界,我们是人法界,有一些法界我们看不到,看不到不等于不存在,那么怎么去看得到,就是要参透!


比如说物质现象、宇宙万有是什么构成的,那么在其他宗教来讲,他认为有一个超物神来创造的,那么科学家就会去否定这个事,说这个不科学,那不科学要有个说法,对不对?


科学家的说法是,物质现象是场,场是看不到的,当场汇集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构成物质现象。


那佛家怎么讲呢?佛家说物质现象是法相。法相是看得到的,法相是法性构成的,法性是看不到的。当然法性看不到不能等于他不存在,那怎么让他看得到呢?


唯识宗里面讲要“自证分、相分、见分”,法性看不到但是我们可以自证,自己可以修证,就是说像六祖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但是我们的自性心迷失了,有烦恼不清净,还是有局限的,但是如果从法性变为法相来讲,我们是可以去选择的,只是我们选择的因缘不一样。


这个自证分,我们可以修证,可以把我们的相分变成清净的佛国世界,那靠什么去变?靠见分,靠精神的领域,也就是正念。正念才可以变,烦恼的念头就不可以变。


所以为什么说孔子在探讨生死的时候,没有办法知晓生死、通达生死。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能够通达生死,他就是从见分里边修禅定,断了见思烦恼、无明烦恼,这样才能洞察物质现象。


所以生死轮回在佛教,跟其他的宗教来讲,最大的区别是在这里。


Q:对癌症康复营的将来,您有什么打算吗?


A:癌症康复营虽然我们在做,但也不等于这个条件完全具足,周边环境毕竟还是在都市,那其实我们以大佛寺为依托,在广州一个生态比较好的环境里边正在承建百花古寺。那么以后我们可以做大,可以在一个生态的公园里边来举办这个活动,对患者受益会更大的。


当然,希望有其他道场能和我们一起探讨,也希望更多的寺院能开展这方面的公益慈善,它既是一种文化的建设,也是社会事业的建设。


因为我们在培训内容里边既有生死学、又有禅学、又有健康饮食的知识、又有运动的知识,还有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去运用的,其实是非常好的。


耀智法师


耀智法师:现任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市大佛寺方丈。

编辑:王丽荣 责任编辑: 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