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礼大慈佛国 雪窦名山诸道场

来源:雪窦山大佛景区发布时间:2020-09-20

原标题:【大慈佛国】朝礼雪窦名山诸道场

雪窦山,其山海形胜,绵亘数十里,群峰环列,中拥盆地,苍松古木,清泉飞瀑,幽谷岩洞,钟灵毓秀,秀甲四明,宫观经阁,星罗棋布,龙象辈出,佛选应迹,或开山立宗,或苦修梵行,或住持弘法,素有“禅窟”之称,世称“弥勒道场”。千余年间,寺庵兴废,香火四散,所剩无几。近年来随着佛教名山建设的不断深入,“佛教五大名山——奉化雪窦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弥勒道场。


今天请跟着小编朝礼雪窦名山诸道场——


一、雪窦山资圣禅寺



寺为禅宗十刹之五,山列五大名山之一,为历代高僧传灯弘法之地,占地780亩。

寺志载,西晋元康元年(291)有尼结庐,名“瀑布院”(雪窦寺前身),是为梵刹开创之始;唐会昌元年(841)迁址至今,景福元年(892)常通禅师住持,建精舍讲经布道,成十方禅院,千年不改宗风。


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名“资圣”;景祐四年(1037)仁宗因弥勒化身布袋和尚感应而梦游雪窦;淳佑五年(1245)理宗御书“应梦名山”赐寺。


此间,重显禅师住山三十一年,著《雪窦开堂录》等,其中《雪窦颂古百则》盛名远播,影响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日僧荣西来华,拜临济十四世雪窦从瑾禅师法子虚庵怀敞为师,回国创日本临济宗。曹洞十一世雪窦智鉴禅师法嗣如净,再传日僧道元,回国后创永平寺,成为日本曹洞宗始祖,均尊雪窦为祖庭。


元至元十七年(1280)石门禅师住持雪窦,二十五年(1288)毁于火灾,经三年而修复;明洪武十五年(1382),册封为“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清顺治八年(1651)石奇禅师率众重建梵刹,至道光慧智禅师时终成旧貌,光绪三十二年(1906)德宗赐玉佛、玉印、龙藏、袈装、龙钵等,是为“雪窦中兴之兆”。


民国二十一年(1932),佛教泰斗太虚大师应蒋公之邀来山住持,他积极倡导“人生佛教”,倡议佛教五大名山——雪窦弥勒道场的建设:推介雪窦山旅游,亲自撰文安排一日、二日、三日游程,设立接待服务中心即溪口雪窦下院,上海雪窦分院,订立讲经制度,举办农民夜校等。


1995年8月25日,怡藏大和尚住持雪窦寺,寺院面貌焕然一新,2005年9月,大佛获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2006年12月29奠基,2008年11月8日举行落成开光庆典,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成为佛教名山标志性景观。


二、太虚讲寺



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17日,著名高僧、雪窦寺退居方丈太虚大师安详舍报。4月14日,方丈大醒法师等恭奉太虚灵骨舍利回雪窦寺。6月6日,民国政府颁发褒扬大师令。民国三十八年(1949)1月6日,雪窦山太虚大师舍利塔完工,灵骨舍利入塔。


2000年5月4日,方丈怡藏大和尚仰慕太虚大师悲愿弘深,出资恢复塔院,诚邀大师法嗣茗山长老主持奠基,2001年从香港菩提学会永惺长老处请得2枚真身舍利,返寺一夜间,于周围长出四粒晶莹剔透的舍利,一份入塔供奉,一份留于讲寺供人瞻仰。


太虚大师纪念堂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题写,内供奉1.5米高的太虚大师铜像。


太虚大师,民国四大高僧之一,以倡导人间佛教而著称,是现代中国佛教爱国、爱教的僧伽楷模,他不仅为爱国护教做出重大的贡献,而且对培育僧才,整顿僧制更不遗余力。1932年10月8日,受蒋公邀请出任雪窦寺方丈,期间积极倡议佛教五大名山——雪窦弥勒道场的建设。


影壁上留有太虚大师学生茗山长老题写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后为太虚大师舍利塔,塔高5米,塔中部正面镶嵌一石碑,上书:太虚大师之塔,落款处残损,系著名书法家邓散木所书。


塔内安奉着太虚大师真身舍利,怡藏大和尚在《重建太虚大师塔院碑记》偈曰:


墓碑虽坏是原物,主人识得自家门,

晶莹剔透舍利子,直入如来真佛地。


三、华林讲寺



位于雪窦山心,距千年古刹雪窦寺150米,自南向北分别为天王殿、放生池、大雷音殿、重阁讲堂教学楼,东西厢房等,占地20亩。2006年5月教学楼落成,弥勒佛学院由雪窦寺迁入新址,2014年5月17日,讲寺正式挂牌“浙江佛学院雪窦山弥勒佛学院”。


天王殿为重檐歇山顶,寺额“华林讲寺”由刘江题写,殿内正中供布袋弥勒坐像,背供韦陀菩萨坐像,两侧为四大天王。


大雷音殿建于2010年4月,仿明清建筑,建筑面积400平米。殿内正中供奉一尊头戴五佛天冠的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两侧为十二圆觉,后壁为泥塑六道轮回图。


重阁讲堂教学楼建于2005年6月,为三层砖木结构,11开间,配以弥勒佛学院学僧教室等。一楼“五文殊殿”,二楼有“太虚图书馆”,内塑太虚大师坐像,高1.5米;三楼为“重阁讲堂”,供奉弥勒三圣,即天冠弥勒、大妙相菩萨、法林音菩萨。


四、水涧岩精舍



位于水涧岩瀑布边,雪窦寺西侧。西安事变后,1936年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其软禁,1937年转移到雪窦山上。


同年,张学良私人出资500英镑(约2万元法币),钱君芷(中旅社经理)照其意思,花近100元在西坑水涧岩瀑布附近买了一块靠山向阳的地皮,到奉化县政府办理了买地手续,用40多天时间造了一栋洋铁皮屋顶的三开间两层粉墙小楼,离开时,赠太虚大师。


1946年倒塌,后因建水涧岩水库遗址湮没,2017年迁址重建。


五、瀑布院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有尼结庐山顶,以山多瀑布而得名“瀑布院”,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瀑布院位于雪窦寺东南200米处,紧邻千丈飞瀑,背依南宋理宗皇帝御书的“应梦名山”碑。


唐末诗人崔道融的《雪窦禅师》云:


雪窦峰前一派悬,雪窦五月无炎天。

客尘半日洗欲尽,师到白头林下禅。


唐方干的《赠雪窦峰禅师》亦云,


飞泉溅禅石,瓶注亦生苔。

海上山不浅,天边人自来。

长年随桧柏,独夜任风雷。

猎者闻疏磬,知师入定回。


六、大慈禅寺



寺坐北朝南,依山傍镇,静雅清幽,为新建的江南女众道场。


全寺占地面积80余亩,总建筑面积达10000余平米,以“大慈宝殿”为轴心,呈三列纵向分布,其主体建筑有:照墙、正山门、放生池、白玉滴水观音雕像、佛教文化艺术长廊、天王殿、大慈宝殿、大雄宝殿、药师殿、钟、鼓楼、祖师殿、伽蓝殿、大愿殿、大悲殿、大行殿、大智殿、念佛堂等;东西两列为生活区、教学弘法区等。整体设计兼顾江南园林手法,古今结合,人与自然和谐融洽,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特色寺院。


大慈殿,建筑面积950平米,仿唐全木结构,殿中供奉“弥勒三圣”,中间是8.4米高的天冠弥勒坐像;背面供奉一尊彩铜绘制的杨枝观音菩萨立像,是普陀山镇山之宝杨枝观音拓碑之作;两边为法音轮菩萨和大妙相菩萨,殿堂两侧供奉一千尊手工木雕百态弥勒,神态各异,造型生动。


底层为念佛堂,可同时容纳1000人念佛共修,堂中供奉一尊阿弥陀佛。


药师殿,2014年11月落成,为仿唐全木结构宫殿式巨构,建筑面积712平米之广,沉雄古朴、气势开扬。殿内供奉一尊药师如来坐像,通高10.5米,宝相慈善,尊态庄严,延请知名佛像雕塑大家陈金泉先生悉心而塑,南京航空晨光公司精工铸之,规制之宏大为江浙梵刹所罕有。法像共耗优等锡青铜十一吨,又熔入黄金四斤七两。


七、报国寺



即浙江佛学院(总部),浙江佛学院在国家宗教事务局领导下,由浙江省佛教协会主办,宁波市佛教协会、宁波雪窦山佛教协会、奉化区佛教协会共同承办的4年制全国性汉语系高级佛教院校,以“专业佛教化、生活丛林化、管理规范化、教育现代化”的四化方针为准则,培养“爱国爱教,信仰虔诚,德才兼备”的合格僧才为目标。


 2013年11月28日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筹建,2015年5月开工建设, 2016年11月通过验收,12月正式落户雪窦山。


学院占地235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由四院两中心组成,即弥勒学院、丛林管理学院、居士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和弥勒文化(太虚思想)研究中心、两岸佛教交流中心。


其四大功能区块分别为教学区、礼佛区、公共设施区、生活区。教学区即知行楼,内设禅堂、电脑室、多媒体室、档案室、阶梯教室、接待室及会议室等。礼佛区为传统寺院格局,含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殿、祖师殿及伽蓝殿等。公共设施区包含图书馆、太虚大讲堂、艺术中心等。生活区有法师宿舍楼、研究生宿舍楼、本科生宿舍楼、后勤楼及国际标准跑道。


大雄殿也叫“三宝殿”,是报国寺的正殿,占地面积756平米,高18米,可同时容纳近千人进行佛事活动,殿堂中央供奉“竖三世佛”, 又称三时佛,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不同世界的教主。


知行楼总面积14000多平米,外墙高悬太虚大师题写的“华藏总持”匾额,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体现“现代建筑+传统元素+民国色彩”的整体风格。大厅正中镌刻“知以存真,行为道和,知行一如,报国佑民”的院训。两翼分别为阶梯教室和会议室,各楼层分别设有教室、办公室、接待室、禅堂等。


八、竹林寺



原名竹林庵,又称“龙王殿”,《光绪奉化县志》载,位于县西四十里名山坑,始建年代不详,又称棺材岩庵,因庵前有一块形如棺材的大岩石而得名,石上题“名山龙王殿”。明代高僧、“雪窦第一座”孤峰明德耄年谢归竹林庵。原庵座西朝东,正殿三间,南北厢房四间,泥墙木结构建筑,于1972年拆除。曾是村民拜佛祈福之地,也是山民劳作避雨歇脚之处。


 2013年重建,总占地面积23亩,建筑面积1400平米,总投资1347万元,建成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厢房以及三圣殿等。


九、东翠寺



2019年10月,恢复重建,位于东山村与玉溪村之间,背靠海拔700多米的吊船岩高山,四周高山环绕,环境幽雅。现寺内仅存木结构平房“玄坛殿”,主殿长11米,宽8.4米,内有菩萨3尊,中为赵公明神像,左为龙王,右为大俞。四周有六、七棵古树,其中殿前的一棵树径达1.2米,有两人合抱之树围。每年的正月初一、月半来寺香客人数最多,估计可达到四、五百人之多。


据《雪窦寺志》卷六中记载,石门来禅师、野翁同禅师俱嗣大川济,为大慧杲五世孙,皆济宗十六世孙。石门来禅师尝作《剪刀颂》曰:“浑钢打就冷光浮,两刃交锋未肯休;直截当机为人处,何曾动着一丝头。”禅师于耄耋之年,于东翠庵示寂,塔归屋后。


十、法华寺



旧为法华庵,属雪窦寺七寺十庵之一。位于奉化溪口镇西三公里处周坑岙村的山中,寺周环山峦抱,翠竹环绕,寺前一口碧潭,环境甚是寂静优美。然其始建寺年代已不可考,旧传庵内尝悬“千僧过堂如来驾到”的匾额,足见当时香火炽烈,禅风蔚盛。


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奉化县志》中记载,布袋和尚常游历于法华弘法,蒋宗霸(蒋公远祖,人称“蒋摩诃”)听说有一位布袋和尚,带着个布袋,昼夜不离身,很是好奇,于是在法华庵就皈依了布袋和尚,跟着他云游三年。


法华庵与蒋氏家族的因缘甚深;庵周围的竹山时为蒋氏家族的祖产,蒋小时很是顽皮,他在追述祖父玉表公行状中说:“公体魄老益强,其殁之前一年,尚携中正往深山竹林,憩法华庵,诵经礼佛。是时,中正年仅七龄,跳舞下坡,忘其所以,失足堕坑谷,破伤右额,血流注不止。”


清嘉庆间(1796—1820),寺院衰微,凭借变卖田产维系,及晚清,赖有新建村的唐、郑、陈、王、阮五姓八位乡民共襄善倡,赎回田产,重修殿宇,1933年比丘尼入住,住持释妙青严勒规矩:禁止庵僧变卖引昔法华庵产业。


十一、 永平资国教寺



永平资国教寺,位于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雪窦山核心景区内,距离雪窦寺、商量岗、三隐潭等大约十分钟车程,是名山建设中上雪窦核心寺院。据《宝庆四明志》载,唐元和十四年(819),初名“护国院”,咸通八年(867),名“奉国院”,宋治平二年(1065),更名“奉慈资国寺”,归入雪窦,始有“上雪窦”之称。


因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为后汉“永平”年间,且取寓意“永享太平”,永为“助国宣化”之地,因此命名为“永平资国教寺”。自2015年以来,永平资国教寺在怡藏大和尚的宏愿下开始恢复修建,寺院以“教演华严、宗依禅净”为宗旨,着力建设成为当代华严宗道场,开显《华严经》经中之王的佛法深意,实践禅与净的普度行门,弘化一方、造福信众。主殿依《华严经·善财参弥勒》记载,善财童子南参时,弥勒菩萨所住之屋宇,重屋名楼,岑楼名阁。以示弥勒德超十地,道证等觉,慈济众生,非佛莫知,故名其殿为弥勒楼阁。


全寺占地面积约110亩,建筑面积13680平方米,主轴线包括山门殿、天王殿、大慈普光明殿、弥勒楼阁、藏经楼,另有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延生堂、回向堂、禅堂、佛堂、斋堂、客堂、大觉堂等主要殿堂,并建有三座寮房院,共48间寮房,两座面壁居、两座静修居共16间寮房,一座禅修楼,共24间寮房,由此形成一座结构完整的庄严道场。


十二、奉慈禅寺



位于雪窦山东姜村,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僧明简筹建,初名奉国院;宋治平二年(1065)改名奉慈禅院。别峰宝印禅师《游上雪窦》云:


资圣青山叠叠中,奉慈更在最高峰。

开门飞去云千片,绕屋排成树七重。

不许衔花来众鸟,时能致雨有神龙。

三吴梵刹经行遍,胜地如斯未易逢。


宋亡后,避居雪窦山西坑村的著名文学家陈著与寺主居简常有诗赋往来,如:


纳交虽浅自知深,一见如抽病眼针。

已约飞云狎来往,谁知峰顶有千寻。


元代临济高僧、宋清献公裔孙华国子文禅师开法奉慈,后住雪窦。明洪武初年改寺名,后寇乱圮,僧超摄、超和重建。明刑部主事孙胜有诗:


迢递叩禅关,来寻此日闲。

寺前重问寺,山上更登山。

竹径眠黄犬,松林挂白鹇。

朗呤天广大,日暮欲忘还。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里人滕利全重修,光绪十三年(1887)灾,光绪十八年(1892)僧敏溪重建。1993年批准登记为保留寺院。


寺坐北朝南,正中一殿,左右两厢,共13间,占地面积2亩,建筑面积80平米。大殿全木结构,三开间,内供释迦牟尼佛。


十三、文殊院



位于东岙孔家处,《宁波佛教志》载,由僧乾奉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名“大智庵”,五代永明延寿师住持雪窦,曾于此修习禅定,而得文殊菩萨为其说法,增大般若。后更名“文殊院”,《光绪奉化县志》载,清同治年间(1862—1874)窃贼潜居,县令郑锡滜毁之。


十四、资福律寺



资福律寺是雪窦山佛教名山建设重点项目,占地面积约69亩,为下雪窦组团的核心寺院。原址位于沙堤村东侧,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据《宝庆四明志》载,为梁武帝诏令所建,属雪窦下院,也是上下雪窦山的必经点。历史上曾屡经兴毁,南宋书坛大家张即之曾为山门题写“资寿山”,有四色莲花池,其中白莲为双头白莲,为世人所赞叹。


 清光绪廿四年(1898)曾重建,占地近百亩,后倒塌。现因北环线建设移址重建。新址位于沙提村与入山亭之间的雪窦山脚下,入山亭朝觐古道的起点处。核心建筑为弥勒内院和转轮藏殿,项目工程于2017年8月动工,计划2020年下半年落成开光。


天王殿内四天王造像依据日本奈良兴福寺中金堂所藏镰仓时代庆派佛师、运庆之父、快庆之师、康庆(1175一1200年)所造的四天王木雕彩绘像进行塑造。以及多宝弥勒、韦陀木雕彩绘像。主殿大慈真如之殿,主尊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菩萨分别为:阿难尊者、文殊师利菩萨,形成了楞严法会上主要代表。整体造像为仿唐式风格,力图呈现出世尊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祖堂供奉唐代律宗南山初祖道宣律师(596—667年)像,造像依据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镰仓时代所画彩绘道宣律师像为蓝本进行塑造。


十五、弥勒圣坛



位于雪窦山麓,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秉承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理念而打造的雪窦圣山新地标。


依照佛经记载,弥勒菩萨现在说法处“兜率天宫”和当来下生处“华林苑龙华树下”讲法度众场景而构建。


整体规划按照传统建筑营造理念中“朝拜空间”的起承转合来安排空间顺序:由大慈之门进入,经法界塔、大慈吉祥宝殿,入龙华法堂,登九层须弥山,至兜率天宫善法堂朝拜弥勒慈尊,在龙华树下听闻佛法。


整个圣坛是利用天然山体边缘和现代材料“织补”构筑而成“花苞”,外形隐喻未来世界的佛陀弥勒,内部为核心空间弥勒尊佛当来下生的“龙华法堂”。是综合运用建筑场景和现代化技术手法展示弥勒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场所,重现弥勒在兜率天宫讲经说法以及龙华树下生成佛的盛景,未来不仅是地理和建筑上的地标,更是千百年来雪窦圣山的文化地标。


十六、万寿寺



位于雪窦山东南麓,溪口镇上白村后,坐北朝南。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来同、明近、明忠、志文、真罡等法师曾先后为住持。


初时建筑简朴,仅三间正殿,一间伽蓝殿,一间起居室。后王明、来明等法师主持,因寺内有草名曰万寿,异香扑鼻,故改名为万寿寺,香火渐盛。


十七、净慈寺



净慈寺位于溪口镇桕坑村北,始建于唐乾符六年(879),开山禅师白马师,名仁王院。宋治平二年(1065)改净慈院,中有慈云阁。绍熙元年(1190)沈焕撰写碑记载,“有古籍谓始于石晋天福五年(940)”,碑文主要记述住持宏禅师(临江人)重修并扩建寺院的情况。


奉化名士陈著撰写的《重修净慈寺记》中载:“余家西莲叶峰下有禅刹曰净慈,林麓茂悦,风月清美,擅里中游观胜地……岁辛巳(1241)法椿以公选住持……次第重建祖堂、斋堂、库院……”


明洪武初年(1368—1373)改寺,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民国二十六年(1937),民国政府主席林森(字志超,福建人,国民党元老)曾到该寺参禅,并亲题“佛国有缘”四字,此匾悬于大雄宝殿之上。1947年超尘法师主寺,重整寺容,农禅并重,自给有余。1986年,政府批准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坐西北朝东南,内有房舍百余间,总占地约有45亩。中轴线从外到内依次为,放生池、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山门为三开间,门额正中挂清代奉邑书法家萧湘所书“九曲名山”匾,内挂晚清奉邑书法家毛玉佩(号伴我山民)题写的“净慈古寺”。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五开间,进深17米,宽13.7米,双层,正殿建于上层,下层为膳堂。


十八、报本寺



 位于斑溪村。《四明山志》记载,始建于唐天寿年间(690—694),原名报本教寺,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后毁于战乱,元大德五年(1301),僧正思重建,康熙志记载,报本教寺后更名为“宜楼禅林”。


十九、金竹庵



位于溪口镇斑竹村,始建于明朝,原址在斑竹猛虎岭下。蒋公生母王采玉曾于19世纪80年代在此庵带发修行,1886年嫁入溪口蒋家,蒋公发迹后,乡邻皆认为金竹庵有灵气,到庵里烧香拜佛者络绎不断,香火日盛。1966年因造驻岭水库迁至小晦岭山腰。2000年5月,经相关部门协调,在重建的金竹庵内建崇福院。重建的金竹庵规划占地30亩,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0平米。中轴线由下而上依次是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崇福院、观音殿。


新建的崇福院大殿高15米,宽40米。因崇福院是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出家的岳林寺前身,故供奉弥勒法相。


二十、摩诃殿



位于溪口中街财神殿弄北边,蒋氏后人为纪念迁四明第二代远祖蒋宗霸所立家祠。蒋宗霸,字必大,五代后梁人,蒋光之子,曾任明州评事,后评议不当罢官,笃信佛教,拜布袋和尚契此为师,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后人尊称“摩诃太公”,晚年创办小盘山弥陀寺,并葬于寺旁。


1930年,蒋公在离祖宅丰镐房不远的养松园,建造了一座摩诃殿,次年毛福梅出资内供蒋宗霸塑像,作为女眷拜佛诵经的佛堂,早晚燃烛供香。


摩诃殿大殿坐东朝西,黄墙青瓦,粉壁赭廊,大殿中塑弥勒佛像,背后为蒋宗霸像。两边各列十一间厢房,抗战胜利后,成为武岭学校小学部教室,大殿成了小学礼堂。殿后天井,卵石铺地,大殿左侧有一古樟。摩诃殿东园为毛福梅墓冢。1946年12月22日,蒋经国葬其母于此,墓前树巨碑一通:“显妣毛太君之墓 男经国敬立”。


1989年拨款修复,2006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一、清风禅寺



位于大雷山下岩头村,创建于唐咸通九年(868)卓庵法师建西峰寺,俗称西峰院,传说,唐末村里有只三脚虎,凶狠残暴,常在夜间闯进村里吃人,布袋和尚知道后,赶到西峰寺岩壁边三脚虎出没处,笑嘻嘻地坐于袋口,三脚虎中计进袋,不能出来,岩壁奇怪的变成岩洞,后称为布袋岩洞,曾塑有弥勒诱虎像。


宋嘉佑间(1056—1063),真禅师重建,治平二年(1064)称圆觉院;明洪武(1368—1398)初,改称圆觉寺,名士罗抱灵曾在此隐居讲学;清康熙(1662—1722)中,僧道红重修。村口有狮象守门的形胜,分峙左右,后面有天然弥勒石像,清代为岩头八景之一。



全山寺庵以佛教三慧学为规划理念,并以此含义进行功能布局,每个区块各凸显其核心功能,以拾级登山象征朝山礼佛修习次第,分为下雪窦区块,以佛学院为核心,功能定位“闻”地,听闻学习为主,资福寺建转轮藏阁;中雪窦区块,以雪窦寺为核心,动能定位“思”地,以“人间弥勒”为核心,成为弥勒信仰朝拜、研究中;上雪窦区块,以永平资国寺为核心,建禅堂,重禅修,表三慧中的“修”。(文图/雪窦山大佛景区)

编辑:王丽荣 责任编辑: 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