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建在石堆中的寺院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9-02-16

厦门虎溪岩寺依山而建,依次错落。借崖壁为顶,阔洞穴为室。寺中悬岩,岩中含寺。这是一座建在石堆中的寺院。寺内有享誉中外的自然奇观——“虎溪夜月”。


虎溪夜月








明万历年间,名士林懋时爱石成癖,至玉屏山开拓山岩,凿石室曰“稜层洞”,奉祀虎神。石室以一石窟为室,以一块天然巨石为盖。室内以无规则形状为空间,室内顶与面相距不过两米,散发着自然的清凉。


一进石室的正对门,供奉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石壁上以手工绘图山石,十八罗汉分别高低错落立于石壁上。虎神威威端坐于靠左边石室内,虎神旁有个圆形花窗,大如月盘。花窗的正对面正是供奉着虎伏罗汉。


每当月圆之日,月光洒遍山头,照进月夜洞,遍照虎爷,虎影投诸石壁,随光移动,如欲一跃而起,引项长啸。


摩崖石刻




自古文士好山林。厦门因独特的海岛生态,其山多以巨石为群。厦门的文人雅士便多了一个同好——赏石。虎溪岩寺位于玉屏山上,山上林木蓊郁,怪石嶙峋,鸣泉清澈,岩壑幽深。寺内摩崖石刻随处可见,讲述着文人雅事,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虎溪岩寺山门外的巨岩上,有清乾隆庚申年(1740年)黄名辉行书直题的“先露一芽”四个大字,右题“乾隆庚申冬”,左署款“黄名辉题”。字幅约高4.2米、宽1.5米。山上遍布峭岩奇石,“先露一芽”所在的岩石形状如植物的萌芽。



虎溪岩寺前有清人行书直题的“渐入佳境”四个字,右题“丁卯仲秋”,左署款“男爵邱炳忠”。字幅高1.7米,宽0.72米。



“虎溪”系清人行书横题,字幅高0.56米,宽1.1米。“虎溪”旁是隶书横题的“三笑”两个大字,刻于光绪七年(1881年)。《庐山记》载,晋代庐山东林寺慧远和尚送客以不过溪流为约,若过溪,虎便吼叫,故溪名虎溪。某日陶渊明、陆静修往访,慧远送客时因谈话投机,不觉过溪,虎大吼,三人大笑而别,因此“虎溪三笑”成为典故。



稜层”位于虎溪岩寺西北侧,系明万历丙辰年(1616年)林懋时楷书横题,每个字约1米见方,左侧有行楷直行款识:“万历丙辰林懋时书/并手镌。”林懋时,明代厦门人,见此山万石峥嵘、洞穴玲珑,遂“躬自镵剔”,并捐资开拓山岩,清理“稜层石室”等景观,同时自书自刻“稜层”两字于洞口岩壁上。




“听法”系清乾隆初年金成绍行书横题,左侧行书直行款跋:“为石老和尚题,山阴金成绍。”字幅高0.8米,款2.2米。据清乾隆《嘉禾名胜记》:“(虎溪岩寺)后有石门,极幽僻。门内石上镌'听法'两字。”石老和尚,即虎溪岩寺开山祖师元飞和尚。



“入我门来”位于虎溪岩寺左侧山门内“听法”所在巨岩背面,系清雍正丙午(1726年)李暲的行书横题,其右直题“丙午冬月”,左边直款“静乐李暲书”。字幅高约0.8米,宽2.5米。



“蒸然”系1934年苏甦行楷横题,字幅高0.6米,宽1.3米。




“摹天”石刻为名士林懋时“架梯出石外,每风动,梯辄离石尺许,余夷然无恐怖”涉险之所镌。林懋时根据虎牙洞顶部岩石形态,以及观瞻者视觉角度进行创作。字体和谐,气势恢宏,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探幽虎溪岩


拂槛清风凉似水,笼阶密树冷如烟。虎溪岩寺环境清幽,古树参差,碎影斑驳,古意苍茫。宜静心、品茶、参禅、悟道。









冰轮满时,虎“啸”清溪,“虎溪夜月”享誉中外。依山而建,因地制宜,虎溪岩寺走出独特的岩寺建筑风格。拾阶而上,这座建在石堆中的寺院值得细细品味。(文:妙澄 图:照煊法师)



编辑:妙文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