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2-07-16


国清寺山门

 


雍正亲笔

 

  国清寺位于浙江天台城北3公里的地方,和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祖庭。
 

  国清寺是我国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关镇北4公里处。

 

  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国清寺曾毁于武宗灭佛和北宋宣和二年。宋建炎二年修复,名列“五山十刹”之一。清雍正十一年下诏重建,至清末、民国时期又有增建。寺院占地2公顷余,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六百多间古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     

 

  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大雄宝殿正中设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像背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两侧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罗汉坐像。构成一个拥有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我国寺院四绝。
 

  全国现有两座国清寺,一坐落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华顶山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与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润州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市),并称天下“四绝”。 还有一座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

 

  历史沿革
 

  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顗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国清寺究竟何时移到现在的位置,并形成现在的布局已很难查考。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并基本完成现在的布局。另外,而今梅亭的位置上原建有迦蓝殿三间,系明代建筑,也可从旁说明。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清寺了。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1949年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1949年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当花开时,疏枝横空,暗香浮动。   

 

  据推测“国清寺”这三个字可能确为雍正皇帝书写。

 


大雄宝殿

 

国清寺隋梅

 

  建筑特点

 

  国清寺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与其他名刹相比,国清寺的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寺中每一殿堂楼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国古代建筑的珍品。寺内外古树名木广布,现存主要建筑是南宋时重建的隋塔、雍正年间重修的山门、弥勒殿、雨华殿和大雄宝殿等,以及建于清代中后期的西路三圣殿、罗汉堂和东二路的禅堂。西路的妙法堂和东一路的方丈楼、迎塔楼建于民国时期,均保存完好。建于清早期的建筑为官式建筑,弥勒殿和雨华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建筑,妙法堂、方丈楼和迎塔楼为中西合璧。   

  

  从自然景观来看,国内大部分古刹均选址于三面环山的谷地(如宁波天童寺、普陀法雨寺、杭州灵隐寺、嵩山少林寺等),而国清寺却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59.3米的隋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塔身全貌。而国清寺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转过寒拾亭,只见“隋代古刹”一照壁,古刹山门不知开于何处。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国清寺的选址和面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楼半落晖。”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县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国清寺的山门也很有特色。国清寺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因为这样一变化,便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游人过寒拾亭,越丰干桥,见到的不是一般常见的寺庙建筑前方方正正的大广场,而是完全自然的缓冲地──长12米、宽25米的空地。由此给人悠然自得情趣,产生绝妙建筑效果。   

 

  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莫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非常和谐协调。加上青山绿水,古松曲径,给人们高雅的美的享受。 山门之内,给人们似小不小,似封闭而又不封闭的特殊空间。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黄绿相衬,色彩和谐,人行其中,有一种轻松自然、亲切舒适的感觉。   

  

  国清寺建筑雄伟,庄严,形成了四条建筑轴线。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门神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
 

  文化传承

 

  国清寺在佛教发展史和中外关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书、佛像和法器等珍贵文物。   

  

  国清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更主要的是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   

  

  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义理,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立了佛教天台宗。该宗教徒尊国清寺为祖庭,时时来华参谒,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寺院建筑

 


隋代古刹

 

  历任高僧

  

  清蕴 生平事迹不详,唐大和中(827—835)住持国清。《宋高僧传》卷十六《唐天台山国清寺文举传》:“大和中主事僧清蕴咨谋于举”。按唐代主事僧即监寺,监寺为监督一寺者,与寺主同。
  

  文举(759—824) 俗姓张,婺州东阳人。唐贞元三年(787),敕度得戒,专以四分律为学,兼通法华义疏,深得天台教旨。会昌二年(842),圆寂国清寺中,春秋八十有三,塔于寺之西峰。蕴光《国清高僧传》:“奉敕主国清,鸿筹擘划,尤多建立”。
  

  维蠲 生平不详,出至行广修大师门下。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国清寺有维蠲座主,每讲止观,广修座主下成业”。
  

  元璋 生平不详,唐名僧清观之师,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说清观年十六“遂诣国清寺,投元璋律师执持瓶钵”。按执持瓶钵者,住持之衣钵侍者也。
  

  元琇 讳妙说,天台人。出家国清,依正定物外大师学止观。洞达妙旨,于讲说不已。后说为台宗十三祖。《国清高僧传》:“僖昭间,天下方乱,学徒忽聚忽散。然师屡开讲席,不以法众多寡而二其心也”。
  

  清竦 讳高论,天台人,依元琇法师精思止观,得其真诠。为台宗十四祖。《佛法统纪》:“继主国清,说行兼至”。《国清高僧传》云:“元既没,继主法席,说行兼至”。
  

  师静 生平不详,氏族失考,仅知五代人,领旨于元沙和尚,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住国清三十年,号大静上座”。
  

  小静 与师静同时代,生平事迹不详。《天台山方外志要》:“时有小静上座,并终本寺(国清寺)”。按上座,禅家云住持。教家云座主。
  

  仲方 生平事迹不详,日本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记载着宋熙宁五年(1072),国清寺寺主仲方的名字。
  

  真歇(1089—1151) 名清了,宋绵州雍氏子,年十一依圣果寺俊僧受业,研习法华,又七年得度具戒。复谒长芦祖照,曾主天台天封寺。绍兴二十三年(1153)敕谥“悟空禅师”。《晋陀洛迦新志》:“后主……国清”。
  

  慧律 生平事迹不详,《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二:“建炎四年,恭奉高宗皇帝敕,差慧律住持,许令每遇圣节进奉香疏。国清碑”。
  

  志南 号指堂,宋会稽人。德业超迈,善属文,工书法,与朱熹、韩原吉等交好,有《指堂集》行世。朱熹《与南老索寒山子诗书》:“熹启上国清南公禅师方丈”。
  

  慧远(1103—1176) 号佛海,字瞎堂,俗姓彭,眉山人,年十三岁从宗辨出家,后游诸方,谒圆悟克勒得法。乾道六年(1170)赐号“佛海大师”。周必大《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至台州,住台州天台山景德国清禅寺”。
  

  道逵 生平事迹不详,宋刘潮《国清千门涂田记》:“乾道四年,长老道逵创请宁海县千田涂”,按佛教称谓“长老”即指住持。
  

  妙诠 生平事迹不详,宋刘潮《国清千门涂田记》:“……而逵有祥符之命,幸妙诠继之”。
  

  晓林 生平事迹不详,宋刘潮《国清千门涂田记》:“未几,诠又有别峰之行。淳熙戊戌夏。住持晓林……”。
  

  智策(1117—1192) 号涂毒,俗姓陈,天台人。年十六岁依护国楚光出家,十九岁得法,后游历万寿谒大圆遵璞。曾主天台太平等寺。楼钥《径山涂毒禅师塔铭》:“东归,又分座于天台国清”。
  

  蕴常 字不轻,通内外典,作诗清丽,字法坚劲,号荷屋老人,有集行于世。《天台山方外志》卷八:“淳熙间住国清”。
  

  妙伦(1201—1261) 号断桥,又号松山子,黄岩松山徐氏子。年十八岁出家,初依宗嗣,后谒佛鉴得法。历主台州瑞岩、天台国清等寺。佚名《断桥伦禅师行伏》:“请主天台国清教忠禅寺”。释圆至《横川和尚塔记》:“断桥妙伦主国清……”。
  

  可文 生平事迹不详,宋刘潮《国清千门涂田记》系其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八月所立。
  

  行机 号简堂,俗姓杨,仙居人。自幼风姿挺异,才压儒林。年二十五岁时出家,参护国元公得法,出世莞山,历主庐山圆通等寺,寂于国清。《天台山方外志要》:“归主国清,有示众语录”。《中国佛学人名辞典》:“历主江州圆通、台州国清,寂焉”。
  

  心弘 字道夫,生平事迹不详。王溍《上天竺湛堂法师塔铭》:“元贞乙未(1295),……性澄上奏易禅为教,……上降玺书,命道夫必弘主国清”。
  

  处仁 号慈惠,生平事迹不详。元延祐三年(1316)《天台山东安隐院建重兴之记》:“国清宗主佛心慈惠大师处仁”。
  

  宗冕 生平事迹不详,元至正元年(1341),为国清寺建雨华亭,并筑万工池。《天台山方外志》卷四:“至正辛巳……有僧勖宗冕来主法席”。
  

  昙噩(1283—1373) 号梦堂,俗姓王,慈溪人。初于奉化长芦寺出家,继游学诸山名刹,历访名宿。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国清,奉号“佛真文懿大师”。洪武六年(1373)寂于国清。《元无见睹和尚塔铭》:“天台山景德国清禅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师昙噩撰文”。蕴中 生平事迹不详,《天台山方外志》卷四:“至(洪武)三十一年,蕴中瑄公乃移土地堂于雨华亭东,始为丈室以居”。
  

  道金 生平事迹不详,明叶良佩《天台山记》:“复从国清主僧道金借静室局坐三日撰斯记”。
  

  天印 生平事迹不详,明张存《游国清记》:“转东入方丈求见,天印留坐,命童子进香茗”。
  

  如通(1522—1595) 号易庵,晚年自号芦江老叟,会稽杭氏子。年十五岁出家,诣径山万松和尚。万历二十二年(1592),应请主国清。陆光祖《易庵通法师塔铭》:“寻赴国清之请”。王孙熙《重建国清禅寺记》:“甲午秋,法师如通自虎林至,……乃遂筑方丈作法堂”。
  

  性省 出如通门下,生平事迹不详。王孙熙《重建国清禅寺记》:“通归寂,法嗣性省于以暨”。
  

  云峰 生平事迹不详,明徐宏祖《游天台山日记》:“日暮入国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
  

  海月 生平事迹不详。明万历进士戴澳历书之国清寺《唐一行禅师之墓》碑上,有“当山住持海月”之句。
  

  德音 生平事迹不详。明祟祯十年前后主国清。明蒋薰《天台山记》:“德音至,邀至方丈”。
  

  祖宪 仁和人,顺治末来台,生平事迹不详。《国清祖宪和尚近集》:“名山大刹,多有高僧住持。而天台胜境甲于寰区,国清寺推首。……祖宪和尚卓免其间,高风逸韵,允称人地相宜,继往开来”。《天台县志》:“康熙十八年,住持祖宪……”。
  

  元英 号孤宗,俗姓万,临海人。生平事迹不详,有《烟水吟》等著作。《台州府志》卷八十三:“历主……国清……诸名刹”。
  

  达珍 号宝琳,别字狮崖老人,荆州陈氏子。乾隆间,国清衰落,师来居,力事整饬。四方衲子,餮风饕道者,云集影从,道法之世,世所罕匹。《台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乾隆四十五年,邑令刘公敕请住持”。
  

  耀冶 号司南,俗姓胥,宝应人。少年出家,二十二岁受具。乾隆四十九年(1784)继达珍主国清,凡十三年。《国清耀冶禅师语录》:“乾隆四十九年春正七日狮崖老人退院,命师主席天台山国清寺”。
  

  文定 字通静,号苇渡,俗姓韩,宁海人。嘉庆元年(1796)继耀冶主国清,嘉庆四年(1799)退席。耀冶《札寄文定长老》:“文公住持三年,心已劳矣,力己瘁矣,今全公肩任,二人脱然事外”。
  

  全信 生平事迹不详,嘉庆四年(1799)继文定主国清。耀治《札寄全倍长老队“此长老住持以来,山灵发欢喜心,以此作供养乎”。
  

  莲舟 生平事迹不详,咸丰三年(1853),造三圣殿,并为西方三圣造像,见国清寺《万善同归》碑。
  

  成德 生平事迹不详,光绪五年(1879),于大殿两旁建设琉璃,并广置斋田。见国清寺碑。
  

  清静 太平人,生平事迹不详。《中国佛学人名大辞典》:“双修禅净,勤奋逾恒,主天台国清寺”。
  

  民国时期,有达山、可兴、慧莲等十数位。1949年后,有澹云、唯觉等3位。

  


国家风景区

  

  现任住持

 


可明长老(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翊)

  

  寺院地址

 

  浙江天台山 位于县城北3公里,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市内5路、7路、9路公交车直达,进山门票:10元、寺院门票:5元。 景区附近有天台宾馆、卧龙山庄等几家宾馆,吃饭和住宿都十分方便。

 

 

     相关链接:“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佛教天台宗交流大会开幕正式举行 高清图集

 

编辑:果然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