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2-07-19


雍和宫大雄宝殿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为四子雍亲王建造府邸,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枢,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

 

    历史沿革

 

    寻着历史的足迹,雍和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十五世纪。《清宗人府事例》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谕宗人府: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锇……等,俱已分别册封分府,唯胤禛、允祐二人是贝勒,而所封府邸是亲王府邸  雍和宫,规模违制,着由官房租库,将前明内宫监房拨给胤禛……”。文中提到的皇四子胤禛即:清朝雍正皇帝  雍和宫。这时是贝勒身份,按照贝勒府府邸的规制,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将明朝时期太监们居住过的官房(清朝定鼎北京后将这里划为内务府官用房)分给了他。康熙三十三年(1694)胤禛搬进府邸,取名“贝勒府”(年限有待考证)。
  

    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禛贝勒府”也随之升为“雍亲王府”。这时的雍和宫从规模、建制到人员配备都与从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这座昔日的“贝勒府”真正发生历史性改变则是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结束了他为期六十一年也是清朝历史上最为长久的统治历史。同年,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继承皇位,改年号雍正,是为雍正皇帝。皇帝随即迁入宫中,但对曾经居住过三十余年的府邸已有了很深的感情,于是,将这里改为自己的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雍和宫作为帝王行宫和“龙潜禁地”的历史便由此开始。
  

    从皇四子府邸到行宫
  

    雍和宫改为行宫后,雍正皇帝并没有对这里进行大规模改建,只是对东花园(又称东书院)进行了彻底修缮。
  

    早在“禛贝勒府”时期,当时宅院东侧就辟有一小院,内有亭、台、廊、室,栽种着各种树木花草,供作为贝勒王胤禛读书阅典、贝勒王福晋赏花观月。往后,随着胤禛爵位的升迁,这里得以不断扩建和修缮。雍和宫改为行宫后,东书院又在原来基础上增添了许多亭、台、楼、阁。《国朝宫史续编》中对东书院的一门一匾,每幅楹联、每幅匾额甚至  雍和宫一草一木都有详尽记载。重建后的东书院被装点的古朴典雅,清幽明净。乾隆以后的各位皇帝,必须按“定制”每年最少来雍和宫礼佛三次,即:每年八月二十五乾隆的诞辰和正月初三的忌辰,必须“盛装隆从,威严如仪”地先到雍和宫各佛殿拈香礼佛,然后到东书院向乾隆遗像致祭;每年五月的夏至节,皇帝到地坛祭拜后,也必须“原班原仪”先到雍和宫拈香拜佛,然后至东书院尝新麦——吃新麦面粉做的麻酱面,即每年夏至“芳泽事毕,临此园少歇、进膳”。东书院则成为清朝自乾隆以后各位皇帝在雍和宫礼佛之后休息的重要场所。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东书院当时的规模几乎与现在的雍和宫相当,当时,两种风格不同、格调迥异的建筑群相辅相成构成了雍和宫的全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雍和官规格的不一般,使得东书院各殿房陈设,如桌案、围屏、宝座、古玩等都和故宫一样。这里也曾设有“领雍和宫事务大臣”、“总理雍和宫东书院事务大臣”等文、武官员。他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即:看管东书院所陈大量珍宝古玩。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东书院被日本人所烧,大量物品也都被日本人抢走。东书院连同这里所发生过的故事都已成为历史。
  

    1995年,为改善僧人住宿条件,雍和宫管理处在东书院遗址上盖起了两幢极具古典建筑风格、现代化设施齐全的僧舍,雍和宫的大多数僧人常年居住生活在这里。
  

    从行宫到藏传佛教寺庙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驾崩圆明园,爱新觉罗·弘历即位。乾隆皇帝一改清朝旧制,于同年九月将父亲梓棺安放雍和官(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历史玄机,众说纷纭),雍和宫也因此结束了它整整十年的帝王行宫历史。
  

    期间,为迎棺椁,雍和宫主要建筑在十五天内改覆黄瓦,雍正灵柩就安放在他当年的寝宫(今永佑殿)。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十一日,移棺易州西陵,此后,永佑殿则常年供奉雍正影象,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影堂时期的  雍和宫雍和宫”。实际上,在雍和宫没有真正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之前的近十年时间里,宫内大部分殿堂已成为藏传佛教黄教喇嘛颂经的地方。
  

    从“贝勒府”到“雍亲王府”、“行宫”直至影堂时期的雍和宫,雍和宫的每一阶段都演义着不同的宫廷斗争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至今无法解开的历史疑团。
  

    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从此,雍和宫开始了它既为皇家第一寺庙又为连接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方纽带、桥梁作用的辉煌历史。
  

    乾隆皇帝也对他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感慨万端,咏叹雍和宫是“跃龙真福地,俸佛永潜宫”,他把康乾时期“六街三市皆珠玉”的盛景归结为“兴庆当年选佛场”。照乾隆的逻辑,真龙天子即是佛,祭奠先祖即是敬佛。祭祖,敬佛必然福荫子孙万代,因此他曾由衷感叹:“频繁未敢忘神御。”尤其是在他晚年,他每到雍和宫都会生出许多感慨,他在这里于“俯仰之间”了却了江山继续的初衷。雍和宫留下了他许多抹不去的记忆,雍和宫更是他思亲怀旧的所在。
  

    雍和宫的建筑由来及发展
  

    雍和宫建筑群的形成,在清代的历史上,前后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历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时至今日,建筑历史三百一十七年(1694年——2011年)。  雍和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雍和宫这座昔日的皇家寺院极为重视;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曾多次来此视察,并对保护这一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宝库,做了极为重要的指示。
  

    1961年3月4日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置专职机构----雍和宫管理处----组织落实实施。
  

    70年代以来,人民政府再次筹集巨额资金,对雍和宫古建筑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整理;并在1981年2月5日(其时为1981年农历正月初一,即中国传统重要节日春节)正式对内外香客与游人开放。
  

    作为北京地区的宗教活动场所和著名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以来,雍和宫曾接待了来自世界上17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元首及知名人士,每年接待内外客人近二百万人次。
  

    雍和宫的今日,“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春来丁香玉兰花影扶疏,满园芬芳;夏日盆盆荷花亭亭玉立,香气盈溢;入秋核桃银杏果实累累;冬季苍松翠柏白雪压枝,可得四时之雍和景象。

   

   
雍和宫建筑

 


东八角碑亭

 

    雍和门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
  

    雍和宫大殿
  

    出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雍和宫大殿的三世佛则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流程,说明无时不有佛,即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无处不佛。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大殿前院中两庑是“四学殿”。
  

    永佑殿
  

    出雍和宫大殿,便是永佑殿,单檐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法轮殿
 

    东牌楼为“慈隆宝叶”、“四衢净辟”  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 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万福阁
  

    出法轮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雍和宫建筑

 


雍和宫一角

   

    雍和宫佛仓 

 

    走进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过九顶牌楼,便是一条长长的甬道。在甬道东侧红墙外,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寺内最大的佛仓。今年,在政府的关怀下,雍和宫这一佛仓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圆满竣工。此佛仓现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27平方米。分为三排,共有住房19套,39间。在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记忆,原有的建筑材料能用的全都用上。来  雍和宫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青砖灰瓦的外墙、枣红色的木窗、青砖地面,房屋垛子上的方形砖雕,外檐下的苏式彩画,其中,还保留了一段原有的彩画,虽然那接板、额枋上的纹饰已经模糊,但尚能感觉到历史的印痕。
  

    佛仓,意为藏传佛教转世活佛的住所、行馆或府邸。在清代,蒙藏地区的大活佛来到北京,都有一处驻京的行馆。这行馆分为三种,一为“城内本寺佛仓”,即在京城内有其本人一座寺院。像地安门内的松祝寺,是章嘉活佛的本寺院佛仓。二为“城外本寺佛仓”,如德胜门外的后黑寺,是察汗达尔汗活佛的本寺院佛仓。三是“赐居佛仓”,即是其本人在京没有寺院,又因职务关系需长久居住,并且其职务还与雍和宫有关,则会在雍和宫院内或附近赏赐一所院落,雍和宫的佛仓当属这种。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时任雍和宫住持的第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向乾隆皇帝推荐了数位藏地的格鲁派活佛,参与雍和宫的宗教事务。于是,乾隆皇帝将雍和宫及周边的一些院落赐给他们,从而形成了雍和宫的各个佛仓,妙舟法师《蒙藏佛教史》载:“寺内有阿嘉呼图克图仓,洞阔尔呼图克图仓。宫之东墙外东花园,有土观呼图克图仓。东板子门内,有诺门罕呼图克图仓。门前藏经馆,原名北大门,初为那木喀呼图克图仓,光绪三十四年改变喇嘛印务处。东有济隆呼图克图仓,为西藏喇嘛来京住锡之所,民国十八年设西藏驻平办事处,其后有果蟒呼图克图仓。”呼图克图系藏语“朱必古”的蒙古语音译,意为“化身”、“长寿者”,《大清会典》云:“喇嘛之最高者曰呼图克图”,清朝廷以此封号称呼蒙藏地区的大活佛。
  

    在清代,雍和宫辇道西边红墙外为三个紧凑的院落;青砖、青瓦、木窗,第一个院落原是洞阔尔呼图克图仓,前后五排,计瓦房38间,内分为佛堂、卧室、客厅、厨房等。第二个院落原是萨木萨呼图克图仓,计瓦房10间。第三个院落原是诺门罕呼图克图仓,计瓦房25间。现多为民居,但还能看出当年的布局。而在辇道东原是阿嘉佛仓,由连房改建,原有瓦房66间,内有游廊,并以走廊相连,阿嘉佛仓是雍和宫各佛仓中规模最大的。以上四座佛仓均在雍和宫甬道两侧,俗称“内围子佛仓”。而在雍和宫原东书院及附近的四座佛仓俗称“外围子佛仓”。

    雍和宫唐卡  

 

    说到阿嘉佛仓还要提到二世阿嘉喜饶桑布(1642—1707),他生于青海湟中李家山阿氏家族,是从西藏到塔尔寺传法的高僧楚臣回乃的转世,曾是塔尔寺第十六任法台,由此形成阿家活佛,后改称阿嘉活佛。1689年,他主持扩建塔尔寺大经堂。三世阿嘉洛桑丹贝坚赞(1708—1768),在乾隆十一年(1746)奉旨进京朝见,受封“述道伯勒格图诺门罕”称号。并留京供职,驻锡雍和宫,任副扎萨克达喇嘛。雍和宫阿嘉佛仓即在此时兴建。
  

    在清代,这些佛仓的建立表明以上活佛与雍和宫的密切关系,也表明雍和宫的地位与影响。雍和宫的佛仓曾经成为清中央与藏、蒙地区大活佛联系的纽带。斗转星移,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常往来于阿嘉佛仓这幽静的院落。那时后面两排房居住着多位老僧人,有乌达木却、根敦、彭措阁等,像大巴、恩和白音等一直在此居住。乌达木却老人的僧舍不大,一进门是老人在花盆中种植的各种花草,长势茂盛。他曾在这里念诵了五遍法轮殿内的大藏经甘珠尔部,老人的心愿就是祈祷国泰民安。他及其他数位老年僧人曾多次将积攒下的钱进行施舍,乌达木却与根敦世寿都近百岁。
  

    现在,阿嘉佛仓作为雍和宫内老年僧人的居所,整体配备上了中央空调、暖气、厨房、上下水、卫生间,房间内还配备了衣柜等家具。在这里他们将修习、生活、颐养天年。
  

    雍和宫的佛仓以和谐、厚重的形式庄严着寺院。老年僧人的入住,既很好地保护了文物,又使雍和宫的历史与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利用与续写。


雍和宫艺术品

 


雍和宫艺术品

 


现任住持 胡雪峰喇嘛

   

    当今住持

 

    胡雪峰喇嘛,1966年出生,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蒙古族。15岁时作为雍和宫对外开放后的第一批学僧来到雍和宫,取法名格桑·散木丹。2010年1月升任雍和宫住持,2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交通通讯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

 

    邮编:100007

 

    电话:+86-10-84048751

 

    网址:http://www.yonghegong.cn/

 

 

 

 

 

    相关链接:胡雪峰喇嘛墨宝

 

编辑:果然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