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至公元75年),初名刘阳,光武帝刘秀第四子。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即皇帝位。东汉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至公元75年,在位18年,年号永平。
汉明帝刘庄少小聪颖,处处精明。即位以后,他躬亲政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明帝不论对身边的下级官员还是对三公九卿这些重臣,都监督很严,每有过错,就当面训斥。永平朝的吏治严正,为后世的史家所称道。
汉明帝崇尚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
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传说明帝有一次睡觉,梦见头顶上放射白光的高大金人,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那金人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
博士傅毅进言:“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即有佛都。从前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曾缴获休屠王供奉的金人12座,安置在甘泉宫中,焚香致礼。久经战乱,那12座金人早己不知去向。今天陛下所梦见的,也许就是佛的幻影呢!”
一席话引起了明帝的猎奇思想,于是派郎中蔡愔西往天竺,求取佛经。
蔡愔一路风尘,与大月氏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一起,用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回到了洛阳。明帝就下命令在洛阳城中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印度僧徒们聚居的地方,称为“僧伽蓝摩”,意译为“众园”或“僧院”。《洛阳伽蓝记》之“伽蓝”二字即其省称。
中国的第一座僧院为什么取名为“寺”?
其实,“寺”本为中国古代官署的一种名称,如大理寺、鸿胪寺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到洛阳后,最初被安排在“鸿胪寺”暂住。在汉明帝所敕建的僧院建成后,即取“鸿胪寺”之“寺”为名,并于“寺”前冠以“白马”,称白马寺,由此,僧院才第一次被称作“寺”。
外籍僧人的译经活动、寺塔的建立,都是在汉朝皇室的扶持下进行,而这些都为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拉开了序幕。
此后外来僧人增多,处处修立佛寺,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故此,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
再后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寺”字更演化成了中国僧院的一种泛称。此外仍另有以“伽蓝”、“阿兰若”、“梵刹”等泛称僧院的。
明德皇后没有生育,明帝把嫔妃生的小婴儿送进妻子怀里的时候,说:“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意思是世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生育孩子,也不是必须要亲生的孩子才是自己的孩子。只要有慈爱之心去养育,别人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孝顺你的好孩子。
这句话成为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鉴。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时年四十八岁,遗诏吩咐“丧事从简,不准奢费”,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
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非常壮观。可惜的是显节陵曾经被盗,丢失了很多奇珍异宝。现在陵前留有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文/竺欢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