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广福禅寺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1-09-05

广福禅寺(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寺院简介

 

  海安广福禅寺古称广福教寺,据《海陵丛刻》及《海安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相传为鄂国公尉迟恭之子尉迟宝林将军镇守海防期间兴建。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扩建,清康熙年间浙江提督学政里人陆舜重修,为泰州东乡名闻遐迩的丛林古刹。有清咸丰年间广福教寺线描图存世(见《海安县志》929页)。名刹出高僧。妙一、广衍、戒心诸大师都曾先后在该寺担任住持。

 

     寺院历史

 

  民国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广福教寺两次毁于战火,仅存大雄宝殿及屋宇数间。建国后广福教寺原址辟为海安县中学,大雄宝殿成为学校图书馆,俗称“大殿子”。1992年,建筑面积251.6平方米的大雄宝殿被列为海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风光(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寺院布局


  山门向南,门额为白矾石馏金字,镌“广福禅寺”欧体楷书。进大门,两侧栅栏内塑立着威猛的哼哈二将。


        第二进殿宇为天王殿。中央面南供弥勒佛,北面供韦驮护法神,两厢端坐高大雄伟的四大天王,寓“风调雨顺”之意。


        由天王殿至第三进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铺有白石甬道。天井内有古代大银杏树一棵,三层宝鼎一座。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九间,一排走廊贯通前后,终日晨钟暮鼓、青馨红鱼,四众弟子纷至沓来。


        大雄宝殿为飞檐翘角的双层大屋顶,梁椽结构紧密,高挑八角。下端殿房呈正方,占地250余平方米,殿中有圆木大柱12根,柱底均用白石鼓支垫。视其全貌,乃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考有关资料,此殿系宋景定年间初建,清康熙年间重建,至今已经历了300多年风雨。


        正殿中央供奉三世如来。殿两侧塑十八罗汉金像,神态各异,造型逼真。如来巨佛上方,悬来红匾额一块,题“大哉世尊”四字,铁划银钩,丰腴饱满,为清代石人所书。两边抱柱上,挂有南通张啬公(謇)撰写的楹联一副。


        如来背后,有大型“海岛观音”立体雕塑群。当中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赤足立干鳌鱼头上,四周有云气拔浪腾空而起,氤氲缭绕,九曲盘旋。上面尊惟妙惟肖的仙佛塑像,分列于海岛各处,装金贴翠,光彩耀人。


        正殿后面是藏经楼,有碑石刻记为里中名贤陆舜(字吴洲,清康熙浙江学政)所修建。楼上悬“法弘震旦”巨匾,除存放珍贵的经书外,收藏名人字画颇多。


        东侧建筑群为方丈室、客堂、佛堂、小楼、精舍(供十方施主游息)及香积厨、砻米房、菜园等。一路上曲槛画廊,花木扶疏,确为佛门修行的幽静所在。


        方丈室迎面有白底黑字横匾,大书“方丈”二字,字体造型奇特,笔力恣肆,出自本邑名书法定陆澍(柳城)先生之手。小楼与精舍布置典雅,内有明末四公子之一如皋冒辟疆、南通大书法定尤金辉、清代状元夏同和等名人题写的对联数副。如:“古人有买山而隐者;和尚其出家之雄乎”、“高阁凉飞花外雨;珠帘低掩佛前灯”等,皆属书法佳作。


 

佛像庄严(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寺院住持


        寺西部多为僧室,与原江苏省省长韩公紫石家的“息园”相邻。当年,高僧妙一、广衍、戒心、珠林等法师,曾先后于此寺院住持过。

 

     寺院文化

 

  海安广福禅寺,作为苏北的一方名刹,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佛教文化,记录了中国佛教历史的昌盛与兴衰。



名人赞咏广福寺



广福寺

            清 陆进
兰若停舆得地偏,春风一榻意悠然。
半林雨霁占乾鹊,二月天晴徧纸鸢。
旧日云门曾过饭,当时雪岭欲逃禅。
即令花雨伤寥寂,但听钟声薄暮传。


(选自《海陵考古录》,作者:陆进,字宿凡,号漱石,海安人,曾侨寓如皋,广交文士,所作诗词流播艺林。)

 

 

海安城杂咏 之 凤山

       清 徐信
山上森碧梧,山下郁苍竹。
天寒丹凤遥,残阳下空谷。


(选自《三塘杂咏》)

 

 

凤山

清 江标
古庙孤山上,寂寥一径通。
殿灵唐碣在,雀噪宋祠空。
玉砌馀青草,金风冷碧桐。
夕阳方暗处,远火数渔翁。


(选自《海陵丛刻》,作者系古桐城诗人。)

 

 

凤山春眺

清 陆诏熊
蹑屩寻春思渺然,一峰孤涌海西边。
涧溪环抱疑无路,岩壑空明别有天。
寂寞高楼闻梵呗,崔嵬华表傍前川。
还逢牧竖求遗事,惆怅当年羽化仙。

 

(选自《海陵丛刻》,作者:陆诏熊,字金门,号谦斋,海安人,乾隆戊午副榜,壬子经魁。)



 

 

 

编辑:圣贤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