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古刹 江天禅寺
狂澜避地江成陆 古塔擎天寺裹山
大雄宝殿 殿宇巍峨
藏经楼 卷帙浩繁
宏伟壮观
慈心照世
落霞满天 更显禅意
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为南北来往要道,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
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建筑,以致难窥金山原貌,故有“金山寺裹山”之说。
金山寺因“水漫金山”的典故家喻户晓。更不容忽视的是,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发源地。
金山水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佛教音乐
一尘不染 愈显庄严
清净坛场
金山寺启建冥阳两利水陆法会
寺内有一照壁,上刻 “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照壁高 6.2米,长33.2米。十个大字及边款均由金山寺方丈心澄大和尚所书。
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有言: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志公之劝,搜寻贝叶,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遂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命僧佑禅师宣文。
梁武帝所制“水陆”传至陈隋时渐至隐没。《释氏稽古略》卷三记载,唐咸宗(670-673)西京法海寺道英,从吴僧义济得其仪文,则再兴法会于山北寺。到了宋代熙宁年间(1068-1077),东川杨锷根据梁武帝所制旧规撰《水陆仪轨》。元祐八年(1093),苏东坡为亡妻设水陆法会,绘水陆画像十六帧并撰《水陆法象赞序》,推动了水陆法会的流传。
宋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了元禅师住持金山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了元禅师亲自主持,蔚为壮观,极一时之盛,遂以“金山水陆”驰名。金山水陆,历宋、元、明、清,经宗颐、祩宏、仪润等高僧的不断完善,至民国直到当代,一直以传承有序、仪轨整肃、唱腔纯正、遵循古规,而流传南北,享誉海内外佛教界。
诵经祈福
回向一切有情众生
清净坛场
诵经祈福
诵经回向
元代延佑三年(1316),朝廷设水陆法会于金山寺,命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僧众一千五百人参与。径山元叟行端有《朝廷金山作水陆升座》法语。至治二年(1322)所修水陆法会,规模尤大。金山是举行水陆法会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金山水陆法会有了进一步发展。金山寺先后组团在北京、五台山、天津、厦门、香港、台湾、新加坡举行水陆法会,弘扬水陆文化。
2006年,金山水陆法会成功申报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水陆文化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胜会道场”。其以梁武帝的《梁皇忏》为发起,在金山开始创制启建。后与唐密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经历代祖师综合八宗删补修订而成,乃汉传佛教经忏法事中最为隆重的一种大型的、综合性的法事活动。
启建一堂水陆法会,需七昼夜才能功德圆满。其法事内容主要包含结界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送圣等。
金山水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谈及金山水陆未来规划时,心澄大和尚表示:一、计划成立“水陆法会文化研究中心”和“水陆法会传习所”,进一步把水陆文化做深做透;二、与海内外、教内外水陆法会著名的水陆法师、研究者积极开展交流;三、筹建金山水陆数据库。
镇江金山寺
禅房映雪 清净庄严
慈寿塔始建于南朝,俯瞰全山
正法久住 法轮常转
钟声阵阵
寺院一隅
别有洞天
盛世兴佛 古刹新貌
镇江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初名泽心寺。唐改称金山寺,宋改为龙游寺,清康熙赐名江天禅寺,但一般仍称金山寺。
自晋至今,历经沧桑,屡遭兴废。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方丈室等建筑。殿宇巍峨,曲径通幽。位于金山寺之巅的慈寿塔始建于南朝,俯瞰全山。王安石曾作诗云:“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在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寺方丈心澄大和尚出席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
心澄大和尚出席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心澄大和尚泼墨挥毫
1948年,金山寺恢复丛林制度,慈舟禅师任方丈。2004年,心澄大和尚升座。
心澄大和尚,江苏东台人,1983年于金山寺依慈舟禅师出家。1992年,担任金山寺监院。曾赴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弘法,参加美国洛杉矶法印寺菩萨戒传授、率团参加首届“中加美三国论坛”,多次率金山法务团赴新加坡、台湾、香港传播水陆法会,弘传佛法。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焦山定慧寺、镇江金山寺方丈等职。
盛世兴佛,古刹新貌。在心澄大和尚的带领下,金山寺僧众遵守丛林规约,继承水陆传统,培育佛门弟子,弘扬佛教文化。(文:妙澄 图:慧禅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