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与湘阴法华寺

来源:一湖一路发布时间:2022-06-07


一、湘阴法华寺的传说


湘阴法华寺位于洞庭之南、湘江之滨,所在地是湖湘著名古镇——湘阴樟树镇。传说上古时期,即有一帮以“如佛和尚”为首的原始僧人来到这里,在阳雀湖边的卧佛山上,结庐修行,受到如来佛祖的授记恩师燃灯古佛的护持,后来建成寺院,就叫“如佛寺”。


此后,不知曾几何时,寺院被毁。到了隋朝的时候,一日深夜,天台宗的创立者智者大师智顗在天台山华顶峰上禅观时,猛然听到虚空中传来一声狮子吼:“七茎石莲今犹在,如佛古寺在何方?”智者大惊,第二天清早便前往岳州(今岳阳市)寻访如佛古寺。在阳雀湖边的残垣断壁中寻到了如佛古寺的遗址,遂向佛祖立誓,重建如佛古寺,永续法脉。据寺院方面的记载,智者大师重修古寺的时间是公元583年,公元585年更名为法华寺。


二、智顗四到樟树镇


传说以历史为踪迹,历史因传说而丰满。现在,让我们从有关的史料中,寻找智顗与法华寺的联系。


首先,从智顗的人生经历来看,可以肯定,他一定到过湘阴的樟树镇。智顗生于“荆州华容县(今湖北潜江西南)”,长于江陵城。江陵位于长江之滨,是长江中上游的一个政治、军事重镇,曾短暂成为梁朝的都城。从江陵顺长江而下,就是洞庭湖。


公元555年,智顗(18岁)离开江陵,奔赴长沙,到长沙果愿寺出家。那么,智顗正是从江陵顺长江而下,入洞庭,在湘阴境内溯湘江而上,然后到达长沙的。樟树镇地处湘江进入洞庭湖的要冲,历史上曾经是湘江进入洞庭湖之前的最后一个重镇,经水路过往的船只都要在这里靠岸、修整、补给。客商、船工都要在这里上岸休息、采购、贸易。智顗乘船经过樟树镇,一定也是登上了樟树镇这座古镇的。但是,以当时智顗的心境——父母双亡、背井离乡、一心奔佛,他未必会把太多的心思留在这里。这就是智顗一到樟树镇。


两年后,智顗随授记师法绪北上投慧旷律师学习,从长沙顺湘江而下,经湘阴樟树进入洞庭湖,然后北上长江。所以,在此期间,智顗必然二到樟树镇。


公元592年秋,智顗为报师恩,从江西庐山溯长江而上,入洞庭,再经湘阴县境溯湘江而上,到衡山纪念自己的恩师慧思。这一次,智顗同样经过了樟树镇。以此时智顗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当地僧俗一定会恭请智顗上岸逗留、讲经传法。这是智顗三到樟树镇。


智顗到衡山拜祭恩师慧思,并在衡山大作法事、广建功德之后,于这年冬天离开衡山,奔赴自己的故乡江陵。他从衡山顺湘江而下,第四次来到樟树镇。由于前面就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所以,船只肯定要在这里做认真的准备。智顗也肯定登上了樟树镇。这是智顗四到樟树镇。


三、智顗创建湘阴法华寺的史实


关于智顗创建湘阴法华寺,在已有的智顗个人的传记和天台宗的史料中,找不到明确的记载。但是,从历史逻辑来分析,智顗创建法华寺,应该是可信的。


首先,智顗先后四次到过法华寺所在的樟树镇。第一次智顗尚未出家,而且心境悲怆,不可能有心思到樟树镇各处去游览,更没有能力建造寺庙。第二次跟随师父北上投师,也不可能。第三次,智顗急着要上衡岳报答师恩,不太可能中途在樟树镇留下来建造寺庙。唯有第四次,即从南岳衡山而下去往故乡江陵的这一次,最有可能在樟树逗留并建造寺庙。


第四次来到樟树镇的智顗,师恩已报,功德圆满,心境是非常轻松的。此时,他一心想做的,就是广建功德,开宗立派。所以他广建寺院、多收门徒。这时候他在樟树镇逗留,自然不会浪费美好的时光。他肯定要在当地弘法。当他知道当地曾经有过一座古寺的时候,他一定要去探访、礼拜。他来到古寺所在地,见到的只是几块断壁残垣,自然愿心大起,以他的影响和财力(有朝廷和杨广支持),很快就重修了寺院。智顗尊崇《法华经》,将《法华经》推崇为佛陀经典之首,并将《法华经》作为天台宗创派的经典依据,以致后人干脆将天台宗称呼为“法华宗”。法华寺之所以得名为法华寺,肯定是与智顗、与天台宗有关的。


史籍上说智顗“建寺三十六”,三十六寺中,除了天台山的修禅寺以及智顗身后才完成建造的国清寺等寺庙有详实记载外,其它都无明确纪录。但后人记载智顗当时建寺弘法有两个中心,一个中心在天台,一个中心在荆州(具体指从湖北荆州到湖南衡岳这一带)。樟树镇正在荆州这个中心的中心地带,而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加上卧佛山佛缘绵厚,所以,智顗在这里建寺,是顺利成章的。寺成之后,命名法华,更是一得力印证。


现有的史料清晰记载智顗南岳报恩是在公元592年秋,离开南岳时已是冬季。如果说法华寺是智顗所建的话,那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最合理的时间应当是这一段时间,即公元592年(隋开皇十二年)冬季,或者是在592年之后一两年内,因为智顗根本没有时间留在樟树等待寺庙建成。就在这年岁末,他回到了故乡江陵,在江陵举办了万人法会,随后一直在玉泉寺说法,直至被杨广邀去江都,此后便再也没有回来。(文/张一湖)

编辑:果一 责任编辑: 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