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福源禅寺(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寺周环境清幽(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果然)
太湖西拥大潮山,万丈青莲一水环。
佛殿高凌银汉表,禅房多住白云间。
散花龙女乘风去,乞食山僧带雨还。
记得攀箩登绝顶,仰探月窟俯尘寰。
——明代工部侍郎沈辉《题大潮寺》
大潮山福源禅寺,原名大潮庵,坐落于江苏宜兴东南五十里,古称“阳羡东南第一峰”的大潮山松竹中,始建的年代已无法确考。
南宋偏安江南,文化中心南移,禅宗临济独兴,江南佛教寺院林立。据明代胡濙《大潮福源禅寺记》记载,大潮庵元末遭兵毁,明朝洪武初年,高僧雪庵净禅师顾瞻遗址,以为从此废坠,甚是可惜,于是罄捐己赀及众所施,为之重建。南宋建庵无疑,或许更早。
明永乐初年,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一年后书成,朱棣认为遵循儒家正统太过,没有兼收佛道之书,同时听说建文帝还隐姓埋名在佛寺中,于是特命和尚出身的姚广孝再次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借此机会,广招天下高僧,赴京校勘佛教经典,以找到建文帝,根绝后患。雪庵净禅师也在钦点之列,但不知何因,“雪庵西去杳无踪”。
雪庵净禅师西去,弟子们不思进取,渐见寺院宇庑等屋俱各颓废,徒弟道性不胜惶恐,以为若不早作打算,将会损毁师父创下的基业。由是道性于正统初率智贤等众徒经营综理,首茸大雄宝殿,以及山门、法堂、伽蓝殿、祖师殿、天王诸殿,侧房、僧房、库房、谷仓、厨房、浴室等也依次完工。严像设于殿堂,鸣钟鼓于晨夕。凡是寺院所应有的,无一不具备。寺院雄伟壮丽,规制大备,为前所未所有。
正统十二年(1447)二月十七日,道性命智贤具奏朝廷,准许将宜兴东南七里瑞云山已废“福源禅寺”的旧额,移于大潮山重镇山门。为了示别于已废之旧寺,明英宗赐额“大潮福源禅寺”,道性领符作住持。道性成为大潮山重开山门的一代宗师。正统十三年夏,道性又命智贤斋戒沐浴,不远数千里,具事状到京师谒见朝廷礼部尚书胡濙,为之作记。胡濙为此撰写了《大潮福源禅寺记》
大潮山福源寺,自正统年间规制大备后,历朝又各有续建。景泰四年(1453),明代宗敕赐藏经一部建阁。弘治十五年(1052),南京工部侍郎沈晖致仕而归,出资修缮福源禅寺,并为胡濙所撰《大潮福源禅寺记》刻石,题跋立碑。香火不断的大潮福源禅寺,最后也随着明王朝的覆灭而颓废。
清朝顺治七年(1650),僧行楫重修寺院,增寺田一百二十亩。为了便于管理寺产,在距山寺三里的乌溪河南岸沧浦,建立了下院,即沧浦禅院。从此寺分上下二院,山寺正院专管接待之事,下院专管寺院田产之事宜,僧多居下院。
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月,当地进士崔应书、举人沈振翔偕缙绅耆老崔坤英等重建沧浦禅院,延僧鹫峰为主持(《重建沧浦禅院碑记》尚存)。咸丰初,僧青莲重修下院。(咸丰)十年(1860)下院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仅存侧屋三楹。光绪十一年(1885),里人再建沧浦禅院。
民国时期,举国百业颓败,寺院也难逃其厄。建国之初,寺之上下院,都仅存侧屋两三楹。
天王殿(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大雄宝殿(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宝相庄严(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清净庄严(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海岛观音(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玉佛殿(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地藏殿(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收摄身心(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宜兴东南的佛教胜地、登高揽胜之处(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欣逢盛世,宗教信仰自由。1995年11月,经宜兴市人民政府批准,大潮山福源禅寺旧址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现方丈果兴法师及住持常清法师率众僧人为重建福源禅寺,共发宏愿,聚沙成塔。先后建成地藏殿、天王殿、藏经殿、三圣殿、观音殿、伽蓝殿、大雄宝殿及招待所、库房等百余间,塑佛像百余尊。兴建3000米“小长城”,观景亭五座。而今福源禅寺规模宏大,香火兴旺,已经成为宜兴东南的佛教胜地和登高揽胜之处。(文/宜兴福源寺 图/妙月 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