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云峰寻古僧,华藏世界现普贤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20-11-07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峨眉山雄伟秀丽,如一幅中国水墨画。山麓至峰顶50余公里,石径盘旋,直上云霄(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山之领袖峨眉山,佛之长子普贤王。峨眉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贤菩萨应化道场,坐落于巴蜀大地,层峦叠嶂,秀甲天下。


古往今来,前往峨眉朝山礼佛者不计其数。四大名山中,峨眉山海拔最高,朝山之路最为艰苦、漫长。跟随大菩文化的镜头,一起开启殊胜的朝山之旅。(文/妙清 图/妙月 李金洋 峨眉山佛教协会)


“上朝峨眉,下朝宝顶”,峨眉朝山会是历史上有组织地到峨眉山朝山、拜佛的盛会,延续了200多年。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最为盛行。朝山时间为端午节至八月十五。朝山会到来之际,香客先在大佛殿(现为峨眉山大佛禅院)整队后,由各香会各自组成朝圣队伍,从山脚次第朝拜沿途寺院,最终于金顶圆满(图片来源:峨眉山佛教协会)


峨眉山脚,放眼望去,绿树掩映,波光粼粼,人间圣境。峨眉山作为风景名胜区,植被丰富,环境清幽(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峨眉山,以特有的普贤文化,超越地域局限,吸引海内外信众行脚朝礼。朝礼途中,于呼吸间感受大自然的灵气,感受信仰的力量(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朝山途中,消除业障,折服我慢,培养慈悲心,践行菩萨道(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在曲折陡峭的山路上,觅求道迹,闻自性,悟真常(图片来源:峨眉山佛教协会)


“双桥清音”为峨眉山十景之一。清音阁下,两条清澈的溪水从桥下奔流而过。两溪交汇处有牛心石,溪水撞击巨石,发出巨响,音似雷鸣(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漫步山中,颇有“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之感,亦或是拨开迷雾,寻找本我(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幽幽山谷百草丰茂,宁静清冷,溪流从高处落下,撞击巨石,发出巨响,让观者升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豪情(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进入山中,古木参天,云断桥连,涧深谷幽。作为佛门圣地的峨眉山,千百年来墨客骚人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也不禁让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发出“天下秀,低首让峨眉”的赞叹(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在行脚途中,万缘放下,记录自然的美好(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行至半山腰处,于凉亭内歇脚,目之所及,皆为绿色,耳之所闻,虫鸣鸟啼(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朝山虽辛苦万分,但途中有善知识相伴,欢喜殊胜(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坚定信念,感受信仰的力量(图片来源:峨眉山佛教协会)


峨眉山有自然生态猴区,爬山途中不时会有猴群出没。它们嬉闹顽皮,成为峨眉山的一大特色(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憨态可掬的石像,经历时间洗礼,遍布青苔。它们是寺院的守卫者与陪伴者(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万年寺为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东晋(图片来源:峨眉山佛教协会)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洪椿晓雨为峨眉十景之一,地面残的潮湿处,代表着一场霏霏“晓雨”刚刚停歇,斑驳老旧的石墙,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洪椿坪为峨眉山重点八大寺庙之一,因寺前原有千年洪椿三株得名。峨眉山寺院建筑庄严古朴、构筑精巧,与景融为一体。其大雄宝殿别于其他寺院,脚踩木质楼梯,拾级而上,方可进入大雄宝殿(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初秋山野已带凉意,寺院内一尘不染,整洁雅致,沐手上香,静等信众前来(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古木葱茏,山长鸟鸣,掩映在林深处的普贤殿,写有“圣贤成佛”四字。行至此处,发菩提心,行愿无尽(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途经峨眉山九十九道拐。九十九道拐为峨眉山著名险坡,起于凌霄亭,止于寿星桥,于此处,体会“峰回路转”之禅机(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峨眉山仙峰寺历史悠久,深邃幽寂。甫一寺中,便被这种寂静祥和的氛围所感染(图片来源:峨眉山佛教协会)


在青山绿水之间,远离尘世的喧嚣,聆听内心的声音(图片来源:峨眉山佛教协会)


遇仙寺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左仰危岩高千尺,右俯深涧万丈。信众来此,可体会“清闲无为便是仙”的禅意(图片来源:峨眉山佛教协会)


洗象池有一天然水池,传说,普贤大士骑象登山时,曾在池中汲水洗象。月明之夜,月光映入池中,西落东升,均能得见。“象地夜月”为峨眉十景之一(图片来源:峨眉山佛教协会)


秋雨来袭,但朝圣之心未曾有半分冷却(图片来源:峨眉山佛教协会)


秋雨过后,借助清凉法水,洗去无尽尘垢,尽显本来面目(图片来源:峨眉山佛教协会)


峨眉山以普贤文化为核心,发展“五妙共品”,践行“人间佛教”。“五妙共品”即音乐、茶道、素斋、武术、诗画。峨眉山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道代有传承。唐宣宗时,峨眉山昌福禅师就创立峨眉山茶道,编有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净手入席,闻香静心,赏茶之色,享茶之香,品茶之味,以茶调心(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此中禅机,谁懂?(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峨眉山作为普贤应化道场已深入人心,十方信众朝礼于此,放下凡尘纷扰,发普贤十大愿,效仿菩萨行(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信仰虽无形,但能通过具象有形的物体来传达。山上随处可见的祈福牌,承载了信众最美好的祈愿(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天色逐渐昏暗,步入至山顶的卧云禅院。重檐滴水,似笼上一层薄纱,与峨眉山水相融(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黑黑的天空低垂,屋檐处仅有一盏白灯照耀,破除黑暗,让人心生恭敬(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天还未完全放亮,普贤菩萨在黑幕中静坐,与信众一起静待破晓时分。十方普贤菩萨圣像正面手持如意,骑六牙圣象;另一面结阿陀定印,表六道众生显得四智菩提之义(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破晓时分,地平线上天开一线,一道霞光冲破云海。随后旭日东升,朝霞满天(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云拥半岭雪,花吐一溪烟。”一夜时间,峨眉山就白了山头(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一场雪,给了峨眉山最美的诗意。蓝天白云,夹着山林的青黛,宛若人间仙境(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无尽重重华藏界,层层不二法门开。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顶峰,明神宗朱翊钧御题横额称“永明华藏寺”。康熙在位其间,曾敕赐峨眉山经书、法宝、御书、匾额、僧诗等物,现仍有部分留存,足见其历史悠久(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华藏长子,七处九会,辅助毗卢阐大教;金顶真人,四方八面,来朝遍吉出迷津。登金顶,观佛光与圣灯,找回内在的祥和宁静,心灵得到归依(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雪后初霁,清净庄严。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在大自然的变化中,感悟禅机(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作为佛教圣地,峨眉山蜚声中外。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峨眉山佛教文化又是以普贤信仰为中心(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日出、佛光、圣灯、云海是峨眉山著名的四大奇观。峨眉山峰顶海拔三千多米,时刻隐没在白云深处的“银色世界”中。金顶的十方普贤菩萨警醒众生发十大行愿,践行人间佛教,以实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之目的(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编辑:张妙 责任编辑: 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