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情养性,修茶即修道

来源:菩萨在线      发布者:果明      时间:2014-03-11


怡情养性,修茶即修道

 

    茶修即是藉茶修行。修行的路径有千万条,藉茶事而修行的茶道只是其中之一。


    “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赏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屠隆《茶笺》)品茗利于精形修德,苟有佳茗而饮非其人,亦是憾事。不识茶趣的牛饮,则是庸俗不堪。


    “荀子曰﹕‘其为人也多暇,其出入也不远矣。’陶通明曰﹕‘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余谓茗碗之事,足当之。盖幽人高士,蝉蜕势利,藉以耗壮心而送日月。水源之轻重,辨若淄渑﹔火候之文武,调若丹鼎﹔非枕漱之侣不亲,非文字之饮不比者也。”(董其昌为夏树芳《茶董》题词)茗碗炉鼎,可以悦生,蝉蜕势利,耗壮心而送日月。


    “洁一室,横榻陈几其中,炉香茗瓯萧然,不杂他物,但独坐凝想,自然有清灵之气来集我身,清灵之气集,则世界恶浊之气,亦从此中渐渐消去。”(李日华《六研斋三笔》卷四)藉茶之清淡高雅,驱逐烦杂之念,取得心境的宁静。


    谢肇淛更是将品茶置于人生中最紧要的事,“人生饭粗粝,衣毡毳,皆可耐﹔惟无水烹茶,殊不可耐。无山水即江水,无雨水即河水,但不苦咸,即不失正味矣。”(《五杂俎》卷三)


    茶道是要实践的,在日常生活中修持。茶道往往与扫室、焚香、读史、涤砚、观画、鼓琴、移榻、养花等日常生活相结合,在不拘限形式下赋以生趣,也惟有如此人生精神境界才能升华。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正是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特点是“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神,修命即修身、修形,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形神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道家、道教对此阐述较多;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儒道释三家对此都有论述。性命双修,二者同时进行,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修命旨在形神俱妙而同化,修性旨在超凡入圣而登真。双修要在燮理阴阳,参天地而同造化也。


    中华茶道的根本追求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茶境亦好,茶礼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茶修而设,并服务于茶修。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责任编辑:范祖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