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光山净居寺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2-07-26

寺院介绍



寺院风光

 

寺院山门


寺院风光


寺院佛像


 寺院佛像

 

  寺院介绍

 

  光山净居寺,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又名“敕赐梵天寺”,乃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光山净居寺门发源地。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大苏山结庵,坛说法。宋真宗题名“敕赐梵天寺”石刻5个大字匾额,现仍嵌在门头上。寺内大雄宝殿,系明代建筑。寺中尚存有明万历“皇帝敕粉”碑、清康熙“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记碑”等历史名人、学者游净居寺所题诗赋碑刻30余块,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

 

  寺院历史


  净居寺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僧超一千、房过一幢(一幢为一千间)。虽屡遭天灾人祸,几毁几建,仍历代相沿,传无绝期,还保存下来了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和古迹,有宋真宗“敕赐梵天寺”石刻门额,明神宗颁大藏经“皇帝敕命”碑,清康熙皇帝“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记”碑等历史名人、学者游净居寺所题诗赋碑刻三十余通,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风光绮丽而灵秀的山水,孕育了繁盛的佛教文化,几代高僧,吸引着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探微揽胜,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美好的佳话和瑰丽的篇章,名僧、名人及其优秀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招徕众多游客来此观光。

寺院佛像

 

寺院香炉


古代文人旧址


刻碑


 刻碑

 

  寺院建筑
 
  净居寺寺院布局齐整,美观大方,整个建筑设计都是“三高两矮”式的房屋。净居寺山门为风火墙(俗称火焰山)。大门东西厢房属砖木结构,东西各三间为天王殿,中间过路间为韦陀殿。净居寺的中轴为三进,分佛殿、东西二院。沿中轴线从山门前步台阶直上,经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步步高升。佛殿院两侧是碑廊,镶嵌着明、清两代的碑碣。沿佛殿走廊西走是禅堂,东行是法堂、方丈室,对面是纵列的禅房。院内走廊纵横,前后左右迂回可通。由于战乱、自然变化和天灾,净居寺现存明、清古老房建筑五十九间。


  净居寺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亦称大佛殿,是寺内主要建筑之一。大雄宝殿系清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九架砖木结构。殿内金柱二十四根,硬山顶、单檐、檐柱六根,每根檐柱上方有额枋,额枋为阳刻人物纹式木雕;有三十扇花格扇门,格扇门上方有十五扇花格扇窗。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各五间,属砖木结构。东厢房为驼峰斗拱式典型的明代建筑结构,西厢房为清代建筑。大雄宝殿现已整修一新。

 

  净居寺在建国初期,列入省文物保护古建筑。曾对残存的旧舍进行补修。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特色

 

  “天下名山僧占多”。净居寺所坐落的净居山既是风光秀丽的名山,经考证为弥勒佛道场,它很有可能成为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佛教名山之后的又一名山。同时又是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发祥地。因而这里造就的名僧也多,其中在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名流亦不在少数,可说是高徒行全国,名僧遍天涯。我们从《中国唐代佛教》、《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寺庙与菩萨》、明、清、民国《光山县志》以及海内外有关资料中得知,这里的名僧有:慧思、 智顗 、道岸 、慧门。

 

  “花香蝶自来”。净居山寺由于是名山、名寺、名景、名胜,因此古往今来一些名人也纷至沓来,有的观光,有的揽胜,有的拜佛,有的抒情作赋。真可谓是名人荟萃,繁星灿烂。正如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记梵天寺后裔僧俗复兴序》碑文所述:这里“佛台增辉”“法轮常转”。来这儿观光旅游者,既有“道生鲁直真人(宋朝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又有“儒生东坡先生(宋大文豪苏东坡者五百人矣!”“其寺千年有余,其善万有余人。足可见其观光旅游鼎礼膜拜的各界名流之多、之广、之众。今摘其要者有:苏东坡、黄庭坚 、王相、蔡毅中、胡义赞、李养正、蔡国杰、王雅南、刘杰、阮章竞、吕清。

 

  诗、文、碑刻并茂,史称豫南“诗城乐地”。净居寺最雄伟的建筑要数大雄宝殿,它六梁三十柱,朱丹粉壁,雕梁画栋,远吞光州,近映池水,与两厢僧舍呈辅势。广殿相连,厢房四抱,浑然一体。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宋朝神宗皇帝御题“敕赐梵天寺”,门额镶嵌于山寺门前,数株参天唐柏,一株千年同根三异树立于门前,周围景观,自然棋布。大雄宝殿殿前两侧,古碑林立,多是历代名人赋诗刻于碑上。从“万里览名胜,独爱苏山清”、“奇才千古羡东坡,诗句警人口实多”、“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宗文章”、“九莲池灿千层锦,七井泉通一派香”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中,说明名人雅士不仅抒发情怀,赞扬净居寺风景优美,历史悠久,而且景仰缅怀东坡才学,同情其遭遇。净居寺景多、诗、多、碑多、名人多,现有碑碣数十块,诗有明代监察史王相《游净居寺》,明进士山东巡按御史熊荣《陪先师王侍御游净居寺次韵》,明东阿知县李逢阳《游东坡读书台》,明知州王家士《同故雨谷重游净居寺》、游东坡读书台《宿净居寺方丈》、《次日登绝顶》,明问亭水居士周思从《过浮光净居寺及诗文晏集苏长公韵》,明进士闻喜知县李养正《游净居寺和东坡韵》,清张基崇《夏日登净居寺步东坡原韵》,清胡延年《游净居寺步东坡韵》,清廪生吕舫《净居寺晚眺》清举人杨殿梓《和钱虎川游净居山次东坡韵》清岁贡钱时雍《游净居寺和东坡韵二首》《东坡读书堂》、《净居山十咏》清名人钮琦《偕光州孟广文游净居寺》,明进士,礼部右侍郎蔡毅中《完颜君侯公,暇同彭、胡两侍御游净居之游。时予以琮儿毕婚爽约,念净居不佞读书之所,喜而次韵》、蔡国杰《登大苏山访大镜禅师》,名人胡步缓《重阳游净居寺》,名人左甸勋《净居寺》,清举人杨殿梓《十一月初七偶以民事入西南乡团至净居山寺》、明进士王雅南《净居寺十二景诗》、王楠《宿净居寺》、名人许钟路《游净居寺》、《登紫云塔》,在这数十位名流上百首诗、碑中,以苏轼《游净居寺》为核心,最辉煌,原文是: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愿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轻自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泪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这是苏东坡乱时在净居寺写的一首诗,诗调很低,反映了他的心情,这首诗是千载不朽之作。明嘉靖碑刻为《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立于净居寺大雄宝殿院中。净居寺不仅诗文、碑刻并茂,而且“佛曲”也不凡。寺中凡法事活动,几乎少有不动佛教乐曲的,且曲调很多,有九曲、八曲、四曲,有乞食调、移风调,有“梵乐”,有“清乐”(即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等等,尤其是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背书),有说不出的风味。过去净居寺与每天进行朝参、夕聚、念经,每周最少还有一次念佛,日诵(即《禅门日诵》)是天天进行,且可随时随地念祷。朝参时念“大悲咒”(全称《喝罗念剌但那念哆那叶耶观音咒》)夕聚时念“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念经时念《大悲咒》、《心经》、《三规五戒》以及大本头经,念经念大本头《观音经》(全称从略,下同)、《金刚经》、《弥陀经》、《法华经》、《地藏经》等,要是放戒时(受戒)时,夜间也念经。念时由维那念哆僧领诵经文,僧众随着诵之,旁边击木鱼、引磬等法器,发出滴—拉—当的声音,配以念经的节奏,颇有欢乐气氛。佛调音乐几乎不断地缭绕整个净居,特别是《日诵》中有段“偈语”(唱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方向灵山塔下修”。(意即提醒僧众时刻都要想着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不要忘记:做好事不用远求佛,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成了净居寺与和尚们的“口头禅”随时就可以听到有人在诵吟,使整个寺院沉浸在佛教乐曲之中。   

 

  上述情况证明,净居寺不愧为豫南的“诗城乐地”不仅为美丽的风景区,而且以其文言艺术的魅力倍增光辉。

刻碑

 

天台宗祖画像之一



签约仪式

  

  天台宗祖

 

  天台宗初祖北齐慧文尊者

 

  北齐僧。又作慧闻。渤海(山东)人,俗姓高。年寿不详。活动时间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557)间。幼岁入道,聪敏绝伦,苦学深思,至于成年。一日,阅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之妙旨。又读中论至四谛品之偈(大三○·三三中):‘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顿悟空有不二中道之义。遂承龙树之教而建宗风。游化河淮,聚徒千百人,盛弘大乘。后以心观传授南岳慧思禅师,慧思受法后,弘化南方,开天台教法宣说之基,然门人多在北方,故传授亦少。天台宗之徒奉为第二祖(或谓初祖),世称北齐尊者。

 

  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尊者


  慧思(515~577),南北朝时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思禅师。为我国天台宗第二代祖师(一说三祖)。自幼归佛乐法,心爱法华经,曾持经入冢中读诵,读毕深受感动,对经涕泣,旋梦普贤菩萨摩顶而去,由此,顶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后参谒河南慧文禅师,得授观心之法,曾因慨叹虚受法岁,放身倚壁,遂豁然大悟,深得法华三昧。乃最早主张佛法之衰微即末法时期者,故确立对阿弥陀佛与弥勒佛之信仰。注重禅法之践行,亦注重义理之推究。  

 

  北齐天保五年(554),师至光州,不分远近,为众演说,长达十四年之久。其间声闻远播,学徒日盛,嫉其德望或谤难是非者甚多。又师于河南南部之大苏山传法予智顗,智顗为师之众门弟中最为杰出者。陈代光大二年(568)始入湖南衡山(南岳),悟三生行道之迹,讲筵益盛,居止十年,遂有‘南岳尊者’之称。倍受宣帝礼遇,尊称‘大禅师’,故思大和尚,又称思禅师,盖基于此。太建九年,晏然而化,世寿六十三。著作多半由门徒笔记整理而成,如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四十二字门二卷、受菩萨戒仪一卷等。自撰者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一卷。  

 

  天台宗三祖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即智顗(538~597),字德安,俗姓陈,颍川人,陈隋时期著名的高僧,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535),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智顗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十八岁出家,二十二岁从慧思所学。陈太建七年(575)始至天台山隐居,宣帝为创修禅寺。后隋炀帝礼他为师,并赐“智者”称号。智顗一生经历三个朝代,一意兴显三世佛法,共建寺三十六处。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撰述经书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等约三十余部,一百四十余卷。其所创立的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之始。  

 

  天台宗四祖章安灌顶法师  

 

  章安大师(561~632),隋代僧。临海章安(浙江临海)人,俗姓吴。字法云,名灌顶。世称章安大师、章安尊者。七岁从摄静寺慧拯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慧拯入灭后,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至天台山修禅寺谒智顗,承习天台教观。此后随侍智顗,隋开皇十七年(597),智顗示寂,师奉遗物献贡晋王广,王遣官送返,并致唁辞。晚年住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贞观六年示寂,世寿七十二,追谥总持尊者。师智解辩才绝伦,能领持智顗之遗教,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集记大小部帙百余卷,以传后世,今日智者大师之教文不坠,全仗师之力,后世尊为东土天台宗第五祖。著有大般涅盘经玄义二卷及经疏三十三卷、观心论疏五卷、天台八教大意一卷、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一卷、国清百录四卷,以上现今尚存。此外,仁王经私记三卷、仁王疏四卷等已散佚。(据说是江苏宜兴人-山月)

  
  天台宗五祖法华智威尊者

 

  智威(?~680),唐代僧。处州(浙江)缙云人,俗姓蒋。为天台宗第五祖。家世业儒。十八岁时,任本郡之堂长,以娶妇还家,归途中逢一梵僧,诘问其违背昔日所立重誓。盖师前身名徐陵,曾闻智者大师讲经,誓愿来世童幼出家,大布弘化。依此誓愿,师遂往天台山国清寺,投章安灌顶受具足戒,咨受止观心要,定慧俱发,证得法华三昧。高宗上元元年(674),离国清寺,觅胜地宣讲教法,先至苍岭普通山,以其地隘狭,难容广众,遂入轩辕炼丹山,开拓荆棘,聚石为徒,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乃称其地为法华。其后学者众多,习禅者三百人,听讲者七百余人,常分九处安居。贞观二十年(646)补朝散大夫,并赐大师号。富于词藻,撰制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世寿不详。吴越王追谥‘玄达尊者’。嗣法弟子为慧威,与师并称‘二威’;智威称大威,慧威为小威。此外,敦煌出土之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一卷,署‘尊者智威造’,未详是否即师所著。

  

  天台宗六祖天宫慧威尊者    

 

  慧威(634~713),唐代僧。天台宗第六祖。又称惠威。婺州东阳(浙江)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礼谒缙云之智威研习天台之学,顿悟三观之法,时人遂以‘小威’呼之。初居京师天宫寺时,世人称为‘天宫尊者’。后归东阳,山居绝人事,而登门求道之士仍不绝于途。高宗时,与智威同为朝散大夫四大师。于开元元年示寂,世寿八十。左溪尊者玄朗为其嗣法弟子。后吴越王敕赐‘全真尊者’之谥号。

  

  天台宗七祖左溪玄朗尊者  

 

  玄朗(673~754),唐代僧。天台宗第七祖。婺州乌伤县(浙江义乌)人,一作东阳人。俗姓傅,傅大士之六代孙。字慧明,号左溪。九岁出家。武后如意元年(692,中宗嗣圣九年),二十岁,蒙敕住东阳清泰寺。因就光州岸律师受具足戒,从学律仪经论,常恨古人章疏之判断有不允当者;乃博览群籍,精研涅盘经,曾至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研学禅要;闻天台之宗可清众滞而趣一理,因诣东阳天宫寺,从慧威学法华经等。复依恭禅师修习止观。又涉猎儒书,兼好道宗。而自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其后,因好山林,厌人寰,而隐居婺州浦阳县左溪岩,常随仅十八僧物,复行十二头陀,麻衣蔬食,独坐一龛,达三十余年。开元十六年(728),应婺州刺史王正容之请,暂居城下,寻以疾辞还山。平日诲人不倦,颇勤讲学。天台教法,由斯转盛。天宝十三年示寂,世寿八十二。吴越王谥号‘明觉尊者’。世称左溪尊者。撰有法华科文二卷。  

 

  天台宗八祖荆溪湛然尊者 

 

  湛然(711~782),唐代僧。天台宗第八祖。常州荆溪(江苏宜兴)人,俗姓戚。家世业儒,而独好佛法。十七岁从金华方岩(又作芳岩)受天台止观。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研习天台宗教义,尽得其学。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又至越州从昙一学律,后于吴郡开元寺讲摩诃止观。玄朗示寂后,师继其席,以中兴天台宗自任,提出无情有性之说,主张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发展天台教义。历住兰陵、清凉诸刹,所至之处,四众景从,德誉广被。天宝、大历年间,玄宗、肃宗、代宗优诏连征,皆称疾不就。晚年居于天台山佛陇寺。建中三年二月,示寂于佛陇道场,世寿七十二,法腊四十三。弟子梁肃为撰碑铭。湛然为天台宗中兴之祖,世称荆溪尊者、妙乐大师,又称记主法师。北宋开宝年中,吴越王钱氏追谥‘圆通尊者’之号。弟子有道邃、普门、元皓、行满、智度、法颙等三十九人。生平撰述宏富,主要著作有法华经玄义释签十卷、法华文句记十卷、止观辅行传弘决十卷、止观搜要记十卷、止观大意一卷、金刚錍论一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始终心要一卷、十不二门一卷等,均行于世。   

 

  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光山举行  

 

  2000年5月24日至28日,由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哲学系、河南光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举了"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武汉、天津、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及日本国内外16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向大会提交了40篇论文。会议代表围绕光山居寺与天台宗的关系和开发宗教文化、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实事求是地说,天台宗的建立过程是:发祥于河南光山大苏山,光山净居寺是天台宗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以后再经过湖北当阳和湖南南岳的演进,最后终成于天台山。学者们还对天台宗的思想、慧思的禅学理论、智者大师的贡献,以及天台宗与政治、儒学、文学等思想的关系和百年来的天台宗研究做了一定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与会代表认为,光山具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应该大力开发。本次会议将促进今后对慧思的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佛教历史和思想的研究。

 

  少林寺参与合作重建天台宗根本祖庭净居寺

 

  2009年8月15日,嵩山少林寺与河南光山县政府签约,双方将合作重建天台宗根本祖庭净居寺。双方商定,在规划方案、宗教产权证等相关手续办妥后,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重建工作。   

 

  资料显示,净居寺是我国佛教主要流派天台宗的发祥地,被称为天台宗的根本祖庭。净居寺不仅造就了慧思、智顗、道岸、鉴真等名僧,而且吸引了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等古圣先贤游览探胜,并留下诗词碑刻百余首,被称之为“诗城乐地”、“福乡宁境”。这里还被誉为是大文豪苏东坡的灵魂家园。   

 

  据了解,少林寺在恢复中间过程中将最大程度保持并发扬净居寺作为天台根本祖庭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原有历史风貌,传承天台宗文化。少林寺负责派有资质、影响的僧人入住。重建工作需待规划方案等相关前期工作完成后,第一年完成重建大雄宝殿,达到僧人入住和开展正式佛事活动的条件;第二年建成紫云塔、钟鼓楼和上客堂;第三年完成修复摩崖石刻等工程。  

 

  签约仪式后,净居寺重建规划同时启动。

 

  联系方式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

 

  相关新闻链接 

  河南光山净居寺惊现千年舍利子 专家鉴定或为宋代佛教高僧

 

 

 

编辑:慧仁 责任编辑:李蕴雨