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曹山宝积寺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7-01-09

 

 曹山宝积寺(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黎明时分的宝积寺(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宝积胜境(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三面观音像(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曹山宝积寺,已有1200年历史的江南古寺,位于江西省宜黄县,始建于唐代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青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的曹洞宗祖庭。三大古书《辞海》、《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宗教辞典》都有全面记载,兴建修复后的曹山宝积寺已逐渐成为江南一流的集曹洞佛学院、佛学研究、拜谒祖庭、以及观光游览为一体的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唐式建筑丛林,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由女众驻锡祖庭的禅修道场。

 

    曹山,原名荷玉山,四周的山就像一朵朵的莲花瓣,宝积寺便坐落在莲花瓣当中,犹如一颗莲心。正对着寺庙的山叫供养山,它的形状就像一碗盛满的斋饭,供奉着菩萨,与供养山相对的是虎山,虎山的右边是龙山,它与虎山形成了龙虎之势,与四周的莲花瓣围抱着宝积寺,而宝积寺则端正的坐落在正中广阔的空间,面对供养山,形成一个天然的大佛法坛。

 

    曹山宝积寺,由佛教禅宗南岳清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祖师本寂俗姓黄,名元证,法号本寂,福建莆田人,19岁在灵山出家,25岁受戒,得到江西宜丰洞山高僧良介禅师真传,来到宜黄弘扬宗法,他在曹山“法席大兴,学者云萃,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名扬四海,被称为“曹洞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故曹山宝积寺被称为“曹洞宗”'祖庭。宋、明、清历代《宜黄县志》和《宗教词典》多版记载:在我国、日本、东南亚、朝鲜多国,至今有千余座曹洞宗派系寺庙和上千万信徒。史载:宋朝嘉定16年(公元1223年),日本学僧道元(承阳大师)来华参禅,拜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师如净禅师为师3年,受禅宗和法衣而归,回日本建永平寺作为传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场,法系繁衍,至今教徒有800多万,寺庙15000多座。

 

    曹山宝积寺,作为全国唯一一座由女众驻锡祖庭,挂曹洞宗钟板修行的禅修道场,禅堂是极为重要的修行场所。曹洞宗以“正觉默照”为禅法特色,主张以“坐空尘虑”来默然静照,不必期求大悟,唯以无所得、无所悟之态度来坐禅。并通过默默地实修坐禅,来去掉妄念,了悟万法本源为佛性,心即是佛,人自具自性清静之真如之心,只因无明风起,阻隔事理,无从见性,所以求佛无须去外界,只要能静坐默究,顿悟即可成佛,选择照彻本源自性之道,即是立志于佛道生活的默照禅。


寺院一角(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清净庄严(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丰富的佛教文化氛围 (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自然与人文合璧(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闲来石阶上,坐看云起时 (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曹山宝积寺,地处钟灵毓秀的曹山脚下,寺庙周边植被丰富,土地肥沃。作为山林寺庙的代表,开展农禅并重的修行生活是曹山宝积寺的特色之一。说到中土佛教“农禅”的产生,当以马祖道一禅师(公元709年-788年)于唐大历年间,开丛林、安禅侣为标志。后有唐德宗兴元元年,怀海禅师(公元720年-814年)入百丈山开山建寺、大扬禅风,折衷大小乘戒律而制“禅苑清规”。在清规中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并成为禅宗修行者的生活信念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垦土诛茅、运薪汲水、竖拳竖指之类皆自性天真之道用也。” 农禅,并不是仅仅把劳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作为触类见道、直指本心的修行方式。从劳动中悟修行,以修行促劳动。《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典籍不仅写出了禅者田园生活的艰辛纯朴,还记载了禅者斗禅谈玄的精彩快乐,表现出他们从现实劳动中悟到的禅修真谛。如唐朝布袋和尚这首著名的偈子就是从农禅劳动中来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如今,曹山宝积寺在方丈上养下立法师的带领下,遵古训,重拾祖师遗风,坚持农禅并重。于劳动中体悟“若得心净如明月,万里长空了无尘。”的禅心,在劳作中感受愿景与欢喜。

    

    “赵州八十尤行脚,五十三参得通”,“行脚”作为禅宗修行的重要法门之一,曹山宝积寺的尼师们效仿先贤,追随祖师大德的参学之路,近年来已经先后拜谒了“禅宗第一祖庭”--少林寺,“中国佛教第一祖庭”--洛阳白马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佛教“八大宗”之一的“三论宗”祖庭--长安草堂寺,高悬于终南山上的律宗祖庭--净业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玄奘法师的长眠之地--护国兴教寺,长安城中四大译经场之一,法相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以及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弥勒菩萨道场的雪窦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的法雨寺、慧济寺。感念祖师精神,尼师们远行西域,重走玄奘路,参拜了甘肃瑰宝马蹄寺、金塔寺,张掖大佛寺,安西榆林佛窟,并在行脚途中与敦煌莫高窟研究院做了关于佛教艺术的学术交流。

 

    曹山宝积寺,已有12000年历史的江南古寺。占地两千余亩,建筑面积79亩。自1985年开始,江西省政府就把曹山宝积寺和本寂禅师墓塔列为全省第一批风景名胜单位。1994年,曹山宝积寺正式对外开放,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老和尚非常重视祖庭的恢复与僧团的建设,先后多次到宝积寺视察,奠基并主持开光典礼。自2006年以来,宝积寺落实“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的方针,开办“僧伽培训班”,一期三年,现已培养出两届300余名女众僧材,一大批毕业学员走上了各级佛协、寺庵领导岗位,为住持佛法,净化人心,造福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5年4月,国家宗教局到曹山宝积寺考察办学条件和僧寮设施等条件,认定曹山宝积寺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禅宗的女众驻锡地,拥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充沛的师资力量,充分符合设立尼众佛学院的条件,并予以批准正成立。

 

    曹洞佛学院,现已完成固定资产投入逾亿元,教学大楼总面积过万平方米。教室全部配备互动式多媒体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备课全部实现电脑互联,图书馆(藏经楼)现有纸质图书4万余册,电子书1万于册, 3万件。曹山宝积寺现有僧尼106人,专业教师15人,其中本科学历22人,研究生学历8人,博士2人,外聘教师10人。僧众教师队伍素质非常优秀,为办好“曹洞佛学院”提供了坚实的师资力量。

 

    曹洞佛学院以“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为办学宗旨,形成“文禅与农禅”并重的特色办学模式,并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培养方式,充分落实“正信、实修、悲智、行愿”的办学方针,为弘扬佛法,培养爱国爱教,正信正见,佛学基础扎实,人文修养全面,熟悉各项佛教仪轨,能够在僧伽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外弘法交流,推广和传播佛教文化的尼众人才。

 

    曹山佛学院,设置:禅学、戒律学、佛教美学与传播、中医养生四个专业的学习,2016年度将招收:禅学和戒律学专业的学僧。禅学专业:以禅宗为主,会通、兼容南传佛法等其他禅修方法,教学方式以丛林参修为主;重点学习传统法的禅法,以及研读禅门公案等。戒律学专业:学习四分律藏,三大部、二大部、戒相表等。


 养立法师(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寺院方丈:养立法师

 

    曹山宝积寺住持,养立法师为曹洞宗第50代传人,生于古都长安的佛教家庭,自幼佛缘深厚,自中学时代起常随父母于钟南山各处寺庙供养出家人或依止各方大德参习佛法,四岁起即追随先祖学习中医和针灸绝技,未及充龄便开始治病救人、悬壶济世。法师在家时于2002年起担任”香港慈辉基金会”副总干事期间,倾力服务于医疗慈善事业,曾经为“专项先心病治疗”募集善款达五千万元之多,救治先心病患者1093人。为使边远地区的民众获得基本的传染病疫苗接种,法师远赴藏区甘南为所有的草原医生配备摩托车和相应的疫苗冰箱,并为他们提供每个月所需的汽油费用,让广大的牧民平生第一次接受了基础的疫苗接种,使得甘南地区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法师无论在家出家时,无时不刻以苍生为念,及众生所及,想众生所想,将利益有情弘法利生的事业做为自己毕生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法师出家后,接任曹洞宗祖庭第五十代传人,驻锡曹山宝积寺方丈,依止一诚老和尚延续“沩仰宗”法脉。

 

    养立法师自升座以来,努力振兴千年禅门古寺,建整道场,重建禅堂挂起钟板依止曹洞仪轨修行,建立“曹洞佛学院”培育深入经藏研究佛学、爱国爱教的高级僧才,发扬祖师禅传统,提出文禅与农禅并重的教学特色,并为千年禅宗古寺恢复了传戒仪轨,使全球信众人数最多的曹洞宗祖庭重新焕发出庄严神圣的光彩。

 

 

 

编辑:妙雯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