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净名寺丨维摩诘的千年回眸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9-02-03

法会现场


2018年1月13日,浙江雁荡山净名寺举行大雄宝殿奠基典礼暨《维摩诘经》讲经法会,千年古刹,重现人间。


东南有名山,谓之雁荡山,地处浙江温州境内,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唐朝年间,西域高僧诺讵那,慕"花村鸟山"之美名,率三百弟子赴雁荡山弘扬佛法,故后人奉其为开山鼻祖。


宋时,雁荡山一时兴盛,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净名寺乃十八古刹之一也。


净名寺位于净名谷口,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经慧询、惠上人、澄公、道融等大德潜心住持,终于清朝大兴,居僧常达二三百人,俨然雁荡大刹。后经年代更迭,香火渐衰。


现白云庵住持显宝法师不忍古刹蒙尘,遂发心重建净名寺。尘封之门为之开启,千年之史重现人间。


净名,乃梵文Vimalakīrti之意译,音译为维摩诘,指以洁净、无染污而著称之人。夫维摩诘者,乃佛教早期著名居士,勤于攻读,虔诚修行,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人称在家菩萨。


维摩诘奉行菩萨道,随缘度众,曾与文殊、须菩提等佛弟子谈经论道,深得佛陀赞赏。相传维摩诘居士之石室一丈见方,故曰“方丈”,佛教方丈之称皆由此演化。维摩诘示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同名巨著《维摩诘经》更是被奉为修行宝典。


《维摩诘经》,又称《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乃佛教早期经典。《维摩诘经》故事动人,想象奇迥,如天女散花、请饭香土等,多富文学价值。经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翻译,深受国人喜爱。


王安石曾作《读〈维摩经〉有感》:“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胡适赞之为:“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


动静不二,真妄不二,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作为禅宗宗经之一,《维摩诘经》之不二法门深受推崇。


今之净名谷,仍存有维摩洞。此洞高可十丈,深广三丈,虽处幽谷,却爽垲不湿,旧时附于净名寺,常有修道之人于此避嚣修禅。置身其中,犹似梵音过耳,得大自在。


忆往昔


时光冉冉,悲欣交措,千年风雨,如诉娑婆。


初登莲峰佛土,赞叹净名兴时。烟光起而钟声紫,鸟语开而花香鸣。元气氤氲,如坐朝霞之上;香客熙攘,似临极乐之巅。


再登净名故址,感慨时过境迁,秋风悲而香炉灭,昔人去而易水寒。大佛峰下,难觅坐禅之地,维摩洞内,再无礼佛之音。


岁月无痕,亦有迹可循;后继有人,当不忘初心。


千年尘世,纷纷扰扰,尘缘虽断,传承仍存。自维摩诘证得法身大士、《维摩诘经》点燃星火之原,法脉自此伊始,传承至今不竭。


古有王维,号摩诘居士,以诗画参禅,无愧“诗佛”之誉。


后有惠上人,住锡净名,曾获文天祥赞,坐实“诗僧”美名。


一人,一经,一寺,或静,或喜,或悲。


观其史迹,既有维摩之法贯穿始终,更有文人之风相辅相融。佛教即文化,文兴即国兴,国兴则民强。


身处盛世,能为建寺安僧之事,自当思其不易;胸怀天下,若有兴国利民之心,何不勇猛前行。


奠基现场


道慈大和尚赠予显宝法师墨宝


今有显宝法师,继承维摩之志。终以十年之期,奠下净名之基。千年回眸,只在一瞬,万世之功,不争朝夕。


身之所处,青灯为伴,心之所往,莲花满山。(文:果如 图:净名寺)



编辑:果仁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