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中香 茶中禅

来源:菩萨在线      发布者:妙雪      时间:2017-06-22

禅茶一味


    自古文人雅士,多是参禅悟道的高人。王维号维摩诘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超凡脱俗,因为他们近佛好道。儒家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少隐士归隐田园,坐而论道。他们将自己置于自然界的山水之中,品茶作诗,研究泡饮技艺。明徐渭《徐文长秘集》品茗图:“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藓苍苔,素于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茶清心、淡泊,有一种纯净深远、空灵的意境。可以使人清醒,排遣孤闷,令人心胸开阔,助诗兴文思而激发灵感。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僧皎然曰:“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话说宋哲宗元佑五年春,福建壑源山上的茶出来了,其时在闽任转运判官的曹辅给他的老朋友苏东坡寄了些,并依当时文人交往的惯例附了一首七律。酷爱喝茶的苏东坡品尝佳茗后诗兴顿生,作《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一首予以答谢。其诗云:“仙山灵雨行云湿,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据传,有一种“艳茶”,就是根据东坡的创意开拓出来的,令二八佳人(处女)在初春茶叶刚发嫩叶时节,用口衔着茶叶,采摘下来,放在乳沟里,让体温把茶叶煨软。这样茶叶就带有少女的唾液和体香,这与在裸女的酮体上作画,画上牡丹和荷花,身上摆上果盘或佳肴,让人品食是异曲同工的。佛说:色即空,空即色。最能解这句佛语的高人,非东坡莫属。更有高人,把茶泡一遍的比做十二三岁的姑娘,茶泡第二遍比做二八佳人,茶泡三遍比做风韵犹存的少妇,可谓对女人与茶,参悟了。并总结出一个真理:泡女人犹如泡茶。此说法是俗了点,但大俗就是大雅。茶文化底蕴厚重,一把茶壶,一杯茶汤,掂在手里,随意率性。释、道、儒,都在茶里。茶道讲究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讲究心态的平和与淡定。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品茶论道,是一种修行,可以渐悟,亦可顿悟。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品茶品人,茶品见人品,人茶一品。儒家讲仁,道家说玄,佛家讲慈悲,基督有爱。茶有茶道,人有人道,人品高的茶品也高。不管是西子湖畔的龙井,君山上的毛尖,还是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不管是武夷山绝壁上的“大红袍”,西双版纳的普洱茶,还是福建安溪城中的铁观音,都诠释着人道“德”、“信”、“行”的真谛。把盏一杯香茗,任丝丝幽香冲淡浮尘,沉淀思绪,体味人生。让其香润泽心灵,让其味超尘脱俗。品茶,品味人生。茶叶的价值就在于溶入水中成为茶水,人的价值亦是融入社会,按实用的功利观来说,茶再好,不转化为茶水,也是废物;人再杰出,再富有智慧,不融入社会,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也是没用。静品清茗碧绿的芽叶在清水中悠然漂浮。老子曰:“静心,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心如止水,拒绝诱惑。心“静”则自“清”。清白则廉洁。一杯香茶一卷书,让心灵留有一片湛蓝的纯净天空。清茶一杯养身心,清心、清行养正气!廉洁似清茶,清品悟人生!


    茶树,植根大地,吸日月精华,聚天地灵气。当春回大地时,她抽出芽叶,投身高温,经千锤百炼。投入沸水,恢复生机,从而完成他的使命——以集体的能力,释放个体的能量,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全部。这多么像一个人的一生啊。把茶叶倒入壶中,平心静气,看茶叶沉浮,随水翻腾,茶色渐渐由浅变深慢慢飘出淡淡清香,将鼻子凑过去,深吸一口,沁人心脾。啜一口,细细的品味着茶味的苦涩甘甜,体悟着人生起伏、荣辱,品味着人间的苦乐、炎凉。人生本苦,只有不怕苦,才能在苦中品出甜来。人刚入世时,感觉到人生的千百种苦,仿佛不能承受。待到受尽人生疾苦,却道生活是甜美的。辛弃疾诗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东坡诗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洛阳古道茶亭有联云:“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禅茶一味,从“禅”中闻到“茶”香,从“茶”中品出“禅”味,这种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文编:妙甜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